百舸爭流千帆競 文化發展正逢時——我市文化工作發展綜述

在祖國北疆,有一座形如金雕振翅騰飛的美麗城市。它就是“京郊草原 避暑之都”——烏蘭察布。

這座城,以草原文化為核心,農耕文化、商旅文化、漁獵文化交融其中,沉澱出內容豐富的文化資源;察哈爾文化、杜爾伯特文化等文化填滿這座城的“文化骨骼”,東路二人臺、蒙古劇等藝術形式讓其散發獨特魅力;格根塔拉大草原、輝騰錫勒高山草甸草原、烏拉哈達火山草原、蘇木山森林公園、岱海等自然景觀點綴在它的文化星空裡,綿延1400多公里的各歷史年代的長城遺蹟、文化名鎮、傳統村落星羅棋佈守護著這座城。

進入新時代,這座城以全新的面貌出發,抓產業壯實力、抓改革增動力,抓創作出精品、抓服務惠民生,不斷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打造城市之魂、培植城市根脈,亮點頻現,催人奮進,烏蘭察布這個名字更為響亮。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全市以滿足各族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繁榮發展民族文化藝術,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讓源遠流長的“紅山口”文化春潮湧動,與時代同頻共振。

文化服務 普惠群眾

孟夏的烏蘭察布,惠風和暢,萬物並秀。傍晚,一天的喧囂沉寂之後,人們漫步於充斥著濃厚文化氣息的大街小巷、公園廣場,何等愜意。公園裡、廣場上的舞步鏗鏘有力,社區活動室中的傳統戲曲悠揚悅耳;週末的市博物館參觀者人潮湧動,“大手拉小手”陶醉在陣陣書香中。

你看,廣大鄉村的文體廣場上,閒暇的村民或歌或舞、或寫字或背詩。陳列著各類圖書的書屋吸引著村民前去閱讀,曾經散漫的生活變得緊湊,村文化活動中心常常傳出陣陣笑語……一派美麗鄉村的幸福景象。

這一切,都得益於文化的滋潤,得益於我市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所帶來的紅利,在這樣一座城裡,人們享受著屬於自己獨有的文化底蘊。

回顧我市公共文化建設一路芬芳,全市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專業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充分保障,結構合理、發展均衡、網絡健全、服務優質、惠及全民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構建完成,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逐年提升。

市委、政府為提高人民群眾精神生活文化水平,不斷加大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投入,利用PPP等融資模式多渠道籌集資金,著力改善文化設施投資環境,並以新建、改擴建為補充,保障現有文化人才設施人有所為、物盡其用,建成了高標準、寬領域、廣覆蓋的市、縣、鄉(鎮)、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特別是重點建設的一批體現烏蘭察布特色的標誌性文化設施:市博物館、美術館、民族藝術劇院、工人文化宮一批新建築拔地而起,給居住在中心城區的居民有了瞭解烏蘭察布歷史、欣賞優秀畫家作品、聽戲看演出打發閒暇時光的好去處。同時,重點提升文化設施管理利用水平,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12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3個,美術館9個,社區文化服務中心21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13個,嘎查村文化室1321個,小廣場504個、小舞臺248個、文化戶(大院)75個。這些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全部免費開放,並全部實現共建共享。

為提高城市文化底蘊,我市各級文化部門立足地方特色,積極打造特色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創辦形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深受群眾歡迎。中俄蒙國際攝影節、全市“藝苑秋韻”小戲小品展演、廣場舞蹈大賽、集寧區“虎山春”、察右後旗“祭火文化節”、涼城縣“岱海之冬”快樂冰雪季等一批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

同時,“百團千場”“草原文藝天天演”等惠民演出活動向貧困地區傾斜,送戲下鄉、“戲曲進鄉村”演出484場,貧困地區惠民演出佔一半以上;農村電影放映隊放映科教片、勵志電影放映4249場,“數字蒙古包”“流動圖書服務”“流動文物圖片展”成為貧困地區群眾享受文化服務新方式,“黨建先鋒”“陽光政務”“惠民三農”“魅力集寧”等14個版塊在網絡電視平臺開設運行,公共文化服務與信息化建設讓貧困地區“聯網”,貧困地區逐步實現網絡互聯、信息互通的新局面。

漂亮的數字、紮實的成績深刻表明我市人民群眾已經乘上文化水平發展的快車上,烏蘭察布人民實現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贏”。

文藝產業 成果豐碩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古往今來,世界各民族都無一例外受到其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產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響。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了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佈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目標、基本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我市文化創作也在這片熱土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來到烏蘭察布,你會深深地體會到獨具民族特色的歌與舞、劇與戲,也會親眼看到烏蘭牧騎的精彩表演,聽幽默且具有地區特色的東路二人臺,沉浸在烏蘭察布文化海洋裡,體驗不一樣的民族文化瑰寶。

近年來,我市著力打造了一批代表烏蘭察布水準、具有烏蘭察布特色、深受群眾喜愛的文化藝術精品。《忠勇察哈爾》在北京長安大戲院成功上演,得到首都觀眾好評,並榮獲自治區藝術創作最高榮譽獎“薩日納”獎戲劇劇目獎、音樂獎;大型二人臺現代戲《圓夢》被選為第十三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巡演劇目,列入2016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

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我市借力“一帶一路”東風,大力發展草原文化、紅色旅遊文化、走西口及商旅文化,形成獨具烏蘭察布特色的文化產業,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目光,大量的遊客踏進烏蘭察布便愛上它,許多企業來到烏蘭察布投資興業。

從2016年開始,我市秉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精神,利用大學生創業園區、察哈爾民族服飾產業基地為創業者搭建良好平臺。還記得那場“文化峰會”嗎——第26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烏蘭察布分會的成功舉辦,吸引了來自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176家出版單位參加,展出圖書約20萬冊,交易額約700萬碼洋。全市首屆文化產業博覽會成功舉辦,參觀人數達6萬人次,成交額450餘萬元。兩大博覽會總計拉動消費9400餘萬元。文化產業大步邁進,促進我市經濟發展迎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十三五”期間,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保持年均35%以上的增速,到“十三五”期末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由“十二五”末的8.88億元力爭達到67.7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0.96%達到5%,文化產業逐漸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獨具烏蘭察布地區特色、結構合理、完善均衡、創新有序、惠民高效的文化產業框架已見雛形,“小體量大作為”,文化產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亮點之一。

文化遺珠 璀璨奪目

烏蘭察布境內文化形態多元而璀璨,以走西口為標誌的農耕文化延續,和駝鈴古道牽引出的商旅文化歷史印跡,是烏蘭察布文化的重要內容。雞鳴三省,與晉冀一牆之隔,集寧往來多國商賈,走西口的第一個驛站,出國境的第一串駝鈴,直至當今,更連接京津唐,融匯呼包鄂,由此而來的文化大融合勢為必然。東路二人臺傳唱三省區,以武利平為代表的二人臺藝術家從烏蘭察布走向全國,馮來鎖、高樂美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東路二人臺傳承發展不懈努力。

保護文化遺產是每一個烏蘭察布人的責任和義務。近年來,我市文化遺產保護體系逐步完善,文物保護管理工作不斷加強,制定印發了《烏蘭察布市長城執法巡查實施方案》《烏蘭察布市文物行政執法日常巡查、檢查辦法(試行)》,規範各類文物保護單位的巡查、檢查行為。同時繼續做好“非遺”傳承保護工作,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田野普查工作為抓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髮掘力度。以傳承保護為目標、普法宣法為主線、藝術活動為載體的文化遺產宣傳活動不斷開展,全市各地舉行了“5·18國際博物館日”宣傳週、“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活動,大力宣傳《博物館條例》《文物保護法》《長城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在全市營造攜手保護我市文化遺產的熱烈氛圍。

下一步,我市將積極構建文化遺產保護體系,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加大文物安全監管和執法巡查力度,嚴厲打擊文物犯罪行為。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完善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管理機制,加大非物質文化資源普查力度,挖掘整理東路二人臺、蒙古族服飾、民間手工藝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繼續加強察右後旗、商都縣東路二人臺非遺傳習所等傳承基地建設,開展好“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等宣傳活動。

地處祖國正北方的烏蘭察布,如一位不拘小節的北方漢子,廣納各方特色,一路播撒文化芬芳。如今,我市文化產業逐步走上一條規模化、創新型發展的路徑,正在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面向未來,烏蘭察布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文化為引領,以改革、創新為引擎,踏著轉型升級發展的時代節拍,凝心聚力、奮勇爭先,努力創造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嶄新春天。記者 劉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