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成績 都得之不易——三個關鍵詞看“飛地”

歷經十年發展,畲鄉景寧有了一個縣域之外的現代化產業園。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在這塊因創新而立,以創新而興的土地上,走出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飛地速度”

從謀劃到誕生,從批覆到動工,這塊“飛地”一路不斷創下全省矚目的“飛地速度”。

2008年10月24日上午,麗水市政府第44次常務會議,決定正式設立麗水經濟開發區景寧民族工業園。

一個月後,這個請示獲省政府同意。

兩個月後,“飛地”協調工作小組正式成立。

三個月後,麗景民族工業園完成機構編制。

2009年元旦剛過,園區就明確了開發體制機制,完成了可行性論證和前期籌備工作,進入開發建設實施階段。

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通過“搭橋貸款”成功解決建設資金問題。當年9月,面積1200畝的一期工程正式動工建設。一年之後,一期工程已完成總工程量的80%。

到2010年年底,這塊飛地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完成了“可向企業供地”的目標。與此同時,面積1700畝的二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一年後迅速完工;面積1850畝的三期工程也已基本確定建設方案,一個工業園建設的“飛地”速度逐步引來全省各界的高度關注。

“二次創業”

經歷了初創期,因為種種因素,麗景園也曾一度陷入低谷。但麗景園很快又重整旗鼓,提振精氣神,開啟了“二次創業”的新徵程。

“前期,我們的招商工作幾經沉浮,一直未能達到預期。於是,近幾年我們開啟‘二次創業’新徵程,在不降低標準的同時,著力提升‘軟件’,發揚‘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畲鄉鐵軍作風,致力為企業提供‘媽媽式’服務,以‘精專’服企行動為載體,做到精準對接、精心謀劃、精緻服務,專門研究、專業指導、專項計劃,終於抱得諸多‘金磚’項目落地。”

為了能夠更加精準地服務企業,2017年年底,園區管委會還將辦公地點從城區搬到了園區內。“我們上班多了半小時車程,企業辦事少了半小時車程,雖然是小事,但從這件小事裡能充分體現園區的服務意識和創業精神。”麗景園工作人員葉群說。

觀念的改變,也引發了行動的轉變。景寧邁開了雙腳,在奔跑中尋找“項目”。2017年以來,麗景園推出了“全員招商”,形成了“人人肩上有指標、人人肩上有責任”的工作機制,要求每位幹部充分挖掘自身的人脈和資源,收集一切有效、有用信息,積極“走出去”,努力“引進來”,形成了“全員大招商、全員招大商”的濃厚氛圍。2019年共對接企業300餘次,共引進的產業項目3個,引進總部經濟企業50餘家,包括多家上市公司。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眼下,“二次創業”的麗景園正迸發著勃勃生機。

“全員發力”

機器轟鳴,宛如“大地飛歌”,麗景民族工業園的土地上,一派繁忙的景象。

今年新引進的網銀物聯項目,已經開始落地施工。短短半年時間裡,從接觸洽談到簽約落實,再到開工建設,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展現出了麗景園“速度”。

除了“全員招商”,麗景園還推出了“全員服企”,以“三服務”活動為載體,實施“三下沉、三提升”行動,按照“三人一企”的服務模式,要求每一位下沉企業、下沉車間、下沉職工,提升企業獲得感、提升專員工作成就感、提升“精專”金字品牌美譽度,為企業提供“多對一”“點對點”式的專人精心服務、專項精細服務、專業精準服務,力促企業早落地、早動工、早投產。

“少坐辦公室”,是麗景園幹部對自己的要求。在他們看來,經濟部門的幹部就是要衝鋒在前線,要多外出招商,要常去企業,常下工地,而不能在辦公室等商上門,等事上門。

在這些制度的倒逼下,麗景園的幹部一直奮戰在工業的最前線,經過長期的實踐鍛鍊,如今每一位幹部外出時是懂政策、善推介的“招商專員”,入企業時是懂經濟、善運營的“企業總裁”,下工地時是懂施工、善管理的“項目經理”,切實鍛造了一支懂經濟、會管理、善服務的複合型人才隊伍。

汗水澆灌之下,事業蒸蒸日上。2017年以來,園區規上企業從2家增加至7家,規上工業增加值在全縣的佔比從2016年的11%增至現在的37%。2019年1-9月完成企業投資3.4億元,佔全縣民間投資比重的41.2%,實現稅收收入6500多萬元,同比增長300%。(來源:麗水日報 記者 劉淑芳 通訊員 鍾文景 吳衛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