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成绩 都得之不易——三个关键词看“飞地”

历经十年发展,畲乡景宁有了一个县域之外的现代化产业园。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在这块因创新而立,以创新而兴的土地上,走出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飞地速度”

从谋划到诞生,从批复到动工,这块“飞地”一路不断创下全省瞩目的“飞地速度”。

2008年10月24日上午,丽水市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决定正式设立丽水经济开发区景宁民族工业园。

一个月后,这个请示获省政府同意。

两个月后,“飞地”协调工作小组正式成立。

三个月后,丽景民族工业园完成机构编制。

2009年元旦刚过,园区就明确了开发体制机制,完成了可行性论证和前期筹备工作,进入开发建设实施阶段。

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通过“搭桥贷款”成功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当年9月,面积1200亩的一期工程正式动工建设。一年之后,一期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

到2010年年底,这块飞地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完成了“可向企业供地”的目标。与此同时,面积1700亩的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一年后迅速完工;面积1850亩的三期工程也已基本确定建设方案,一个工业园建设的“飞地”速度逐步引来全省各界的高度关注。

“二次创业”

经历了初创期,因为种种因素,丽景园也曾一度陷入低谷。但丽景园很快又重整旗鼓,提振精气神,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前期,我们的招商工作几经沉浮,一直未能达到预期。于是,近几年我们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在不降低标准的同时,着力提升‘软件’,发扬‘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畲乡铁军作风,致力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以‘精专’服企行动为载体,做到精准对接、精心谋划、精致服务,专门研究、专业指导、专项计划,终于抱得诸多‘金砖’项目落地。”

为了能够更加精准地服务企业,2017年年底,园区管委会还将办公地点从城区搬到了园区内。“我们上班多了半小时车程,企业办事少了半小时车程,虽然是小事,但从这件小事里能充分体现园区的服务意识和创业精神。”丽景园工作人员叶群说。

观念的改变,也引发了行动的转变。景宁迈开了双脚,在奔跑中寻找“项目”。2017年以来,丽景园推出了“全员招商”,形成了“人人肩上有指标、人人肩上有责任”的工作机制,要求每位干部充分挖掘自身的人脉和资源,收集一切有效、有用信息,积极“走出去”,努力“引进来”,形成了“全员大招商、全员招大商”的浓厚氛围。2019年共对接企业300余次,共引进的产业项目3个,引进总部经济企业50余家,包括多家上市公司。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眼下,“二次创业”的丽景园正迸发着勃勃生机。

“全员发力”

机器轰鸣,宛如“大地飞歌”,丽景民族工业园的土地上,一派繁忙的景象。

今年新引进的网银物联项目,已经开始落地施工。短短半年时间里,从接触洽谈到签约落实,再到开工建设,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展现出了丽景园“速度”。

除了“全员招商”,丽景园还推出了“全员服企”,以“三服务”活动为载体,实施“三下沉、三提升”行动,按照“三人一企”的服务模式,要求每一位下沉企业、下沉车间、下沉职工,提升企业获得感、提升专员工作成就感、提升“精专”金字品牌美誉度,为企业提供“多对一”“点对点”式的专人精心服务、专项精细服务、专业精准服务,力促企业早落地、早动工、早投产。

“少坐办公室”,是丽景园干部对自己的要求。在他们看来,经济部门的干部就是要冲锋在前线,要多外出招商,要常去企业,常下工地,而不能在办公室等商上门,等事上门。

在这些制度的倒逼下,丽景园的干部一直奋战在工业的最前线,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如今每一位干部外出时是懂政策、善推介的“招商专员”,入企业时是懂经济、善运营的“企业总裁”,下工地时是懂施工、善管理的“项目经理”,切实锻造了一支懂经济、会管理、善服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汗水浇灌之下,事业蒸蒸日上。2017年以来,园区规上企业从2家增加至7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县的占比从2016年的11%增至现在的37%。2019年1-9月完成企业投资3.4亿元,占全县民间投资比重的41.2%,实现税收收入6500多万元,同比增长300%。(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刘淑芳 通讯员 钟文景 吴卫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