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兵器全集|高不成低不就的德国105毫米18和18

二战兵器全集|高不成低不就的德国105毫米18和18/40加农炮

一战后,德军希望列装新型集团军级远程火炮以替换老式野战炮,这时当时尚处于严格管制下的德国军火工业重新开始的第一个项目,1926年时克虏伯和莱茵金属已有样炮,1930年时两家公司都为试生产做好了准备。

德国军方对采取何种方案犹豫不决,最后采用了莱茵金属的炮身和克虏伯公司的炮架,克虏伯炮架广泛用于德军各型火炮,例如重型15-cm sFH 18榴弹炮就采用该炮架。1934年新型105毫米火炮交付时选定为德军制式105毫米火炮,编号10.5-cm K 18。

二战兵器全集|高不成低不就的德国105毫米18和18/40加农炮

实际使用证明军方选定的莱茵金属105毫米炮身并不理想,就其所发射的弹药来说炮身太重,更大些的150毫米榴弹炮威力更大,效率更高,也涵盖所有射程范围,重量却并没大多少。另一个问题是K 18型火炮服役时德军尚处于半机械化时代,火炮采用畜力牵引。这种火炮实在太重,单个普通马队无法牵引一门炮,必须将火炮拆开运输,这对一门105毫米口径的火炮来说过于夸张了。后来德军的半履带式牵引车开始服役,不过此时K 18的生产优先级已经降低了。

二战兵器全集|高不成低不就的德国105毫米18和18/40加农炮

为提升K 18火炮的战斗效能,军方开始考虑增大该炮射程,这只能通过加长火炮身管才能实现,为此火炮身管由IV52改为IV60,1941年该型火炮试制成功,编号10.5-cm K 18/40,但很久未投产,后编号变更为10.5-cm sK 42(意即重型火炮),最终投产数量不多。

1941年时K-18及其改型的缺陷已众所周知了,鉴于其庞大的体积和重量,该型火炮用于海岸防御,它的缺陷相对来说显得不太重要。主要部署于大西洋壁垒沿线,当时的大西洋壁垒防线正在构筑中,需要大量火炮,这些火炮安装在固定跑位上,加之其较远的射程,K 18可谓物尽其用。为提高炮弹威力,增强对海上目标杀伤力,为其生产了新型弹药。

参数

型号:10.5-cm K 18

口径:105毫米

身管长度:5.46米

重量:行军状态6434公斤,作战状态5624公斤

射角:0度~48度

射界:64度

炮口初速:835米/秒

射程:19.075公里

弹重:15.14公斤


《二战兵器全集》系列如需分门别类系统查询,可关注同账户名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