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有罪推定”的背后

有幸在看美国版的《十二怒汉》之前看过中国版的《十二怒汉》,一样的主题,一样的故事,但是总是能看出不一样的情怀。

《十二怒汉》:“有罪推定”的背后

影片讲述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已呈堂,铁证如山,而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而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过才能正式结案的故事。该片获得第3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导演提名,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让俄罗斯,美国,中国都有了自己的版本呢?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部片子真的是一部小成本的影片,黑白画面,没有什么大制作,就连大部分拍摄场景也仅仅局限在陪审团休息室这一个40多平方的房间里。没有美国影片一贯爱用的高科技,特效,砸钱式制作。其次,影片的逻辑性非常强,一部关于判决贫民窟男孩是否有罪的片子,影片主要集中于“十二怒汉”的讨论,从十一票认为有罪,到最终的十二票集体认为无罪,剧情进行了非常流畅的发展。一部96分钟的片子看完不觉得冗长无聊,有的只是对案情分析的精彩。

《十二怒汉》:“有罪推定”的背后

在美国的评审制度中,陪审员裁决必须得到全数同意通过,在民事案件中,一般只要求简单多数通过。如果刑事案件中的陪审团无法就裁决达成一致,那么法官会宣布该案为流案,重新组建陪审团进行审判。

《十二怒汉》这部片子可谓是教科书般的展现了美国的陪审团制度,十二个陪审团成员来自不同的职业,彼此互相不认识,交流时以号码来称呼。8号陪审员,影片主角,整个事件可以说是因他而起的。在一开始其他人都认为被告有罪时,是他发出了质疑,而动机只是认为仅仅5分钟就决定了一个孩子的生死不可接受,必须要先谈一谈。其实最一开始,他并没有什么充分的理由来质疑案件的证据,疑问都是一点一点的在讨论过程中不断被发现、被放大的。

《十二怒汉》:“有罪推定”的背后

其实,在十二个陪审团成员中,大家信奉的都是“有罪推定”,假设他有罪,证人,证词,证据都是在判定被告是有罪的。除了8号,他信奉的是“无罪推定”,假设被告是无罪的情况下,大家开始讨论案情。老人的证词,中年妇女的证词,凶器的呈现,都对被告产生致命的影响。一个个细节的展露,大家都发现此案疑点重重,再也不能证明小男孩一定是有罪的。在这个案情讨论中,我们看到了7号的不负责任,在讨论最初支持“有罪”的一方,后来为了赶紧结束这场讨论,去看早已买好票的球赛,又倒戈向“无罪”的一方,他本人没什么立场,只贪图享乐,对于其他人的生死压根不放在心上。经历过这次陪审,想必对于他的人生也不会有什么启迪吧。3号陪审员是从影片开头一直到后面都坚持有罪的一个,他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主要是自己有一个不听话的儿子,受主观影响,他一直脾气暴躁,恨不得马上把被告送上死亡的电椅。

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一个陪审员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或多或少会受自己的主观意志以及偏见影响案件的判决。

《十二怒汉》:“有罪推定”的背后

西方法律体系中的“陪审团制度”有利也有弊。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陪审团制度有利于保障司法民主和司法公正。陪审团制度通过分权制衡,审判监督,坚持让公众分享司法权力,保证了司法的民主和公正。还使普通公民直接参与司法权的行使,做到了民主司法。

2、有利于保障司法独立。普通公民不受政府及其他权利的影响,防止了其他部门对司法权的干涉和影响,维护了司法独立,促进公平的司法。

3、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司法的腐败。在审判的当天,通过随机的方式决定人民陪审团,在这种情况下,陪审员是最不受任何情况限制的,要想贿赂12个临时确定的而且处于隔离状态的陪审员是很困难的。同时12个陪审员之间相互制约又达到防止权力滥用的效果。

4、促进整个社会法律意识的提高。在陪审团制度下,使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参与到司法审判的活动中来,整个过程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深刻的,富有生活化的法律教育形式,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

陪审团虽然有以上的优点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其缺陷主要在于:

1、陪审员缺乏法律知识和司法经验,很难做出公正的判决。那些不懂法律的陪审员不是依据法律而是个人知识和民众意识,并不是真正的法治。

2、成本过高。陪审团制度导致诉讼程序复杂,诉讼成本提高。如陪审团达不成一致意见,导致诉讼结果悬而未决,同时还要准备新的陪审团重新审理,拖延了时间,提高了成本。

每一项制度的提出以及实行必有它的优势以及劣势,我们能做的就是承担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万一哪一天你成了陪审员之一,你会是其中的几号陪审员,是秉承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处理还是会被偏见蒙蔽双眼?

再说回这部影片,《十二怒汉》通常被认为是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的巅峰之作,而我以为,影片的剧本才是它杰出的关键。编剧雷金纳德.罗斯在缜密、理性、充满力量的剧作中,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命题:在民主社会中,人们应当如何行使自己手中的全力?隐藏其后的是更高层面的哲学思考:在艰难的环境下,我们仍应力图保持对生命的尊重。罗斯的剧本,人物刻画饱满,悬念冲突迭起,起先是涓涓细流,中段是波涛汹涌,最后排山倒海一般的戏剧力量,至今仍有力地撞击着半个世纪后的观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