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起义与安史之乱后果相同?君主最怕的事出现,赵匡胤合理解决

不少人把东汉的灭亡归罪于黄巾起义,黄巾起义就是张家三兄弟借着道教的名义,煽动百姓与东汉朝廷分庭抗礼的行为。

黄巾起义最大规模时期,人数多达百万之众,所以是不可小觑的一次起义。也正是这次起义过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元气大伤。

安史之乱成为了唐朝的转折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发动了这场叛乱。叛军相继打下了长安和洛阳,又相继丢了这俩地方。

虽然结局是安史之乱被平定,不过这个时候的唐朝再也没有了过去的生机,成为了大厦将倾的模样。

黄巾起义与安史之乱后果相同?君主最怕的事出现,赵匡胤合理解决

01黄巾起义被平定后,各路州牧拥兵自重。

黄巾起义是一场农民起义,历史证明,第一次农民起义一定不会成功。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是这样,唐朝的黄巢起义也是这样,基本上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黄巾起义其实也不例外,张角三兄弟拼死拼活把天下给搅乱了,结果他们自己反倒也被灭了。而这个时候最得意的是谁呢?

我们要记住一个人的名字,他叫刘焉。很多人对这个人不是很了解,不过他儿子大家一定都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益州牧刘璋,把成都献给刘备的那位官二代。

初,南阳、三辅民数万户流入益州,焉悉收以为众,名曰“东州兵”。璋性柔宽无威略,东州人侵暴为民患,不能禁制,旧士颇有离怨。赵韪之在巴中,甚得众心,璋委之以权。韪因人情不辑,乃阴结州中大姓。建安五年,还共击璋,蜀郡、广汉、犍为皆反应。东州人畏见诛灭,乃同心并力,为璋死战,遂破反者,进攻韪于江州,斩之。---《后汉书》

为什么要记住刘焉这个人呢?因为他向东汉朝廷上书建议把天下设立为九州,每一州安置一名州牧作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州牧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更加有利于统治。

东汉朝廷已经危如累卵,自然不能拒绝。所以当时刘焉就挑了益州这块肥肉。作为益州牧,刘焉把手下张鲁安置在汉中,自此与东汉朝廷隔绝开来。

他在益州坐上了土皇帝的宝座,东汉朝廷的所有诏令他都可以不听从,因为他有借口,那就是张鲁堵着门口,他没办法出去。

由此我们会发现一点,黄巾起义过后,其实最受益的,那就是天下的州牧。当时天下就九位州牧,分别掌管着地方上的事务。

而这些州牧一个个的都开始模仿益州牧刘焉,不仅不听从朝廷的号令,反而各自为政,互相争夺地盘,俨然不把东汉朝廷当成正统来看待。

黄巾起义与安史之乱后果相同?君主最怕的事出现,赵匡胤合理解决

02东汉灭亡,其实就是各路州牧拥兵自重所导致的。

所有州牧都希望自己手里的地盘最多,所以他们都希望对手一个个被消灭。一旦其他州牧都被自己给消灭了,那么自己岂不就是皇帝了?

最初的州牧基本上都是汉室宗亲来出任,比如说荆州牧刘表、幽州牧刘虞、扬州牧刘繇等等全都是汉室宗亲。

不过后来情况发生了改变,袁绍吞并了幽州牧刘虞的地盘,孙策吞并了扬州牧刘繇的地盘。荆州牧刘表的地盘,在后期又被曹操、刘备以及孙权三家给瓜分了。

而刘焉传给儿子刘璋的益州,后期也被刘备给占领了。这就造成了当时的地方州牧,不再是汉室宗亲的地盘。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张鲁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来焉家,故焉遣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又托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焉,焉击杀岐、龙。---《三国志》

为什么刘备一直都争着这个汉室宗亲的招牌?那是因为只要顶着这个招牌,他不管做哪个地方的州牧,都是合情合理的。

东汉末年,就是这么个德行,谁也不会去考虑皇帝在国都到底过得怎么样,大多数人都在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

所以汉献帝流离失所,最终被一个毫不沾亲带故的曹操给捡了回去。而东汉的灭亡自此也就开始了。

汉献帝时期,虽说也叫汉朝,可是基本上都是曹操掌权,所以当时的东汉早已名存实亡。这是谁造成的?我认为,这是州牧混战所造成的。

黄巾起义与安史之乱后果相同?君主最怕的事出现,赵匡胤合理解决

03安史之乱后,各路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

唐朝有一个坏习惯,那就是喜欢分封节度使。我们现在来听一听节度使,一定第一个联想到的,那就是安禄山。

因为正是安禄山这位河东节度使,把强盛的唐王朝给拖下了水。安禄山本人对唐王朝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他的军队陆续占领了唐朝的两个国都长安和洛阳,这就等于是拿到了天下权柄。不过人心思唐的热潮并没有退去,所以大家对安禄山没什么好感。

安禄山在后期被自己儿子安庆绪给宰了,从此他的军队也一蹶不振。不过这不代表唐王朝会从这次危机当中走出来。

天宝十年,安禄山诬其酋长欲叛,请举兵讨之。八月,以幽州、云中、平卢之众数万人,就潢水南契丹衙与之战,禄山大败而还,死者数千人。---《旧唐书》

其实唐王朝已经非常虚弱了,这个时候各路节度使却动起了小心思。既然安禄山能够造反,为什么他们不能拥兵自重呢?

谁也不希望自己的脑袋上顶着一个上司,所以不少节度使都开始不听从唐王朝的指挥。尤其是河朔地区的节度使,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地方上的土皇帝。

这些节度使不仅拥有军权和治理百姓的权力,甚至还拥有收税的权力。收税本身是上交给朝廷的,现在这帮节度使也给私吞了,这对唐王朝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而且河朔地区的节度使,居然还有世袭制的传承,也就是说老爸退休以后,儿子接着顶上来做节度使,压根就不需要经过唐王朝皇帝的指派。

这么一来,唐王朝几乎是失去了对这帮节度使的节制。这帮节度使也就形成了地方政权的格局。

黄巾起义与安史之乱后果相同?君主最怕的事出现,赵匡胤合理解决

04节度使的强大,是唐王朝灭亡的主因。

后来我们知道发生了一件大事,唐王朝被黄巢给搅得天翻地覆。为什么唐王朝没有对黄巢进行非常有力的围剿呢?主要就是因为唐王朝失去了对节度使的节制。

黄巢的确是被剿灭了,可是黄巢对唐王朝的伤害,是无法抹去的。当黄巢动手的时候,没有哪个节度使,是主动站出来要帮唐朝皇帝分忧的,这就是最可怕的地方。

后来唐朝的节度使朱温更是把唐朝给灭了,自己改朝换代成立了后梁王朝。其实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唐朝皇帝手里没有兵力。

高仙芝讨勃律,署嗣业及中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时吐蕃兵十万屯娑勒城,据山濒水,联木作郛,以扼王师。仙芝潜军夜济信图河,令曰:"及午破贼,不者皆死。"嗣业提步士升山,颓石四面以击贼,又树大旗先走险,诸将从之。虏不虞军至,因大溃,投崖谷死者十八。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新唐书》

他们手里的兵马不足以跟地方节度使相抗衡的时候,那他们哪里还能够保住自己的皇权呢?所以结局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了。

安史之乱之前,所有节度使都是听从唐玄宗号令的,这就是为什么唐玄宗的地位会那么崇高。安史之乱之后,没有哪位节度使是听从唐玄宗号令的,这就导致了唐玄宗后期跌落了神坛。

节度使的风波也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显现出来的,河朔节度使在这之后基本上是处于独立状态,这就是唐王朝最大的隐患所在。

黄巾起义与安史之乱后果相同?君主最怕的事出现,赵匡胤合理解决

总结:赵匡胤自己是节度使,所以他知道如何规避这些问题。

我们提到赵匡胤,第一个想到的,那肯定是杯酒释兵权。他通过和平方式,将手下人的兵权一个个夺了过来。

其实这不是赵匡胤最牛的地方,他最牛的地方是,不允许宋朝再出现唐朝节度使这么强大的产物。

宋朝的节度使,跟唐朝有本质的区别。赵匡胤先是将节度使手里的赋税大权都给收到了自己手里,随后又不断缩小各地节度使的地盘。

占领一州府的节度使,赵匡胤也有办法对付。他给这些州府派遣了各个级别的父母官,这就导致节度使失去了财权、政权,进而自然也就失去了军权。

赵匡胤用这样的方法,彻底将唐朝遗留下来的节度使问题给解决了。在宋朝的节度使,其实我们听着比较牛,其实也就是一个荣誉董事局董事的职称,没有任何实权可言。

赵匡胤当然明白,给节度使权力,无疑就是给他自己添堵,这种蠢事他可不干。如果有人仿造他一样造反,那岂不是亏大发了。

《后汉书》

《三国志》

《旧唐书》

《新唐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