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巢湖:歷史悠久的銀屏磨旗墩村

1、村名的由來


清康熙《巢縣誌》(卷之六)山川部分載巢縣有九墩,其中愛國村就有兩墩,即:磨旗墩、紀家墩,在縣東三十五里黃州圩旁。由此可見,磨旗墩村是巢縣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圩墩自然村。


魅力巢湖:歷史悠久的銀屏磨旗墩村



民間關於磨旗墩來歷的故事傳說主要有三種說法:

其一,說與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有關,這一說法不符合邏輯推理。

其二,傳說是磨旗墩過去有莊戶人家,在磨旗墩上豎起一面大旗,作為通知做長工、打短工人使用的通信工具(即上工、收工的信號)。

其三,傳說與三國時期的吳、魏爭戰有關。史書有載:巢縣釣魚臺濡須口周邊地區,是吳、魏兩國幾十年對峙的主要戰場。濡須河東岸即濡須山、太湖山麓義城圩至東關一帶,是吳國邊防陣地的哨所;而濡須河西岸則在魏國的邊境內,即曹操軍隊屯兵之處。

在釣魚臺七寶山上,至今還有煙霞墩(七寶寺)旗杆石遺址,當時煙霞墩是曹軍邊防哨所的瞭望臺,山上旗杆石處插有曹軍大營的旗幟;而在釣魚臺黃州圩西南面臥象山上的磨旗墩,則是曹軍大將樂進的指揮所,其軍營大隊人馬被安排隱蔽在蘆塘營內。原來磨旗墩上的旗幟,是曹營大將軍樂進部下用來和七寶山上煙霞墩駐軍進行旗語聯繫的,軍營之間經常用搖旗的方式傳遞信息或下達命令。


魅力巢湖:歷史悠久的銀屏磨旗墩村



村裡老人們聽祖輩人說,三國時期每當旭日東昇的早晨,七寶山上的旗杆在朝陽的映照下,旗幟的影子剛好清晰地落到磨旗墩上來了。後來曹軍人馬撤走,這一景觀也就消失,但磨旗墩的村名卻一直流傳至今。

磨旗一詞有兩層意思:

一是搖旗的意思,即士兵用來作旗語交流。

二是,旗杆下端的金屬部分,在磨石上經常進行磨尖,便於插入堅硬的土層將旗杆站的穩當牢靠。

按上面傳說,磨旗墩應該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了,為此我們說磨旗墩是一個千年古村。現在磨旗墩村內大約有四五百人口,據各姓氏的家譜記載,大多數是明、清時期定居於此。村內主要居住有周姓、張姓、徐姓、楊姓、傅姓、阮姓等。

2、磨旗墩村的紅色文化

在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七師為了發展革命武裝,在敵、偽、頑的心臟地區建立秘密交通網,便把開闢巢南遊擊根據地作為巢無含中心縣委的主要工作。巢、無、含中心縣委首先是通過黨的秘密工作來建立交通網,當時以陳家山口為中心,建立黨的內部交通網,開闢了三條交通線:


魅力巢湖:歷史悠久的銀屏磨旗墩村



第一條是通向和含地區,即從陳家山口經過,周成家、周家店、清水塘、袁小圩、到磨旗墩、東張村、劉家灣過河然後到含山縣雲蒼廟,由沈克文同志轉到和、含抗日根據地。

第二條線是通往巢縣、槐林的,由交通員(老紅軍)梅老負責,從陳家山口銀屏山區以西向高林、槐林、盛橋一線發展,在巢南的仙人洞與董三老接頭,再由董三老從後洞與槐林區委接頭。為了革命,當時梅老以叫花子身份作掩護,經常住在橋墩下、草堆邊,無論颳風下雨下雪從不鬆懈,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


魅力巢湖:歷史悠久的銀屏磨旗墩村



第三條線是由季學道負責,通向石澗、港埠圩到無為縣。並派楊維武、陸道勝在散兵、盛家灣到項家山刀會總堂口那裡教書。當時幾乎在每個重要地方,都派人去教書或開店,隱蔽下來開展工作。縣委通過這些措施把巢南、槐林、石澗、無為的交通線全部打通,構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當時黨的秘密交通線主要任務是:護送來往幹部進出根據地、傳遞情報、文件、信函等,這主要靠地方黨組織派人去做。


魅力巢湖:歷史悠久的銀屏磨旗墩村



磨旗墩是巢南通往含山水上秘密交通線的一個重要的交通站,縣委派陸道勝同志負責,由區委書記李德友領導。磨旗墩的地下交通員先後有林光道、周錦堂等;水上交通線的有幹成鼎、張運林、劉家福等。那時磨旗墩交通站經常派人密切注視釣魚臺碉堡內的敵人一舉一動,一旦敵人有情報送出,立即派人傳遞給中心縣委,使縣委能很快了解敵人的動向。其中有幾次重要行動如:護送七師副師長傅秋濤、釣魚臺碼頭上海青年學生到革命根據地,包括喬石、宋爾廉等黨的高級幹部都曾在地下黨護送經過磨旗墩交通站,並安全地到達巢南根據地。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