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的權力交接之路:三子爭位,五位託孤重臣團滅,其原因何在?

東吳大帝孫權,自公元229年武昌稱帝后,御宇江東二十四年。而實際執掌江東,足足有五十三年。在他漫長的執政生涯中,英明與昏聵,溫情與殘忍,親和平易與寡恩刻薄,多種矛盾集於一身。似乎從夷陵之戰後,他就不再是當年那個少主,越發地疏遠群臣。無須黑眼線,無須鼓風機,他黑化得非常迅速而且徹底。

如果說那些臣僚畢竟是外人,不如自家人親,那麼他對於子女的態度,就更令人不解了。孫權苦心地培養孫和和孫霸兩個兒子十年,卻又狠心地向兒子揮起屠刀,一死一廢,轉而去培養八歲的小兒子孫亮。為此,他又不惜大開殺戒,為小兒子鋪平道路。在權力交接的問題上,之前的曹操和劉備都沒有經歷他這樣的動盪和清洗,一切以平穩過渡為原則。而孫權去世不久,他的五個顧命大臣就開始自相殘殺,先後死於非命。在長期的動亂中,東吳官場的許多一線人物都被牽扯進來,國力被大大地消耗了。

那麼,孫權為什麼要導演一出這樣的風波,變亂髮生的根源是什麼呢?我們一起探討。

一、聽之任之,太子孫和失勢

一切的起因來自於對太子之位的爭奪。本來,東吳的儲君之位並沒有太多爭議,屬於長子孫登。孫權很早就重點培養孫登,請出了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的豪華陣容來輔佐,這四人分別是諸葛瑾、張昭、顧雍、陳武的後代,而孫登也不負厚望,仁政愛民,即使出遊打獵,也“常遠避良田,不踐苗稼,至所頓息,又擇空間之地,不欲煩民。”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公元241年,孫登早夭,時年33歲。孫權的部署被完全打亂,他必須在剩下五個兒子中再選一個了。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在赤烏五年(公元243年),孫權自然地立皇三子孫和為太子。孫和是孫權和王夫人生的皇子,史書記載,孫和“好學下士,甚見稱述”,少時就聰明伶俐,兼習騎射,很得孫權喜愛。

有名師指點的環境,成就了孫登、孫和兩位皇子聰明仁孝的好名聲,但其他子女並不是這樣。孫權逐漸走上了袁紹、劉表的老路—嫌長愛幼,而且是無原則無邊界的溺愛,終於把子女慣得無法無天。

首先被慣壞的是長女孫魯班。孫魯班,字大虎,是孫權和被追封的皇后步練師的女兒,她的丈夫是衛將軍、徐州牧全琮,是當時的江東大族。因為這層關係,孫魯班從小混跡於官場,左右吳國政壇。她與太子孫和的母妃王夫人不睦,不斷在孫權耳邊說太子和王夫人壞話,不想讓王夫人成為新的皇后。

孫權的權力交接之路:三子爭位,五位託孤重臣團滅,其原因何在?

孫魯班知道,孫權最擔心的是老皇帝還在,兒子就開始動歪心思,更可能培養勢力,在朝中形成威望,他不願意看到太子和大臣間結成黨羽,所以她就挑父皇的痛處下手。有次孫權讓太子去長沙桓王廟旁祭拜(孫策的廟),住在附近的張休就邀請孫和喝了幾杯,本來稀鬆平常的事,但孫魯班早已安插眼線探知,報告給了孫權。

張休是誰?是張昭兒子,也是太子妃的叔父。對於這些沾親帶舊的老臣,孫權表面賜予他們高官厚祿,其實只願意讓他們做政治花瓶,心中則暗中提防。而且孫魯班的告密也頗有水平,她沒有添油加醋,只說:“太子不在廟中,專就妃家(張休家)計議。”計議什麼?沒有明說,留給孫權慢慢想象。這簡單一句話,便有巨大殺傷力,它挑起了孫權和這些東吳官場一線精英的矛盾,觸動了老皇帝的敏感神經。

後來,孫魯班又故技重施,“客觀敘述”她探聽的消息,某年某日,父皇龍體欠安,她發現太子的母親王夫人面有喜色,春風無限。孫權聽什麼就是什麼,當即大怒,派人責罵王夫人。史書記載:”(王)夫人以憂死。“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被罵死了。母妃的死對太子的政治前途無疑是巨大打擊,此後孫權越發對太子沒有好感,“寵益衰”,儲君的地位漸漸動搖了。

二、嫌長愛幼,太子魯王相爭

孫和失寵了,排在後面的兒子們就不太服,其中最突出的是皇四子,魯王孫霸。他是又一個被父皇慣壞的孩子。按照封建立法,皇太子是預備皇帝,禮儀級別僅次於皇帝,應該高於諸侯王。但孫權卻把孫霸的政治級別提高到和孫和一個檔次,史書記載“太子與魯王同宮,禮秩如一。”

孫權的權力交接之路:三子爭位,五位託孤重臣團滅,其原因何在?

太子孫和

這帶來的結果是,孫霸覺得令人眼饞的皇位,自己還可以奮鬥一下子,父皇這麼做,也許是一種暗示呢?於是結交黨羽,扶植親信,野心日漸膨脹。孫權對子女的縱容,不僅使家庭不睦,還釀成了大臣分裂,太子黨和魯王黨兩派對立情緒嚴重的惡果。後來事件升級,孫霸系人馬公開炮轟太子,“魯王之黨楊竺、全寄、吳安、孫奇等共譖毀太子,吾主惑焉。”老皇帝糊塗了,不知道該信誰。

孫權在立儲的問題上,遠不如他的前輩曹操明智,敗就敗在太沒有原則,家事和政事摻和到一起,一地雞毛。曹操寵愛曹植,欣賞他的文才,但是在沒有確立世子前,都嚴格按禮法制度辦事,對子女管教也非常嚴格。最終還是尊崇立長原則,兒子們也都去各自的封地。而孫權呢?

孫權的權力交接之路:三子爭位,五位託孤重臣團滅,其原因何在?

孫權塑像

當時有個叫是儀的大臣,他雖是魯王的師傅,政治上卻很清醒,他建議:“臣竊以魯王天挺懿德,兼資文武,當今之宜,宜鎮四方,為國藩輔。”但是孫權不聽,直到大臣分別站隊,太子黨和魯王黨鬥得一地雞毛,才認識到兩子爭寵,官場分裂造成的危害。

但他最後的處理方式,更加昏聵,完全是各打四十大板。史載,“吾主奪二宮備衛、抑絕賓客,四方禮敬不復得通。這件事理虧在孫霸,而太子無辜被責,不僅讓兒子寒心,更讓大臣紛紛對太子投去同情的目光。孫權完全把兒子當成了棋子,利用他們來摸清大臣們的態度,在不知不覺中,他開始對那些曾經功勳卓著的大臣們動手了。

三、辣手無情,政壇腥風血雨

太子和魯王的爭儲愈演愈烈,兄弟鬩牆,孫權的心深深地被刺痛了。但讓他更反感的是,朝中重臣大多都站在孫和一邊。

於是他暗中授意全琮、步騭等皇親國戚公開支持魯王孫霸,又為立儲之爭加了一把火。在此事件中,東吳的頂樑柱陸遜立場倒相對中立,他剛任丞相不久,並不屬於哪一黨派,但本著尊卑有序的原則,他主張降低孫霸的政治待遇,不使國本動搖。陸遜在東吳的地位,不下於諸葛亮在蜀國。他一發聲,群臣響應。顧譚說,應該把孫霸外放,顯示太子的地位,吾粲說,應該把孫霸遠方夏口,其餘黨羽也應該流放。

孫權的權力交接之路:三子爭位,五位託孤重臣團滅,其原因何在?

蘇州名人館陸遜像

沒想到這一上奏,惹得孫權大怒,立刻將吾粲下獄誅殺,因為他”數與遜交節“,也就是”與陸遜勾結罪“。之前和太子有交情的張休,也難逃厄運。據《吳錄》記載:

全琮父子屢言芍陂之役為典軍陳恂詐增張休、顧承之功,而休、承與恂通情,休坐繫獄。

這個案子表明,孫權已經徹底六親不認,他根本不是想換太子,他是惱恨大臣對自己的事指手畫腳,想利用自己的兒子來一次政治大洗牌。不斷地派太監去武昌責問陸遜,可憐的陸遜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連氣帶病,”憤恚而卒“,時年62歲。

孫權如此行事,大臣們紛紛猜測,難道皇帝中意四皇子孫霸?也不盡然。之前的公主孫魯班又發動了政治攻勢,勸孫權立皇七子孫亮為後,因為她認為孫霸孫和同母,孫霸母親王夫人鬱鬱而終有她一份功勞,所以政治上靠不住。這一次,孫權又是偏聽偏信,而且他也覺得孫亮聰慧討人喜愛,他信了女兒的話,他決心為小兒子孫亮掃清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

孫權的權力交接之路:三子爭位,五位託孤重臣團滅,其原因何在?

孫權的思路,未免有些奇怪。陸遜死時,孫亮也才三歲,如果他長大,怎麼面對他的兩個哥哥呢?孫權想出了一套匪夷所思的的策略,讓兒子從地球上消失。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他先是幽禁了太子孫和,並外放到鄣州,將太子黨人馬殺的殺,貶的貶,”群司坐諫誅放者以十數“,將陳正、陳象一些大臣夷滅三族。然後,孫權又下詔,賜孫霸自盡,魯王黨的那些人也大部分被殺。《資治通鑑》中記載:

吳主以魯王霸結朋黨以害其兄,心亦惡之,謂侍中孫峻曰:‘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將有袁氏之敗,為天下笑。若使一人立者,安得不亂乎!

這些罪名多少有些欲加之罪,說來孫霸也實在有苦難言。對於至親,孫權六親不認,手段毒辣絕不留情,根本不反思自己的縱容之過,對於那些曾經多年跟隨,勞苦功高的老臣,孫權則毫不猶豫地替換,起用新人。孫權的目的,就是要整治江東士族,為此不惜利用兩個兒子,朝堂一片血雨腥風。難怪陳壽要評價孫權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真是隻可同患難不可共享福了。

四、扶持孫亮,埋下變亂禍根

在公元250年十月,孫權終於將孫亮扶成新的太子。他為孫亮鋪平的這條權力之路,有點像後來明朝的朱元璋,相同點是兩個皇帝都大開殺戒,絕不容許君弱臣強的權力架構出現。在人選上,他安排了太傅諸葛恪、呂據、滕胤、孫弘和宗親孫峻五個人共同輔佐幼主,以諸葛恪為顧命大臣之首。這份名單裡,有宗親,有文官,有武將,相互制衡,看來很周到,可實際效果呢?

公元252年四月,孫權才剛病逝,他的宮中便開始鬥得雞飛狗跳。當時,中書令孫弘和諸葛恪有矛盾,他秘不發喪,想矯詔誘殺諸葛恪,結果被諸葛恪先下手害死。諸葛恪掌權後不久,因為伐魏時在合肥新城大敗,民心盡失,也被侍中孫峻誘殺,屍體用竹蓆子一捆,扔到亂墳崗,慘被滅族。大概事情做得太絕,孫峻夢中被諸葛恪冤魂索命,竟然驚懼而亡。孫峻死後,堂弟孫綝接任。因為他並不是顧命大臣,所以呂據、滕胤不滿,起兵反對,結果都被孫綝誅殺,皆被滅族。自此,孫權的計劃全盤失敗,顧命大臣團滅,孫亮在孫綝的震懾下,也完全變成了傀儡,沒有擺脫最終被廢黜的命運。

孫權的權力交接之路:三子爭位,五位託孤重臣團滅,其原因何在?

253年,諸葛恪動員20萬人伐魏,在合肥新城大敗,民心盡失

孫權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幫小兒子拔掉前進道路上的所有荊棘,他心想,這下該太平了吧?但他完全忘了,兒子並沒有他那樣強大的掌控政局的能力。在孫權的託孤名單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諸葛恪、呂據、滕胤幾個,都不是本地人。一些在朝中派系不復雜,政治威望還不高的官吏,在孫權的換血行動中反倒沒事,比如魯王的少傅是儀,他是北海營陵人。孫權又提拔了一些長期在外平定山越的功臣,比如諸葛恪,他本是琅琊人;蕩魏將軍呂據,汝南細陽人;會稽太守滕胤,北海人。 

而在之前的大清洗中,那些威望甚高的江東士族都沒有逃過孫權的整治。比如公主孫魯育的丈夫朱據,吳郡吳縣人(江蘇蘇州),被趕出朝廷;被殺的吾粲,吳郡烏程人;顧雍的孫子顧譚,吳郡吳縣人,被流放。

可以看出,孫權對於江東本地的士族,懷著深深地忌憚。對於丞相這類重要職務,他一直是作為一個擺設來對待,孫邵、顧雍兩任丞相,在孫權強大治政能力的影響下,不過是可有可無的政治花瓶。東吳的君臣之間君的權力架構,顯然和蜀國大不相同,蜀漢丞相諸葛亮、蔣琬,都有開府,成立自己行政機構的權力,但東吳的這些老臣不行。正是在這種格局下,朝廷打壓士族,和士族之間的矛盾越積越深,過於激烈的政治行動必然那些士林清流極大不滿,從而拒絕合作,東吳也缺少了真正才高德邵,足以安定局面的中流砥柱。

裴松之曾評價孫權道:“橫廢無罪之子,雖為兆亂,然國之傾覆,自由暴晧。”孫權死後的變亂,實從孫權時期就埋下了禍根。孫權教子無方,幾個兒子和曹操的兒子曹丕、曹植、曹彰相比,差距甚遠,他無原則地溺愛孩子使得不和從宮闈轉移到朝堂,大臣分裂成兩派。他又自負、衝動地激化矛盾,將所有過錯都推給臣僚、孩子,給政壇大換血,用一批資歷尚淺的新人替換。結果後來,孫權發現諸葛恪也跟他一樣剛愎自用,他心生厭惡,但思來想去,可以委託的人才並不多了。孫權的行動為後來的掌權者,開了一個極壞的頭,君弱臣強的模式固然變了,但權力高層出現了真空,再也找不出威望夠高,能夠服眾的接班人,東吳帝國元氣大傷,一點一點地衰敗下去了。

1、《三國志·吳書·吳主五子傳第十四》

2、《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

3、《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