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對諸葛亮說:若子不才,君可自取!康熙卻說:劉備太奸詐

白帝城託孤或者永安託孤,是最能體現劉備和諸葛亮這對君臣之間關係是否牢固的重大事件。在一些傳統的觀點中,人們大都對此事件持一種正面的看法,比如《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認為,劉備把整個蜀國託付給諸葛,諸葛亮此後鞠躬盡瘁,這堪稱有史以來所有的君臣關係中最大公無私的典範(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這種觀點在歷史上長期佔據主流。

劉備對諸葛亮說:若子不才,君可自取!康熙卻說:劉備太奸詐


但是,也有一些人對此提出異議,比如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他說劉備“陰懷詭詐”,逼著諸葛含淚賭咒發誓;康熙皇帝認為,劉備的話多為“猜疑語”,實際上就是不放心諸葛亮,他認為這是三國時期普遍存在的一種譎詐風氣的體現。

哪種說法更加真實呢?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中認為後一種更加可靠,我也更加認同後者可靠。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歷史的發展必然有其規律,不能人為跳躍,劉備對諸葛亮說“嗣子不才,君可取而代之”,這句話如果是真心的,那劉備就太超前了,他打破了自夏朝以來的歷史慣例,採用賢者治國——劉備說諸葛亮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我們甚至已經能從其中看到一種民主治國的觀念了。

劉備對諸葛亮說:若子不才,君可自取!康熙卻說:劉備太奸詐


別說在劉備之前,就算在劉備之後幾千年,心甘情願地把皇位讓給一個異姓人的事都是不存在的,如果劉備的這番話出自真心,他就是一千八百年前的華盛頓。如果劉備的話出自真心,他就完全超越了他的時代,甚至跳出了他所處的時代,因為在他之前並沒有一位皇帝這麼幹過,他這個想法是怎麼來的呢?

劉備對諸葛亮說:若子不才,君可自取!康熙卻說:劉備太奸詐


其次,就算劉備的話真的出自真心,也完全不可能實現,因為環境根本不允許。當初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一眼就看穿了孫權這是想搞死他,說了一句: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曹操沒有稱帝,只是稱了魏王和魏公,就被時人和後世罵成曹賊,一千多年都沒洗白,諸葛亮真的能合法地取代劉禪嗎?荊州集團,益州集團,東州集團哪個能答應?

劉備對諸葛亮說:若子不才,君可自取!康熙卻說:劉備太奸詐


在易中天先生看來,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從來就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親密,這在根本上是因為兩人的最終理想是有衝突的,諸葛亮是真的想恢復漢室,但是劉備至少從中後期開始就只想自己當皇帝了,他們之間的這種不同是不可調和的。而且兩人在一些具體路線的規劃上也有明顯的不同:諸葛亮一生都堅持聯吳抗曹,劉備卻非要打夷陵之戰。諸葛亮身為臣子不好阻攔,也根本攔不住,因為唯一能勸動劉備的人並不是他,而是法正。諸葛亮在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的時候,心裡其實是悲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