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健康”的美年健康,其實和瑞幸咖啡中了同一種毒

不再“健康”的美年健康,其實和瑞幸咖啡中了同一種毒

國英觀察專欄作者

這年頭,什麼樣的生意算得上好生意?

客戶源源不斷的,毛利率高的,還找不著行業天花板的。

這種生意,五個手指頭扒一扒都能數出來有多少。體檢算得上其中的一種:號稱市場空間有2400億元的朝陽產業,接近50%的毛利率,超過5億的客戶數量……

這樣的公司如果能在A股上市,而且“僅此一家”,你說有多稀缺?

但實際上“稀缺”不代表這個公司就一定受熱捧,2019年至今,這家公司在整個資本市場可以拾掇出一整個專欄的新聞,市值反而蒸發了160億元!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上市公司美年健康,號稱預防醫學領域“茅臺”的寡頭,到底是什麼原因,在實體產業尚蓄力“飛奔”的時候,股價的表現卻如此頹廢。

不再“健康”的美年健康,其實和瑞幸咖啡中了同一種毒

01

美年健康發跡路:資本做成的“三國殺”

美年健康很有意思,2004年才成立,當時還只是一個掛名“美年”的小公司,直到2011年和大健康合併,才有了現在的美年大健康。

2015年,美年健康借殼江蘇三友上市,成為A股裡預防醫學概念的獨苗。而2017年更是收購了老對手慈銘體檢,藉此成功K.O“前幫主”愛康國賓,宣告行業老大易主。

今天的美年健康,擁有560億市值,和A股上市公司雲南白藥並駕齊驅,約為愛康國賓的6倍!

可喜可賀!的確堪稱“美年”,市值美,捨我其誰的滋味也很美!

不過,單從這樣的時間軸來感受,這個公司發展的速度,是不是有點夠快了?

且不論市值擴張是否合理,單就這公司走馬“上位”,完成“三國殺”的速度,也是異常驚人。要知道,2012年以後不止美年健康在尋求融資,競爭對手慈銘同樣在衝刺IPO,但兩次都宣告失敗,美年健康不僅後來居上,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在對外擴張加緊,現金流緊張之際依然高調宣佈,拿下彼時進退維谷的慈銘體檢,把競爭對手收拾的服服帖帖。

從14年慈銘折戟IPO到17年被美年健康“收買”,不過短短三年。

這三年間,美年健康的門店數量從14年底的94家到17年的400餘家,漲幅超300%,就在這樣的投入之下,依然能騰出手來,以26.97億元的對價拿下慈銘72.22%的股權,從而完成對慈銘體檢100%控股。

不再“健康”的美年健康,其實和瑞幸咖啡中了同一種毒

我們按照這幾年來單店投入在2000萬元(對應單店面積2500平米)做個粗略估算,加上收購的支出都接近100億元,這還不算這幾年的運營成本,在這背後是要有多強的現金流來支撐公司完成這麼快的擴張?

美年健康的錢到底來自哪裡?想也不用想,還是離不開老生常談的資本運作。

上市之前就獲得各種級別的融資,上市之後又通過定增、產業基金等花樣,籌措了大量的資金,這些資金又快速被用在了新門店的籌建和對同行的併購之上。

資本做成的三國殺,雖然血腥了一點,但是“洗牌”洗的很徹底,幫助美年健康“肅清”了攪局者,從而更好地為資本站臺。

02

美年健康迷茫路:擴張帶來的財務危機

資本堆砌的產業,看起來容光煥發,但背後的財務模型就顯得危如累卵了。一方面,商譽的問題,你背在身上,就是個定時炸彈,比如2015年上市初期,商譽僅僅4.17億,現在這個數字是47.39億,漲幅超過10倍,同期的營收和利潤又上漲了多少?

甚至你去看一下美年健康商譽與淨資產的比值,接近80%,這就意味著把各項負債去頭去尾,生下來的淨資產也還有80%的“水分”,如今美年健康的市淨率大約在8.5倍,我們不難想象其“真實”的市淨率已經到了多少倍……

美年健康的資產負債率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從14年底的34.45%到18年底的55.39%,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也跟隨一路下滑……

圖:美年健康近5年財務風險指標

不再“健康”的美年健康,其實和瑞幸咖啡中了同一種毒

融資動作變大,財務費用自然居高不下。過去三年,財務費用從4714萬增加到了2.458億,占上市公司營收比例分別為1.09%,1.77%和2.91%,在公司銷售費用依然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平均銷售費用已經佔到了總營收的25%左右),這種不加節制的財務成本其實把公司逼入了淨利縮窄,竭澤而漁的境地。(舉個例子,公司2018年歸屬淨利潤8.21億,財務費用就達到2.48億,佔比達到了30%)

不再“健康”的美年健康,其實和瑞幸咖啡中了同一種毒

有人說,這種情況依然是“健康”的,公司有毛利率接近50%的體檢業務作支撐,怕什麼?

“怕”的就是體檢業務的不給力。佔公司營收總額96%的體檢業務並沒有像擴張的速度一樣給人以驚喜。截止2019年年中,美年大健康過往12個月的營業收入(LTM)和毛利(LTM)同比增長分別為13%和3%,比去年同期的增長率(39%和48%)減少了不少。

背後的下滑體現在哪裡?單店收入的迅速下降!2018年上半年和2019年上半年,美年健康控股的體檢收入分別為34.43億元和34.78億元,增長出現了停滯,體檢中心數量卻增加了不少。

不再“健康”的美年健康,其實和瑞幸咖啡中了同一種毒

也就是說,未來即便美年健康繼續增加門店,如果改變不了單店營收下滑的事實,營收的增幅很可能一再被抹平,與此同時背後還會有越來越龐大的運營開支和財務費用等待其去“消化”……

三季報已經宣告美年健康的“資產荒”正式到來,今年前三季度,美年健康的經營性現金流出6.59億元,去年同期為淨流入0.86億元,同比下降865.47%。除了流動性不足,質押的風險也在漸漸暴露,控股股東上海維途投資的質押率甚至高達99.99%……

此時的美年健康,已經身不由己了。可以想象如果此時阿里沒有搭一把手,俞熔面臨的將會是怎樣的境地……

不再“健康”的美年健康,其實和瑞幸咖啡中了同一種毒

03

美年VS瑞幸,都不健康,都得了同一種病

為什麼我會說“想來一杯瑞幸咖啡壓壓驚”,其實是因為,美年健康和瑞幸咖啡發展的過程,實在是有點像。

兩者所面臨的行業,屬性不同,但同屬於高毛利率的“新興”風口,高複合增長率的市場形勢也是相同的。中國咖啡市場的消費存量比起歐美國家少之又少,確實有發展的潛力。而中國人口基數龐大,體檢人口占總人口百分比尚不足40%,同樣由很大的“擴容”空間。

面對如此誘人的蛋糕,美年健康和瑞幸咖啡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借道資本運作實現快速擴張,美年健康的志向是門店數量在2020年底達到1000家,瑞幸咖啡提出的雄心壯志則是2019年總門店數達到4500家。

而兩家能夠持續燒錢的背後都是靠融資驅動的,美年在A股玩花式資本運作,瑞幸則在美股市場大行其道,甚至吸引了“星巴克”大佬貝萊德拿著競爭對手的分紅為之助陣。

但兩者似乎又都走上了燒錢買用戶,唯快不破的怪圈。美年健康的銷售人數佔員工總數的三成,而營銷費用更是長年盤踞在營業收入的25%左右,可謂體檢行業砸廣告,買用戶手段的“集大成者”,而瑞幸自不必說,從一開始就奔著流量和網紅路線去的,“暫不考慮盈利”也反映出管理層對公司經營的預期,先扼殺同行,再考慮提價盈利的如意算盤早已打得叮噹響。

乃至在“單店營收”的數據上,兩者都給人以相似的觀感。(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營收4.8億元,幾乎與2018年第四季度的4.65億元持平。但門店數已經由2018年四季度的2073家上升至2370家……)

無論是美年還是瑞幸,這兩家都是拿著投資人的錢去做賭注,去講自己長篇大論的故事。美年健康把高商譽、高負債的風險懸在了資本市場接盤俠的頭上,瑞幸咖啡也是如此,一旦商業模式被證偽,兩者背後的投資人很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為了加快流量變現,瑞幸走起了2B的路子,賣起了小鹿茶和甜品,玩起了“場景”化營銷,蒐集起了用戶數據來做研究。而美年健康之所以去對阿里投懷送抱,想必面臨的也是和瑞幸一樣的困局——畢竟美年健康的角色還不便於像瑞幸一樣閃轉騰挪,在流量陷於瓶頸,變現難上加難,再擴張下去恐輸到一無所有的時刻,只能期待阿里的“超級流量入口”來解一解燃眉之急。

危急時刻,兩者都只能繼續“傍大佬”來暫緩危機,本質上還是因為,無論是美年健康,還是瑞幸咖啡,都是各自行業快速成長的“巨嬰”,面對風口急失了心智,在自身條件尚不完善的情況下謀求脫離固有財務框架的限制,“速成”寡頭,結果只能為瘋狂擴張埋下後患。

不再“健康”的美年健康,其實和瑞幸咖啡中了同一種毒

洩露隱私、違規營業、員工資質存疑……美年大所面臨的自身問題卻比瑞幸要複雜。瑞星要驗證的是某種商業模式是否會成功,產品本身還是具有競爭力的。而美年健康的商業模式雖沒有瑞幸那麼兇險,但礙於其層出不窮的產品痛點,很容易在“模式”尚未成熟之時就從自我內部崩盤。

看到飛奔的美年健康,我想來一杯瑞幸咖啡壓壓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