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APP佈局“耳朵經濟”市場,三強爭霸下,誰能奪得4億用戶?

對中國的互聯網產業而言,2012年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

那一年,國內的手機網民規模第一次超越PC網民,標誌著移動互聯網開始爆發。這種背景下,各種手機APP應運而生。伴隨人們娛樂需求的不斷提高,在線音頻領域也開始興起:

2011年蜻蜓FM APP發佈,2013年喜馬拉雅APP上線,同一年上線的還有荔枝APP。

歷經數年發展,在線音頻目前已經形成荔枝、喜馬拉雅和蜻蜓FM"三強爭霸"的行業格局。中國互聯網發展史是一部流量搶奪史。時至今日,在C端市場,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已經耗盡,流量獲取的成本越來越高。在線音頻領域也直面這一現實,各種平臺正在使盡招數搶奪用戶的"碎片化"時間。

日前,荔枝App創始人兼CEO賴奕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耳朵經濟"其實還有巨大的待挖掘前景。

他強調,在線音頻企業想要搶奪更多用戶的時間,最關鍵的是優質的原創內容和產品體驗。

荔枝APP佈局“耳朵經濟”市場,三強爭霸下,誰能奪得4億用戶?

荔枝App創始人兼CEO賴奕龍

堅持UGC模式不動搖

從履歷上看,賴奕龍是中國第一批互聯網創業者。早在1999年,他便在廣州創立企業短信平臺企信通,隨後又創立獨立WAP網站摩網。

2013年,在看準在線音頻的風口之後,賴奕龍在廣州成立荔枝FM(後品牌升級為荔枝)。曾經做過一年電臺DJ的他,非常清楚播客錄製節目時所面臨的、操作繁瑣的痛點。因此,當時上線的荔枝APP自帶節目錄制功能,支持手機錄製和上傳音頻節目,還可以自由添加背景音樂,支持自動混音和降噪等,將創建播客的門檻從專業DJ延伸到普通用戶群體。

這種UGC(用戶生成內容)模式一時大受歡迎。

來自各方的資本開始找上門。

回顧荔枝的創業歷程,賴奕龍表示,2016年在線音頻行業進入寒冬,由於前期資本催化,各家平臺內容已經是高度同質化,音頻APP用戶在這一年增長明顯放緩。對此,記者瞭解到,考拉FM2016年爆發裁員風波;喜馬拉雅FM原定的C輪融資也被迫延後一年。

賴奕龍坦言,當時荔枝做了很多變現的嘗試,包括電商和粉絲經濟,但成效一般。"當時知識付費的風潮正起,音頻行業的企業紛紛倒向了知識付費,而荔枝也面臨著艱難的抉擇,是隨大流做音頻知識付費,還是堅守UGC模式?那時候我自己也有過非常大的焦慮感。"

但他最終選擇決定初心,繼續走UGC道路,幫助人們展現自己的聲音才華。在線音頻行業的頭部玩家中,荔枝是大眾UGC道路的最堅定支持者。

對於這種堅持及背後的商業邏輯,賴奕龍的解釋是,首先這是從用戶角度考慮的,荔枝希望讓所有熱衷聲音表達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舞臺。在他看來,PGC(專業生產內容)模式的音頻平臺本質是大量搬運出版物,荔枝UGC模式可以打通更多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形成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平臺主播是是核心資源

無論任何一個細分領域,互聯網企業的競爭本質都是流量的搶奪。我們注意到,在線音頻行業的流量爭奪一直十分激烈。2015年在線音頻平臺掀起一場混戰,圍繞APP刷榜、版權、用戶數量的"口水戰"此起彼伏。

荔枝APP佈局“耳朵經濟”市場,三強爭霸下,誰能奪得4億用戶?

同時,精品內容與主播資源被"野蠻爭奪"。在線音頻與直播行業一樣,優質主播是平臺最核心的資源。賴奕龍告訴我們,荔枝很早就已經意識到,大量的主播是優質內容的源頭活水。"要想在當下的音頻行業搶奪更多的流量,最關鍵的是優質的原創內容和產品體驗"。

2019年夏天,荔枝連續推出"播客扶持季"和"回聲計劃"兩項內容扶持計劃,投入億元級的現金和流量資源,試圖吸引更多創作者加入播客行業。

事實上,這只是荔枝在主播培育和內容打造方面的一種延續。早在2016年,荔枝就已經開辦播客學院,至今已經為荔枝孵化出許多擁有百萬級粉絲的知名主播。

此外,荔枝還多次舉辦"音樂紅人大賽",扶植主播的發展。進入2018年,荔枝推出"荔枝造星計劃",該計劃為藝人提供專業經紀人,制訂發展計劃、專業形象包裝、專屬粉絲運營及專業拍攝製作。荔枝還與國內外專業資深導師聯手,為藝人提供最專業的技能培訓。

2019年初,荔枝再次升級"藝人造星計劃",通過培訓塑造、形象包裝、藝人內容、事件營銷、粉絲運營等方式,聯動締造荔枝IP藝人品牌。2019年6月,荔枝推出"播客扶持季",8月荔枝宣佈投入億級資金開啟"回聲計劃",用"現金+流量"的方式扶持內容創造者,讓內容創作者通過內容創作獲得收入,擁有更多時間與精力投入到優質內容的生產上。

這些資源投入的背後無不體現了音頻平臺對優質主播資源的渴望。除了通過系列主播扶植計劃打造內容生態閉環外,荔枝還通過技術手段不斷打磨產品設計,優化用戶體驗。

早在2014年,荔枝就已經開始著力研究AI技術,2019年荔枝還在北京成立AI研發中心。賴奕龍認為,"不掌握人工智能的互聯網企業在未來是沒有存活可能的。"

他進一步表示,荔枝的UGC模式決定平臺內容的來源非常大眾化,數量也非常多,這就要求荔枝必須從更精細的內容和用戶理解出發,同時構造起以大數據加人工智能的前沿推薦算法,來完成更多用戶和內容的連接。此外,荔枝也十分注重內容安全的建設,大力投入成立內容安全中心,對平臺內容的合規性嚴格把關。

場景優勢搶佔用戶時間

當下互聯網的C端流量競爭異常激烈,已是行業共識,在線音頻行業也是如此。賴奕龍表示,目前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剛突破4億,尚不及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的一半,"預計未來的行業增量空間仍然十分廣闊"是行業共識。

然而根據iiMeia Research(艾媒諮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至今,雖然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一直保持增長,但增長率呈現逐年放緩,並且艾媒諮詢預計,2019年至2020年行業用戶規模增長率或將持續放緩。這就對在線音頻企業提出了考驗。

在這樣的行業大環境下,各個在線音頻平臺紛紛積極瞄準人們生活的各個場景進行佈局,搶奪用戶更多時間份額。

據瞭解,在內容細分上,荔枝實現了不同形式、類型和題材音頻內容的高效分發,共覆蓋了29種類別,包括情感、親子、音樂電臺和脫口秀等,以及107種細分類別,如愛情故事、睡前故事和家庭。

賴奕龍告訴我們,聲音獨有的陪伴屬性,使得在線音頻有著多元場景延伸的優勢。目前來看,通勤、休閒、睡前和親子教育等場景已經成為荔枝的主要流量入口。

荔枝還針對各特定場景來佈局內容。比如針對睡前場景,荔枝"貼心"為用戶開設了催眠頻道,裡面匯聚了大量白噪音播單,包括海浪、雷雨、草原、荷塘、流水、森林等大自然的聲音,可以為失眠用戶提供服務。針對親子教育場景,荔枝構建了"親子寶貝"頻道,包括睡前故事、兒童歌謠、英語等內容。

除了大力挖掘多元場景,荔枝還在不斷拓寬內容的邊界。2018年1月,荔枝宣佈品牌去FM化,口號也改為"用聲音,在一起"。業內認為,"去FM化"是荔枝戰略一個變革式的轉變。

對此,賴奕龍對此向記者解釋,"去FM化,意味著荔枝脫離網絡電臺的概念,佈局更多領域。用戶在荔枝APP上除了錄製、收聽節目外,還能進行語音直播、線上K歌、交友、體驗配音等一系列高互動玩法。"

"節目錄制或者收聽的工具是荔枝的初心,但互娛平臺也不是荔枝的終點,荔枝在不斷拓展自己的邊界。"賴奕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