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太后,死后停尸宫中37年,康熙为何不愿将其下葬?

吴艺福


八个“不”字,完美解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孝庄太后,37年不被厚葬的真正原因,导致逝者不能入土为安,惊魂不定:不配不愿,不离不弃,不舍不抗。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1613年~1688)

孝庄文皇后的人生轨迹简介:

1625年,嫁给皇太极(17岁),被封为侧福晋,

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封其庄妃,入住永福宫,

1643年,皇太极驾崩,其子福临称帝,其荣升为圣母皇太后,

1661年,康熙帝玄烨登基,其荣升为太皇太后。

以上是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的生平简况,真可谓是波澜壮阔,博览大川,事迹显赫,有过上过刀山,下过火海般从容与焦灼的人生。

下面来个大家分析下八个不具体含义:

不配不愿的自卑与心虚



拥有如此生命轨迹的一个传奇女子,死前为何会觉得自卑与心虚呢?

古代夫妻素有生非同家,死则同墓的说法,不论身在何方,死后总想落叶归根。

但是因布木布泰在在跟随皇太极时并不是她的最爱妻妾,那是的她性格内敛,所以在皇太极看来她并非多才多艺,换句话说被皇太极宠爱有限,默默无名!

但是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相信也会大家道听途说的一段“故事”,

在皇太极驾崩后,时局动乱,人心不稳,布木布泰为了自己的儿子福临(顺治帝)能够登上帝位,相传其和摄政王多尔衮有一段亲密无间的“佳话”,但是此佳话正史无从查询出处,但是实际上福临能够称帝和多尔衮有莫大的关系,但是相信,谣言止于智者。

由以上两个方面来取证,揣测为此对皇太极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不愿和皇太极同穴,也不愿意与其合葬在一起,更不配认祖归宗。

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也是其生前给康熙留下的懿旨之一。

不离不弃的儿子与孙子


顺治帝福临剧照

孝庄文皇后的儿子福临(顺治帝),一直是其心中最大的隐痛,其子驾崩于24岁,对于清世祖福临的死因有多种原因:其一是天花,其二是出家为僧,在此我们就不多做解释,归根究底不论是哪个原因都是孝庄文皇后语法接受的痛。

其孙康熙帝玄烨一直是孝庄文皇后心中的骄傲,他的丰功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对于这个称号他也是当之无愧,其在位时间长达61年,政绩卓著,削平三番,收复台湾,驱除沙俄,西征漠北,享年68岁!

孝庄文皇后对儿子遗憾,对孙子的骄傲,致死无法释怀和弃离!

在其离世前希望自己的墓宫能够离儿子和孙子近一些,不远劳财伤民,将自己的尸体抬去满人的老家盛京与皇太极合葬!

不舍不抗的懿旨,康熙对孝庄太后的感情远胜其父其母,愿从其愿


康熙帝玄烨剧照

康熙小时候患病得过天花,在孝庄太后的细心照料下躲过一劫,俗话说的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应验在康熙帝玄烨身上,不论是除鳌拜,还是平三番和这个能屈能伸的才女(孝庄太后)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关系!

所以康熙对孝庄太后又敬又爱的感情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心酸情感!

康熙为了安置孝庄太后的遗体,将其住过的慈宁宫东王殿拆掉,盖了一出行宫暂放其中,据说此内置和慈宁宫一模一样,可见康熙对孝庄太后是多少的尊重和敬爱!

孝庄太后陵寝

此处临时暂放的行宫名叫“暂安奉殿”,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在此处附近建造陵宫入葬!因此处就方位来看在皇太极陵墓的西侧,又名“昭西陵”!

看完以上分析,相信大家对孝庄太后为何拖延37年才入土为安的真正原因了吧!

有关历史、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孝庄去世前留下遗嘱。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75岁的孝庄文皇后病逝,死之前留下了遗嘱,也就是这份遗嘱,让她的孙儿康熙很为难了,才导致了孝庄被停尸宫中37年未葬。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这份遗嘱主要是有三个意思:

第一,孝庄太后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说自己的地位卑微,这些话虽然是谦词,但是在皇太极生前,孝庄也的确不是很得宠的,她没有自己姑姑地位高,甚至还没有自己姐姐海兰珠得宠。

第二,孝庄太后不希望劳民动众,不愿意增加皇帝和民众的负担去给自己修建陵墓。

第三,这条最关键,孝庄太后说自己不愿意和儿子顺治皇帝、孙子康熙皇帝分离。

皇太极葬在盛京,肯定不能把孝庄运过去了,先不说劳民动众,也违背了孝庄的意愿了,孝庄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也不愿意和自己的儿子、孙子分开,而康熙一直很孝顺。

孝庄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

孝庄在历史上是一个贤后,非常有才能,但是她没有武则天的野心,也不像慈禧那样以自己为中心,虽然皇太极在生前并没有很宠爱她,但是她至始至终都是维护着爱新觉罗家族的利益。

皇太极去世后,她各种周旋,让自己6岁的儿子福临做了皇帝,可是母子关系并不融洽,因为立后的事情闹得很不愉快。顺治皇帝去世后,9岁的康熙继位,孝庄和孙儿康熙的关系很好。

孝庄把所有的心血都花在了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身上,为了大清,为了爱新觉罗家族可以说是油灯尽枯了,她对得起太后这个名号,青史留名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康熙对孝庄非常孝敬,37年未葬。

康熙了,父皇和生母去世都很早,可以说他是孝庄一手培养大的君王,所以在后来的千叟宴上他第一碗酒就要敬给自己的祖母,养育之恩大于天,康熙初期能走过风风雨雨都是孝庄支持。

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

康熙说自己的成就都是源于孝庄的培养,

而康熙懂得感恩,对孝庄非常孝顺。

康熙出宫在外的时候,给孝庄的书信不断,汇报自己的情况;康熙遇到好吃的,总是要找人先送一份给自己的祖母孝庄;康熙和孝庄一起外出的时候,遇见不好走的路,他会亲自扶着太后走;在孝庄重病的时候,他亲奉汤药,更是带领着朝臣祈福,希望自己折寿来延长祖母的性命。

雍正三年,孝庄才入土为安。

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孝庄病逝,康熙悲痛欲绝,面对着孝庄的遗嘱左右为难,他这么孝顺怎么会去违背祖母的遗愿了,肯定不能运去盛京和皇太极合葬,又不能和自己远离还不能修建陵墓。康熙想来想去,干脆就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改名暂安奉殿,孝庄的灵柩就一直停在里面,康熙常常去祭拜。

这一停就是37了,灵柩都没有动,

直到康熙去世,雍正继位。

这么一直放着也不是个办法,雍正想来想去,想到一个好办法,说这地方就是风水宝地,于是就在原处就地起建陵园,然后把孝庄葬入地宫,称为昭西陵。


湘西小木鱼


孝庄皇太后活了75岁,历经三代帝王,培养了儿孙两代帝王,顺便栽培出了康熙这个千古一帝。顺治6岁登基,康熙8岁登基,那都是儿皇帝。如果没有孝庄太后在背后支撑着,他们父子俩压根就坐不稳这个皇位。

顺治皇帝的皇位,应该是孝庄用美色稳住的。

对于孝庄到底有多好看,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估摸了,不过应该很漂亮,否则也无法拥有皇太极、多尔衮、洪承畴这三个人的真心。

皇太极那就不用说了,是孝庄的丈夫,也是顺治的生父。自然是非常喜爱孝庄的,不过喜爱程度只能排行第三,前面还有她的姑姑和姐姐。

多尔衮对孝庄痴心一片,这虽然是野史,不过既然传播如此广泛,自然是有它的出处。我们有理由相信,孝庄曾经是下嫁给多尔衮的,目的是为了儿子的皇位。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天命十年二月,来归。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一年,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圣祖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清史稿》

洪承畴跟孝庄的故事,那就更难以描述了。据路边社消息所说,洪承畴当年被俘虏以后,打死也不投降。于是皇太极出了个馊主意,让自己的女人孝庄去色诱洪承畴,结果洪承畴一下子就堕落了。

所以说大清的天下,孝庄也是很大功劳的。而她儿子顺治的皇位,那就更别提了,是孝庄牺牲自己的幸福得来的。

强势的多尔衮想要得到皇位,简直轻而易举。所以顺治想要坐稳皇位,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终其一生,多尔衮都没有篡位,主要就是因为他对孝庄是有情分的。

虽然孝庄下嫁多尔衮的事情,并没有记载在《清史稿》中,但是流传的这些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件事是假的。

孝庄是康熙的领路人,帮助康熙成为千古一帝。

孝庄前半生的投资,可以说因为顺治的去世毁于一旦。不管顺治是出家了,还是去世了,孝庄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了。

不过孝庄并没有气馁,因为她还有一个希望,那就是她的孙子康熙已经登基了。8岁的康熙登上皇位以后,基本上都是孝庄在指导他该如何做一个好皇帝。

康熙登基以后,地位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稳定。鳌拜专权,权力比皇帝还要大,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

康熙九年,上奉太后谒孝陵。十年,谒福陵、昭陵。十一年,幸赤城汤泉,经长安岭,上下马,扶辇;至坦道,始上马以从。还,度岭,正大雨,仍下马,扶辇。太后命骑从,上不可,下岭,乃乘马傍辇行。吴三桂乱作,频年用兵,太后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闻各省有偏灾,辄发帑赈恤。布尔尼叛,师北征,太后以慈宁宫庶妃有母年九十馀,居察哈尔,告上诫师行毋掳掠。---《清史稿》

但是康熙没本事跟鳌拜斗,所以孝庄就给康熙出了个主意,让他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为皇后。这么一来,索尼家族根康熙可就结成了联盟关系,那索尼自然是要出面压制鳌拜的了。

后来在平三藩的时候,康熙受不了吴三桂的欺骗,打算引咎辞职。在这关键时刻,孝庄再次挺身而出,为康熙挡住了压力。在孝庄的支持下,康熙终于勇敢地渡过难关,消灭了叛乱。

最关键的是,孝庄太后本人压根对权力就不感兴趣,这是非常难得的。她只知道帮助儿孙,却从来不贪恋权力。

所以康熙在她的照料帮助下,很快成长了起来。而孝庄太后也功成身退,躲在后宫里享清福了,这一点,十万个慈禧太后也赶不上。

康熙能够成为那么伟大的帝王,真的离不开孝庄太后的栽培。所以康熙对孝庄是十分孝顺的,压根就不可能对她的丧葬不管不问。

孝庄的临终嘱托,让康熙左右为难。

孝庄太后对自己的身后事,有自己特别的安排。为此她对康熙做了这么几个要求,首先她不愿意跟自己的丈夫皇太极合葬在一起,因为她觉得自己配不上皇太极,皇太极生前也不是最宠爱她。

具体什么原因,我们心里其实很清楚,她或许也不爱皇太极罢了。其次她希望简单下葬,千万不要给她修什么陵墓,这有违她生前的愿望。

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疾复作,上昼夜在视。十二月,步祷天坛,请减算以益太后。读祝,上泣,陪祀诸王大臣皆泣。太后疾大渐,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己巳,崩,年七十五。上哀恸,欲于宫中持服二十七月,王大臣屡疏请遵遗诰,以日易月,始从之。命撤太后所居宫移建昌瑞山孝陵近地,号“暂安奉殿”。二十七年四月,奉太后梓宫诣昌瑞山。自是,岁必诣谒。雍正三年十二月,世宗即其地起陵,曰昭西陵。---《清史稿》

最后她还希望能够跟儿孙呆在一起,这件事是比较难办的事情。因为既不能修筑陵墓,又不能跟儿孙分离,康熙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好办法。所以康熙就暂时将孝庄曾经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在了昌瑞山,改称为暂安奉殿。

康熙将孝庄的棺椁一直停放那里,一旦康熙想祖母的时候,他便会前去祭拜一番。但是对于下葬的事情,康熙一辈子没有想出好办法。

结果这一拖就是37年时间。当时康熙已经去世,雍正皇帝上台了,他一看这不对劲啊,不能让老祖宗一直干呆在地上吧?

所以雍正就将暂安奉殿改修成陵墓,扩大建筑规模,称之为昭西陵。时隔了37年时间,孝庄太后这才得意入土为安。

总结:孝庄对大清的贡献,是千古罕见的。

历史上辅佐幼主的太后,的确非常多,但是没有哪一位能够跟孝庄太后相提并论的。比如说西汉的吕后,辅佐自己的儿子刘盈,结果自己贪恋上了权力。

西汉末年的王政君太后,辅佐儿子汉成帝,结果把王家外戚带强大,甚至将西汉王朝给搞灭亡了。

宋朝的几位太后则显得相当平庸,虽然没有夺权的野心,却也没有把皇帝教育得多出色。明朝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那简直就是万历皇帝叛逆的帮凶。至于慈禧太后,我们都知道她是什么货色了。

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太后能够跟孝庄太后相比较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孝庄太后死后,康熙迟迟不敢下葬,那不是大不敬,而是压根就不知道该如何下葬才能表达自己对祖母的尊敬。

《清史稿》


江湖小晓生


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太后,死后停尸宫中37年,康熙为何不愿将其下葬?(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看过《康熙王朝》和《孝庄秘史》的朋友,对于孝庄这个撑起了大清王朝的女人,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她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是皇太极的老婆、顺治帝的母亲、康熙帝的奶奶,她对大清王朝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年幼的康熙帮助极大,祖母情深。可以说,没有孝庄皇太后,就没有康乾盛世。但令人奇怪的是,孝庄皇太后是死后下葬最晚的皇太后,就连陵墓也是她的重孙子雍正为其所建。古人非常讲究入土为安,可祖母死了,由她一手拉扯长大、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孙子康熙为何37年没有安葬孝庄太后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1、 孝庄皇太后的三条遗嘱。

孝庄太后在1687年12月时病情恶化,康熙皇帝不分白天黑夜的陪在孝庄太后身边,亲自给孝庄太后端汤喂药,并且率领众多大臣徒步走到天坛,为孝庄太后祈祷,愿意用自己的寿命来延长自己祖母孝庄太后的寿命。但是人的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1687年12月5日这位撑起大清王朝的女人结束了她辉煌的一生。

孝庄太后病重期间曾经立下这么一份遗嘱:“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这份遗嘱的意思:

一是皇太极安葬已久,自己位卑,不能打扰位尊之人,也就是不和皇太极合葬了。

二是再建陵墓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不想增加皇帝和民众的负担。

三是挂念福临和康熙,不舍得离儿孙太远,就近安家,也就死而无憾了。

在清朝,皇帝跟皇后合葬是礼制,按照程序来说,孝庄死后应该跟皇太极合葬,但她考虑到皇太极去世已久,不愿再去掘了他的墓,扰了他的魂。

2、孝庄皇太后为什么留下不愿与皇太极合葬的遗嘱?

一是她并不是皇太极的正妃。她的姑姑还有其他几个女人在皇太极的妻子中都比她地位高,而且据历史记载来看,皇太极也并不是很喜欢她,皇太极最喜欢的女人是海兰珠,海兰珠是孝庄的亲姐姐,比她大四岁,这个女人才是皇太极的真爱,所以可能孝庄一想到这些,也不想再去和他的姑姑姐姐们在皇太极面前争宠了。

二是不愿劳民伤财,为江山社稷着想。要知道,根据清朝后陵规定,皇后比皇帝后死,就需要在皇帝陵墓之外再建后陵,但皇太极葬于盛京,从北京到盛京路途遥远,这一路必定会铺张奢华,在加上建陵墓还要大笔开销,劳民伤财,为了康熙帝的名声和当时的国力,她也不愿看到百姓因她而埋怨康熙帝。

三是曾下嫁多尔衮,心里有愧。孝庄太后是一个有心机有眼光的人,正因为她很好地用自己的感情和身体笼络住了多尔衮,才使得皇太极死后皇权没有被代替,让儿子福临成功继位。再加上多尔衮对自己的嫂子孝庄文皇后十分痴迷,后来便有了孝庄下嫁多尔衮的故事。作为清宫四大谜案之一的太后下嫁,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显示孝庄太后曾经下嫁多尔衮,但两人之间有感情,并且发生过很多事情是几乎可以认定为确凿无疑的。历史记载,有一次多尔衮来北京,孝庄太后去通州迎接他,多尔衮进了孝庄太后的大帐之后就没有出来,孝庄太后宣谕今天晚上就住这里了。还有多尔衮的封号,先是封摄政王,后来到皇叔父摄政王,又封皇父摄政王,这封号几乎可以当顺治皇帝的爹,而与孝庄太后成为夫妻了。所以,孝庄死后,自觉有愧,没脸去见皇太极。

四是挂念儿子和孙子,愿意守着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孝庄一生坎坷,当年皇太极死后,她辅助6岁的儿子福临登上皇帝宝座,走过一段刀光剑影的风雨历程,甚至下嫁权臣多尔衮,确保了皇位稳固,进而鼎定中原,稳稳地入主紫禁城;顺治帝失踪后,她力主让年仅8岁的皇孙玄烨继皇帝位,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孝庄并没有越俎代庖,而是悉心教导、全力辅佐。从而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圣明君主,并诞生了长达百年的前所未有的康乾盛世。可以说,在当年皇太极的后宫之中,顺治是她唯一的希望,而康熙是她一生的骄傲,她死前放不下顺治和康熙是正常的。

但是,顺治帝是孝庄皇后的儿子,在孝陵里面,最为尊贵的位置,已经埋葬了顺治。如果现在再把孝庄安葬在里面,是乱了辈分。但是孝庄之前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自己作为孙子不能违背遗嘱。

3、康熙帝的两难抉择。

孝庄遗言让康熙很为难,如果康熙不听孝庄遗言,那就是不孝,这对于九五之尊的皇帝来说,不孝可是大罪名;但是如果听了孝庄的遗言,那就是违背了祖训,更加要不得。在这两难的情况,康熙只好决定暂时把孝庄的灵柩摆放在顺治皇帝的陵墓附近,等日后再想办法。

于是,康熙将孝庄生前所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全部拆了,重新建在了昌瑞山下,名为暂安奉殿。康熙命人将孝庄的棺椁暂时葬在殿中的宝座之下。此后康熙几乎每年都会来参拜祖母,但是从来都没有提过要将祖母请出暂安奉殿。就这样,孝庄的灵柩在这里一放就是三十多年的时间。

孝庄灵柩一放就是三十多年,成为清代历史上一件非常独特的事情。直至雍正即位,雍正帝对孝庄没有深厚的感情,乘着皇太极和孝庄成亲的百年之际,顺着康熙帝和孝庄太后的意思,在雍正三年时又修建了地宫,将孝庄灵柩下葬,并改成为昭西陵。

孝庄太后去世后三十七年不下葬,并不是子孙不孝,相反是对其十分孝顺的表现,充分尊重其遗言,更重要的是她最疼爱的孙儿,康熙舍不得自己的祖母远离自己,所以将其就近安放,而这一安放就是三十七年。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身后肯定有一个好的女人辅佐。小编认为,孝庄一生非常不易,她最初作为政治联姻的“赠品”嫁给了皇太极,但不料青年丧夫,中年丧子,在腥风血雨中辅佐了两代君王,为清朝的江山立下了不朽的功劳。但是丈夫不爱,儿子忤逆,只有孙子康熙真正为她保全了最后的“任性”,让她如愿和自己最爱的子孙葬在一起。

不知道大家看完后如何评价孝庄和康熙,有什么感想和看法?假如你是康熙,你会怎么做?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孝庄死后三十七年才入土为安是真,但期间一直停尸宫中便是无稽之谈了。在清朝帝后中,孝庄下葬一事无疑是非常特殊的,这其中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充满争议。

问题中的孝庄,便是大家所熟知的孝庄太后,也就是皇太极生前的庄妃。顺治(福临)继位后,其生母庄妃被尊皇太后,康熙(玄烨)登基后,又被尊奉为太皇太后。由于孝庄是一代贤后,在清初政坛上颇有建树,故而被人们所熟知和传颂。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病逝。按照清朝祖制,孝庄应与皇太极合葬。可是,孝庄临终前曾叮嘱康熙:

“太宗文皇帝梓宫奉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清圣祖实录》

孝庄的遗愿,并不想和皇太极合葬,而是想在清东陵的孝陵附近安葬。可是,这一要求却让康熙十分挠头。要知道,清代皇帝非常尊崇祖制,凡事都有依从祖宗成法。与此同时,康熙又是个很孝顺的皇帝,不忍违背祖母。就这样,孝庄的灵柩在宫中停奉十七天后,就被送往清东陵暂时供奉起来,直至三十七年后,由雍正做主将孝庄太后安葬。

那么,孝庄为何给康熙出了这样一个“难题”呢?

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显然是违背祖制的。但是,她究竟为何如此,却成了一个谜团。不少人觉得,这可能与“孝庄下嫁”有关。

孝庄下嫁一说,大家早已十分熟悉,所讲的是皇太极死后,孝庄曾再嫁摄政王多尔衮,以谋求顺治皇位的稳固。但事实上,此事多半是反清文人张煌言的诋毁之词,真实性实难考证。

可以说,拿孝庄下嫁的传说来解析孝庄遗愿,是不甚合理的。事实上,《清圣祖实录》中所记载的孝庄“懿旨”,还真不太适合过分解读。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段文字还真就是表露出了这位老妪内心的真实想法。

孝庄年轻时,也不是特别得宠,其子福临的皇位也不是皇太极所指定,而是多尔衮与豪格相持不下时,无奈“让”出来的。可以说,孝庄早早地就做了寡妇,对自己的丈夫也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情。

皇太极死后,孝庄先后辅佐了两代皇帝,成为清初政坛十分重要的一位女性。及至孝庄临终时,清军早已入关多年,孝庄本人也习惯了关内的生活。此时,要让她死后安葬到东北,与皇太极合葬,倒也真是难为她了。

另外,就个人感情而言,孝庄对儿子顺治、孙子康熙的感情,无疑是远超于对丈夫皇太极的感情的。可以说,孝庄的遗嘱,说的情真意切,果真就是不愿离儿孙太远。

至于说不愿劳师动众,反倒是一种说辞罢了。要知道,清代帝后们的生活,即便是再节俭,也远比平民百姓奢靡千万倍,更别说死后不计成本的挥霍安葬了。当然,以爱惜民力为借口,还真就成为了孝庄的一大说辞,既能显示自己的贤明,又多了个强有力的借口。

孝顺的康熙,自然不愿忤逆祖母。所以,他才命人选定了一处临时安置梓宫的地方,并命人仿照孝庄生前所居寝宫搭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孝庄生前对慈宁宫东侧的一处偏殿十分喜欢,康熙竟命人将其拆卸后于清东陵重建,以供祖母“安享”。

从康熙的本心而言,自然是很想让孝庄入土为安的。可是,碍于祖制,康熙又不能将孝庄葬于清东陵。就这样,孝庄的梓宫就搁置在了这个临时性的“茔域”。

直到雍正二年时,雍正才决心就地为孝庄修建陵墓。这处陵墓,就是清东陵的昭西陵。在清代帝后陵墓中,孝庄陵墓与皇太极陵墓,可谓是相隔千余里,算是一个特例了。


史海烂柯人


孝庄太后,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1368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1643年皇太极驾崩,顺治帝即位,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康熙即位后尊为太黄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75岁。

孝庄皇后画像



她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昭西陵

而之所以孝庄去世后暂时安置在清东陵暂安奉殿,这一停就是37年,直到雍正三年即1725年,在暂安奉殿原址建陵园,正式移入地宫。与皇太极昭陵相呼应,称为昭西陵。

康熙画像

而之所以康熙一直没有办理此事,不代表康熙对祖母的不孝顺,正好相反,正是因为康熙对祖母过于孝顺,才一直没有安葬祖母孝庄皇后。

原来,在孝庄皇后去世之前,孝庄皇后特意向康熙作了交待:

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意思就是说皇太极的陵墓早已经封死了,就不要因为我再打开昭陵而惊动太祖,何况我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把我葬在你父亲陵寝附近吧。


孝庄皇后画像

正是因为孝庄皇后临死之前的特意交待让康熙犯了难,如果按照孝庄皇后的遗言办理,这就有违祖制,作为皇太极的妃子,死后就要与皇太极合葬,而不能单独建墓,而皇太极的陵寝在东北的沈阳,需要将孝庄皇后的棺椁由北京运至沈阳。而孝庄皇后有明确要求,不要打扰先帝,就在清东陵下葬。

影视剧中的孝庄皇后


而孝庄皇后之所以决定不与先皇合葬,主要在于其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当时在民间就流传太后下嫁的各种流言。不管这种流言是真是假,这对于孝庄皇后都是非常重大的打击,孝庄皇后也百口莫辩,凡是这样的事情是越描越黑,如果让先皇知道此种谣言,她也无脸再见先帝,还不如就葬在关内,与关外的昭陵相对,这样既能够维护先皇的尊严,也抱住了自己的尊严。

同时就如孝庄皇后自己说的那样,她历经皇太极、顺治和乾隆三朝君主,尤其是顺治和康熙都是她一手辅佐起来的,这里面满是她的心血和付出,饱含着浓浓的深情。

雍正帝画像



康熙大帝就这样,在不知所措中,一直犹豫不决,导致孝庄皇后一直没有得到下葬。到雍正时期,在面对这件事情的时候,雍正帝认为这已经是一件急需解决的事情。于是,在参照孝庄皇后遗诏的基础上,雍正帝最终决定拆除暂安奉殿,在原地修建陵寝。因与沈阳昭陵相对,而且在昭陵西边,于是被称为“昭西陵”,终于过了37年后,孝庄皇后才最终得到下葬。



孝庄为什么在死后37年才得以安葬?其中有何缘由?

很多人都推测,这是由于太后下嫁的原因,让康熙比较为难。但是,这种桃色新闻的推测其实毫无道理,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此。

康熙并非不愿意让祖母孝庄太后早日入土为安,而是因为孝庄在临终前提出了一些要求,搞得事情比较难办,所以就拖延了37年之久。


在临终以前,孝庄特地把孙子康熙找过来,当面说道:

  • 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这短短的一段话,可是让康熙感到了为难。

孝庄对自己死后安葬问题的要求是:

  • 不要惊动皇太极的陵寝;

  • 不要另外寻找墓地安葬;

  • 只需要葬在河北遵化,即顺治的孝陵附近。


按照定制,孝庄必须和皇太极合葬,但这么做就等于违背了祖母的意愿。所以,康熙就把这件事拖了下去,暂时不定下祖母的陵寝,只先给她找一个奉安的地方。

这个奉安的地方,也不是在紫禁城里,其实也是在遵化。

康熙把慈宁宫照原样搬到了孝陵附近,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四月移送孝庄至此。


HuiNanHistory


御姐读清史,第0003期,关注我获取更多清史故事。


孝庄太后是皇太极的老婆,顺治帝的老妈,康熙帝的奶奶,她对清初政局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年幼的康熙皇帝帮助极大,康熙对这个皇祖母感情十分深厚,但在孝庄死后,康熙却让皇祖母的停灵37年,一直没有入土为安,这是什么原因呢?

孝庄太后临终前,就自己的安葬问题专门留下遗嘱说:

“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太宗”指的是清太宗皇太极,他的陵墓不在关内,而在关外的盛京(今辽宁沈阳);“你父亲”指的是康熙的父亲顺治帝,他的陵墓叫孝陵,就在清东陵(今河北遵化)。

按照历代礼制,皇后是要和皇帝合葬的,但孝庄却不让康熙把自己和丈夫合葬,而是要求葬在自己儿子顺治帝的孝陵附近,并表示这是因为自己舍不得儿子和孙子。

这个借口很不高明,可以说严重违背礼制,但康熙十分孝敬,他遵从了皇祖母的遗嘱。

不过,孝庄是顺治帝的母亲,辈分更高更尊贵,理应建在孝陵中更好的位置,但当时孝陵最好的位置已有顺治帝的陵寝,没法再建,康熙决定另觅地址给皇祖母建造陵寝。

在正式陵寝选址建好之前,康熙帝在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修建了一处宫殿,用于临时安放孝庄的遗体,因此这个殿也被称为“暂安奉殿”。

可后来康熙国务繁忙,忙来忙去,给孝庄寻找合适地址建造陵寝的事就耽搁下来了,甚至到康熙驾崩,这件事也没有得到落实,也算是康熙的一大遗憾了。

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他认为孝庄的灵柩安放在“暂安奉殿”37年以来,国家昌盛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足以说明此处乃风水宝地,于是直接把这里选定为孝庄正式陵寝所在地,用了不到10个月时间,便建造完成,改称昭西陵。

(▲ 孝庄的昭西陵)

雍正三年(1725年)12月初十日,雍正正式将孝庄灵柩葬入地宫。

孝庄终于入土为安,但围绕她的争议始终不断,为什么她不愿和丈夫合葬?

很多人认为,孝庄在丈夫去世后,下嫁给了多尔衮,她感到在死后无颜面对丈夫皇太极,所以才留下遗嘱,不和皇太极合葬,并且给自己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历史总是充满谜团,真真假假。英明慈孝的康熙帝在孝庄死后30多年未让皇祖母入土为确实匪夷所思,难道他也对皇祖母当初的"绯闻"心存怨言吗?


御姐爱清史


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文皇后病逝后,宫中停尸37年而不入土为安,既是康熙皇帝不愿将其下葬,也是不能随便下葬!

康熙皇帝八岁登基,早失怙恃,由孝庄文皇后抚养并辅佐,祖孙相依为命,感情甚笃,虽天人永隔,但亲情上难以割舍。

孝庄病逝之前,康熙皇帝一直服侍在侧,曾连续一个多月“衣不解带,目不交睫”,甚至康熙皇帝亲到天坛祈祷:“请减己寿以益太皇太后”。

孝庄病逝之后,康熙皇帝曾说:"朕八龄皇考世祖章皇帝宾天,十一岁又遭皇妣章皇后崩逝。早失怙恃,未尝得久依膝下,于考妣音容仅能仿佛,全赖圣祖母太皇太后抚育教训三十余年。朕竭此衷诚,期尽孝养,朝夕侍奉未敢稍懈。近值太皇太后违豫,虔诚祈祷,躬奉汤药,三十余日不离左右,上冀痊安,永享遐福。讵意竟遭捐弃,五内摧迷。顾念慈恩,罔极难报,哀号痛切,情何容已!”

此时已是康熙二十六年,在此期间,康熙皇帝内擒鳌拜、外平三藩、收复台湾,康熙盛世之象、千古一帝风范已显,但康熙皇帝对孝庄文皇后的孺慕之情丝毫不减。孝庄病逝前后,康熙皇帝的一言一行无不昭示着这一点。

尽管天人永隔,三十几年的祖孙之情怎能轻易割舍?所以康熙皇帝接下来的行为就很容易理解了——他把孝庄文皇后生前所长期居住的慈宁宫东侧五间大殿拆了,在孝陵附近复建,这栋复建的建筑便被称为“暂安奉殿”,在康熙皇帝的余生几十年中,他经常前往暂安奉殿拜祭自己的祖母。

孝庄文皇后临终之前曾留有遗言。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放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皇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

孝庄的意思很明确——不愿意死后和皇太极合葬一处,而是希望葬在孝陵附近的地方,这样能看到康熙及其父顺治皇帝。

(▲ 顺治皇帝的孝陵)

这样一来,康熙皇帝就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首先,清朝初期,按照祖制,皇帝及帝后死后是要合葬一起的,只有帝妃才会另择葬处,不与皇帝合葬一起。对于尽力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帝王,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文皇后来说,不与太宗文皇帝合葬一处,是自降身份、有失身份的事情。同时,这是违反祖制的——于理不合;

其次,如果让祖母与太宗文皇帝合葬一处,千里奔波,自己心中不舍,劳民伤财不说,又违背祖母遗愿。尤其是对于对孝庄有着浓厚的孺慕之情,注重孝道的康熙来讲,更是无法接受的事情;

再次,顺治皇帝葬入孝陵,已占据孝陵最佳的风水位置,作为顺治皇帝的母亲,两朝太后,理应葬在孝陵中更好的位置,但此时已无葬无可葬的位置,而且康熙皇帝也不愿委屈了祖母;

最后,关于孝庄文皇后的葬制问题始终找不到妥当的解决办法,只能一直无限拖延下去,直到雍正皇帝即位后才予以解决。

(▲ 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

历史犹如一团迷雾,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解开它的神秘面纱,但不管事实、结果如何,终究不妨碍我们享受探索过程中所它所带来的喜悦与乐趣,您觉得呢?


萧老师说可以


看过《孝庄秘史》的人,对孝庄皇后这个人物肯定不会陌生。电视剧把孝庄皇后刻画的可谓是淋淋尽致,与孝庄有着莫大关系的多尔衮皇太极等人,也被描写的惟妙惟肖。

Δ孝庄皇后

孝庄皇后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嫁给了皇太极。一生可谓是如履薄冰,从后宫众多妃子中脱颖而出,凭借自己的能力笼络了一大批人。皇太极死后,又经过了腥风血雨,扶持着自己的儿子福临登基。

但是福临太不争气,当了十几年的皇帝,临了却要去做和尚,最后福临究竟是怎么死的,可能也只有孝庄知道。接下来孝庄皇后虽已年迈,但是硬生生的辅佐小孙子康熙继承大统,从此开创康乾盛世。

孝庄皇后也就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贤后,一辈子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逃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迫害,但是终究逃不过病魔。1688年,这位辅佐了三代帝王的皇后,没能战胜病魔,撒手人寰。

Δ康熙

临死前,孝庄嘱咐康熙:自己死后,不要和皇太极葬在一起,只需要把我葬在顺治陵附近就好了。也许是出于年轻辅佐顺治登基,对自己这个儿子念念不忘,亦或者是对顺治心有惭愧。才留下了这样的遗嘱!

辅佐了自己一生的孝庄皇后,康熙当然不想违背她的遗愿。但是现在无陵可葬,只好把孝庄先行安置在“暂安奉殿”。但是一放就放了37年,这个不怪康熙,实在是没有办法。

顺治帝是孝庄皇后的儿子,但是在孝陵里面,最为尊贵的位置,已经是埋葬了顺治。如果现在再把孝庄安葬在里面,是乱了辈分。但是孝庄之前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自己作为孙子不能违背遗嘱,只好出此下策。

Δ雍正

一直到了康熙去世,孝庄还是没有下葬,这就把事情留给了雍正。自己父亲康熙的陵墓已经选择好了,定址在景陵地宫,但是自己祖奶奶的地址还没有下落。下面就开始有大臣上书,要给孝庄皇后修建陵寝。

自己父亲康熙都没有解决,自己一个处理不好就会背上不孝骂名。雍正将大臣聚集起来,先歌颂了孝庄皇后的丰功伟业。然后引经据典,讲述了合葬的情况。又指出现如今大清国力蒸蒸日上,说明祖奶奶的停放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而且祖奶奶也留有遗旨要与顺治合葬,我们还是从了祖奶奶。

能在朝廷值班者,都是精明之人。雍正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群臣商量之后就请求在“暂安奉殿”建陵,雍正当即同意。至此停留了37年的孝庄皇后,才算是真正的安息了。

不是康熙不愿意安葬祖母,而是孝庄太皇太后死后留下一个难题给康熙。

康熙从小跟随孝庄太皇太后长大,感情超越了很多的祖孙,康熙对这个祖母也是非常的孝敬和尊重,一旦祖母有什么决定,康熙是必须尊照去办的,但孝庄太皇太后死前曾告诉康熙,自己死后不愿意葬回到丈夫皇太极的身边,而愿意留在顺治父子的身边,那么这个难题就来了。

按照大清的规矩,不管是皇后还是嫔妃,去世后都要与皇帝葬在一起,即便不是合葬,也要葬入妃园寝,不能离的太远。

孝庄太皇太后,因为儿子顺治帝登基,她的身份已经算是皇后,她死后应该与皇太极合葬,可她心里却舍不下儿子顺治帝,还放心不下孙子康熙,所以官方的说法就是孝庄太后舍不得顺治父子,就要葬在东陵。

康熙若是遵照祖母的意思去办,等于置祖宗的家法规矩不顾,若是不按照祖母的意思去办,就等于是违背了祖母的懿旨,也算是不孝,所以才迟迟未葬祖母,让孝庄太皇太后几十年没有下葬,到了康熙的儿子雍正才解决了这个难题。

根据畅读文研院发现,康熙帝不安葬孝庄太后,而是出于两难的境地。

孝庄病逝后,曾嘱咐康熙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至于孝庄为何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一处,众所纷纭,畅读文研院不在此多加赘述。而根据大清早期的葬制,皇后无论死于皇帝前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同陵同穴。因此康熙非常为难,只能在清东陵外建一座“暂安奉殿”,先将孝庄梓宫停放于此,以便日后在想良策。

这一停就是37年,终康熙一朝,也未能解决孝庄的陵寝问题。既然“暂安奉殿”已经建在清东陵,为何不进陵区,而仅是在陵外呢?

其一,大清祖制中没有单独给太后起陵的制度。

其二,顺治的孝陵位于清东陵内至尊无上的位置,而孝庄是顺治的生母,不论葬在任何地方,地位都低于孝陵,这与其辈分不符。

虽然终康熙一朝,未能解决孝庄的陵寝问题,但康熙经常去祭谒孝庄,平均每年0.74次,而且大都集中在冬季。他有意将谒陵安排在地冻冰封、难于行进的日子,是为了要在临近当年祖母与他诀别的时刻,去拜谒、慰藉孝庄,可见康熙对孝庄的感情至深。

雍正继位后,认为自孝庄安奉“暂安奉殿”以来,国家昌盛,四海皆安,子孙繁衍,历数绵长,想必孝庄在天之灵极为安妥,“暂安奉殿”必是个风水宝地,于是将“暂安奉殿”改建成陵寝。因与沈阳皇太极的昭陵仍是一体系,故孝庄的陵名叫昭西陵,以此说明昭西陵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将孝庄葬在东陵陵区之外,以示区分。

最关键的是,在清朝,无论皇帝,还是钦点王公谒陵,都先从最高辈分的墓主人的陵寝开始。因为孝庄是清东陵中所有内葬人辈分最高的,所以在谒陵时,每次都必须先从昭西陵开始。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是谒陵人必经之处,而昭西陵位于大红门一侧,对于谒陵来说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再有,清朝以左为尊贵之位,昭西陵也正是建在大红门左侧,由此反映大清皇室子孙对孝庄的尊崇景仰之意。且从清东陵地势来说,右侧低洼多石,又濒临西大河,常有水患之虞,所以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侧也是理所应当。

孝庄文皇后卒于1687年,死后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清东陵大红门东侧,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

为什么孝庄太后的尸体会停放了37年不下葬呢?直到雍正的时候才下葬,是因为康熙不孝吗?当然不是,康熙是顺治帝的儿子,他非常尊敬孝敬他的祖母孝庄太后,孝庄病危时,他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

康熙在诵读祝文时涕泪交颐,说:“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康熙从小就失去父母,是孝庄一手带大的,孝庄陪伴帮助康熙三十多年,康熙才有了现在的成就,康熙对孝庄是心怀感激的,他甚至愿意减寿来祈求祖母的平安。所以康熙并不是因为不孝没有安葬孝庄。

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孝庄37年没下葬的原因:

1.孝庄有遗嘱,临终前她嘱咐康熙说:“太宗(皇太极)山陵(北陵位于盛京古城)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指顺治帝)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遗体运往盛京和皇太极合葬,而且我心里很舍不得你和你父亲,就把我葬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

那为什么康熙还不遵照遗嘱把孝庄葬入清孝陵呢?这么做的原因,并非是康熙不孝。而是因为顺治帝乃是孝庄皇后的儿子,孝陵范围内,最尊贵的地方已经建有顺治帝的陵寝,如果将孝庄皇后葬入其中,是乱了辈分。而孝庄皇后生前又不愿意于丈夫合葬,因此后世子孙只能重新寻找合适的地址,再建造一处陵寝。

所以孝庄的遗体就暂时安放在东陵边修建暂安奉殿(位于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雍正三年(1725年)世宗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故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动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将孝庄文皇后葬入地宫。

所以为什么孝庄在死后37年后才得以安葬就很清楚了。并不是子孙不孝,而是情有可原。

在清朝的267年历史中,留给了我们许多谜团,包括顺治出家、太后下嫁等,至今史学界任在争论不休,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说到“孝庄太后宫中停尸37年不能下葬”的原因,就不得不说太后下嫁的历史谜团。

究竟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至今史学界支持太后下嫁说的史学家,其一个重要的历史依据就是孝庄停尸37年未曾下葬,为什么这么说?假如孝庄未曾下嫁多尔衮,作为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母亲,她完全可以葬入昭陵,可是她为什么遗嘱不葬昭陵呢?

就是因为这样一个遗嘱,就连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都束手无策,可见难度之大,最后还是雍正皇帝,发明了祖孙合葬,才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孝庄太后才入土为安。

我这几年也翻阅过一些历史资料,也看了很多史学家的论述,本人偏向于太后下嫁多尔衮说,这样孝庄37年不能下葬的原因就很容易说的通。至于这么大的事,为什么正史没有记载,原因也很容易解释,从来历史都是由统治者书写的,对于这样的皇家丑闻,试想那个史官敢如实记载呢?所以,我认为,孝庄太后37年难以入土为安,原因就是她下嫁了多尔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