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越來越不願意跟人交流,可能是什麼原因?

每個人都是趨利避害的,表現在個人身上,那就是喜歡追求讓人舒服放鬆幸福美好的體驗,而對於那些讓人產生恐懼、害怕、鬱悶、傷心等等情緒的事情表現出排斥的行為。

跟人溝通交流也是一樣。

如果有一天你越來越不願意跟人交流,可能是什麼原因?

溝通方法

一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是一張白紙,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我們從這些閱歷中逐漸提煉總結出了許多我們認為最好的行為習慣,其中就包括要不要跟人交流!

要不要跟人交流呢?那要看交流之後給自己的反饋。如果你對某個人打招呼,他不理你,你肯定有些失落的,但不要緊,可能是你打招呼的姿勢不對,下次打招呼注意,所以你很快就調整好了情緒。然而下一次你已經特別注意了,但他依然不理你,你的失落感會更大,調整狀態的時間會更長。隨著一次次被打擊,最終再一次見到這個人後,你可以就會避開了,或者乾脆不打招呼,因為跟這個人打招呼,你收穫的只是一次次的沮喪、失落,完全得不到好的反饋

跟人交流也是這個樣子,你想和對方說話溝通了,對方對你愛理不理。如果每次都這樣,你就不會想和對方溝通了,因為溝通沒有得到正面回應

如果有一天你越來越不願意跟人交流,可能是什麼原因?

完美的溝通

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確實慢慢的因為這樣的原因喪失了跟人交流的興趣,有沒有可能是你自己的問題呢?剛才舉得那個例子,調整姿勢打招呼,我覺得這個做法是對的。為什麼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是你想要和對方溝通的,你是主動的一方,所以你必須要投其所好!他是什麼性格?喜歡跟什麼人打交道?能跟他交流溝通的都是些什麼人?這些人都有哪些特徵?……知道了他的這些信息,溝通成功的幾率就大了很多。

第二,第一種方法溝通失敗,下一次嘗試換個方法,再不行再換。堅持舊的方法得到舊的結果,而新的方法得到新的結果。這個新,包羅萬有,包括行為舉止,包括穿著打扮,包括神態表情等等,這些都在變得範圍內!

所以,減少溝通非本願,只是效果打擊人。求變,才可能會出現更好的溝通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