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值型理財,究竟靠不靠譜?老百姓能不能買?

淨值型理財產品是什麼?

從2004年第一次理財產品的問世,銀行理財產品一直被“愛投資”的老百姓們津津樂道,因為銀行理財產品基本和存款差不多到期來拿錢,我管他叫傻瓜理財,這裡沒有不禮貌的意思,就是你幾乎不用考慮,直接購買到期領錢就完了。我姑且稱它為傳統理財產品。然而淨值型產品多數都是採用市值法計價,在扣除銀行的管理費之後,實際收益都要折算成淨值支付給投資者,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就有可能拿到更高的收益率,但也有可能拿到更低的收益率。

淨值型理財,究竟靠不靠譜?老百姓能不能買?

因此,簡單理解就是,對於淨值型產品,所投資的資產的增長是多少,你的收益就是多少;而過往的非淨值型產品,就一個固定的收益,實際的投資收益多了,就給銀行賺了;實際投資收益少於這個固定的值,銀行就虧了。

再說白點:過去承諾給多少就給多少,賺多賺少和你無關,現在得多少給多少,後果自負!

為什麼要設立淨值型理財產品?

《資管新規》力求通過淨值化管理,實現收益和風險都“買者自負”,讓資管業務迴歸到受人所託,代人管理的本源。畢竟銀行代客理財,並沒有義務做到剛性兌付,畢竟投資是有風險的。

淨值型理財,究竟靠不靠譜?老百姓能不能買?

從老百姓的角度來看,迴歸真正的理財,而不是掛羊頭賣狗肉。別拿理財當儲蓄,當有一天盤子越來越大,風險厚積薄發的時候哭都找不到地方,這也就是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淨值型理財靠不靠譜?能不能買?

淨值型產品沒有預期收益,僅有業績比較基準,和公募基金類似,不存在剛性兌付,投資收益除繳納管理費等費用和超額業績提成外,盈虧都歸投資者。

可能開始很多人都會不習慣,但需要看到的是,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的臨近,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和佔比會越來越高,到2021年過渡期結束之後,銀行理財產品都將是淨值型理財產品。投資者要適應這一變化。

淨值型理財,究竟靠不靠譜?老百姓能不能買?

同時大家也不用太擔心,雖然淨值型產品的收益率不再是固定的,但是風險高低並不是由收益計算方法決定的,而是由底層資產配置決定的,現在(保守型)淨值型理財的底層資產主要是,存款和債券為主,風險係數較低。因此不能理解為淨值型理財產品的風險就高於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收益會有輕微波動,但最後基本都能達到之前列出的業績比較基準,大家可以放心。如果實在不願意承擔風險的話,可以選銀行定期存款類產品,大額存單、智能存款個人結構性存款等等!

在這裡說一下很多人都說銀行理財是個坑!

我想在這裡做個比喻,大家都說飛機不安全,可誰都知道飛機的安全事故率是最低的,一個飛機的失事世界矚目,同樣一個銀行的不負責任會被老百姓幾年間津津樂道,但是銀行的事故率是所有金融機構裡最低的,如果你心你看去年的p2p暴雷就是個好例子,百分之50的平臺都跑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