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5G商用,運營商能逃脫“管道”宿命嗎?

10月31日,在2019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中移動、中電信、中聯通同時宣佈推出5G套餐牌照,由此拉開了5G商用的序幕。

三大運營商均宣佈首批在50個城市開通5G商用,城市略有不同。而推出的5G商用套餐都分為多個檔位,包含的流量從300GB到300GB不等,起步價分別為中國移動128元、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129元,11月1日正式啟用。三家運營商的高管均表示,5G還不成熟,希望社會各界一起努力。

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在講話中透露, 5G商用進程加快,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城區已實現連片覆蓋,預計年底,全國將開通5G基站超過13萬座。

開啟5G商用,運營商能逃脫“管道”宿命嗎?

三大運營商開啟5G商用

從2G到3G、4G,錢越來越難賺

三家運營商此前在發佈2018年財報時均公佈了2019年的5G資本開支計劃:中移動預計投入150億元,中聯通60億-80億元,中電信大概為90億元。

有電信業內人士預計,這樣的力度遠遠不夠,建一張完整的5G網絡大概需要五年時間共投資5000億元。2018年底,中移動自由現金流為391億元,中聯通為500億元,中電信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167億元。

“先不說建5G網對運營商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再說建了有什麼用,能增加收入嗎?”一位在運營商廣東某地市分公司工作20多年的老員工說,什麼3G、4G、5G,每一次上新的技術標準,運營商都投入數以千億的鉅額資金來建新網,但營收卻不見增加多少。

“好處都讓互聯網公司佔去了。”他抱怨,用戶雖然多了,但對公司來說卻是增量不增收,分公司最近幾年年年完不成任務,自己十年沒漲過工資了。他只能偶爾回憶一下上世紀90年末和21世紀初期的那段日子,那時分公司效益很好,經常發放各種獎金福利,那是一段天天都流著奶和蜜的日子。

開啟5G商用,運營商能逃脫“管道”宿命嗎?

5G時代開啟

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貿,迎來了經濟的巨大騰飛,電信運營商可以說是首批領飛的排頭兵。2001年,中移動的移動用戶數比2000年暴漲了54%,達6964萬;營收同比猛增了54%,首次破千億達1003億元;利潤同比增長55%,達280億元,中移動就這樣以這組華麗的數字拉開了高速增長的序幕。

2G是中移動的黃金時代。當時的通話費很貴,最貴1分鐘一塊錢,打出打進都收費。從2001開始,中移動的營收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增長,利潤也是雙位數的增長,僅2003年的增幅低於10%,為9.1%。

2G還開創了一個輝煌的SP時代。中移動效仿日本NTTDOCOMO推出了移動夢網,彩信、彩鈴、遊戲,提供內容的SP們圍繞在移動周圍賺得盆滿缽滿。移動夢網還給廣告模式尚未成氣候的門戶網站們提供了一個可靠的盈利模式,網易股價才得以從跌破1美元快速往上爬,那時的丁磊還是玉樹臨風的英俊小生。移動夢網是那個時代被媒體們爭相歌頌的創新模式,那時還沒生態這個詞。

同時代的電信還只是個固話運營商,為了在飛速發展移動市場搶一杯羹,推出了一種移動固話——小靈通。那時聯通同時運營兩張網,GSM和CDMA。

2005年,電信業開始討論重組、3G牌照以及國產3G標準TD-SCDMA究竟應該發給哪家運營商的問題。幾大陣營激烈辯論,各種版本的重組方案滿天飛。2007年,中移動營收達3570億元,比2006年增長了20.9%,利潤同比增長了31.9%,創下了2001年之後利潤增幅的最高紀錄。

2008年5月23日,運營商重組方案正式公佈。中國聯通的CDMA網與GSM網被拆分,前者併入中國電信,組建為新電信,後者吸納中國網通成立新聯通,鐵通則併入中國移動,衛通的基礎電信業務也併入中國電信。

2008年是北京奧運會,中移動的移動用戶以每月新增730萬的速度飛漲,到年底移動用戶總數達到4.57億,營收達4123億元,但營收增速卻結束了長達八年超過20%以上的速度,降到15.5%。

2009年1月7日 ,工信部發放3G牌照,之前爭議最大的國產標準TD-SCDMA牌照果然分配給了實力最強的中移動,聯通獲得了當時全球用戶量最大的歐洲標準WCDMA牌照,而電信是美國標準CDMA2000。

2009年,中移動營收為4521億元,同比增幅首次跌破雙位數,僅9.8%,淨利潤則僅同比增長了2.3%。當年的10月30日,中國聯通與蘋果公司聯合在北京"世貿天階"舉行iPhone手機的上市首銷儀式。那時很多人都是雙槍手,一個移動的手機用來打電話,一個聯通的蘋果用來上網,但其實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哪些好玩的應用,只是用來裝逼。

2010-2013年,中移動的營收增速保持在7%-10%,至2013年底營收規模為6302億元。2011年微信面世,不知道哪一天開始,每天醒來第一件事不是看看有什麼未接電話和未讀短信,而是看微信上有什麼留言,朋友圈又有什麼新聞。

2013年的12月4日,4G牌照發放,三大運營商均獲國產標準TD-LTE。但後來,工信部允許運營商採用TD-LTE和FDD-LTE混合組網。

2014年是4G元年,這一年中移動的資本開支高達2135億元,營收為6414億元,僅比2013年微漲了區區1.7%。移動用戶數比上一年微漲了5%,突破8億,4G用戶數為9000萬。

此後幾年,中移動一直在縮減資本開支。2015年資本開支為1956億元,其中4G開支為791億元,但營收增幅僅為4%。2016年,中移動資本開支降為1873億元,其中4G開支為830億元,當年營收增幅回升至6%,營收規模突破7000億達7084億元。2017年,中移動資本開支降為1775億元,營收增幅又回落至4.5%。

2018年,中移動資本開支繼續縮減至1671億元,其中大部分用於4G。總移動用戶數達到了9.25億,其中包括7.13億的4G用戶。但這一年,中移動出現有史以來第一次營收下滑,從2017年的7405億元降了0.5%至7368億元。

從2G到3G、4G,隨著技術的升級,中移動的錢反而越來越難賺。

中移動是三大運營商中實力最強的,直到2018年其營收仍超過電信和聯通的總和,後二者的境況可想而知。

但運營商處境越來越艱難的4G時代,2010-2018年迎來了中國移動互聯網的黃金時代,成就了無數互聯網老牌族貴族和新貴,老牌貴族如騰訊、阿里巴巴、網易等,新貴如今日頭條、滴滴打車、快手等等。

以騰訊為例,其營收從2014年的789億元,每年以超過30%的增速一路飛漲到2018年的3127億元,其中2017年的營收增速高達57%。2018年淨利潤為800億元,利潤率達26%,遠高於中移動2018年 15%的利潤率。

管道角色和越來越不值錢的流量

開啟5G商用,運營商能逃脫“管道”宿命嗎?

中移動的5G套餐

從2G到3G、4G,運營商的錢越來越賺,因為它和用戶的關係發生了變化。

2G時代,你想與一個人建立聯繫,必須要到他的手機號。而如今,手機號已經變得微不足道,關鍵要加上對方的微信。

2G時代你如果想玩語音之外所謂的增值服務,比如短信、彩信、彩鈴,這些業務均由運營商提供。那時,手機號就是現在所謂的入口。

其實真正革了運營商命的是蘋果和谷歌,他們發明了操作系統和智能手機,完全改變了人們對手機的使用習慣。因為它們搭建的生態,才湧現出層出不窮的各種應用即APP。人們開始減少語音通話的時間,改用手機上網玩各種各樣的應用,使用各種軟件來與他人建立關係、娛樂消遣甚至工作,即所謂的流量消費,而那些用戶數超大的APP便變成了所謂的流量入口。而運營商則從舞臺中心退出到幕後,主要扮演流量管道的角色。

4G初期,流量很值錢。2014年初,中移動推出40元包300M流量的套餐。“按照每秒百兆的速率,這個套餐3秒就用完了,3秒40元,一個小時就是48000元。”噹噹網李國慶在微博上調侃:“如果晚上忘了關閉4G,一覺醒來,你的房子都快成移動公司的了。”一時成為網上的熱門段子。

隨著技術的演進,網絡的不斷完善升級,流量越來越便宜。近幾年,政府要求運營商提速降費。2018年,運營商全面取消了手機國內長途和漫遊費等,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曾公開表示,與2014年相比,2018年中國固定網絡和手機上網資費降幅超過了90%。

如今,一百多塊錢的4G套餐就不限流量了。用戶們逐步形成了一種流量不值錢的認知,也不願意為流量付更多的錢。而運營商一方面要不斷投入資金完善網絡,保證用戶用4G上網隨時隨地的暢通,但一方面,很難從流量的增長上賺到更多的錢。

2018年,中電信的4G用戶從2017年的1.8億增長到2.42億,增長了33.2%;DOU(4G用戶平均每月每戶流量)從2017年的2G猛增至5.5G,甚至超過了移動DOU的4.3G`,但當年電信的互聯網收入僅從2017年的1726億元增長到1909億元,只增長了10%。

如果流量不值錢,那麼運營商是不是應該效仿互聯網公司,通過應用來增收?事實上,運營商們在各類業務上都有跟進。

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電信曾大張旗鼓地跟網易合作推出即時通訊軟件易信,但後來不了了之。只要查閱三大運營商財報,發現三家公司在移動互聯網業務上頗多佈局。電信有翼支付,中移動有咪咕視頻、移動支付“和包”。而聯通也在互聯網金融有佈局。

但運營商的這些業務並未大規模佔領用戶。運營商是管道,這個概念卻已深入人心。

2019年初我搬回廣州,想給家裡重新裝上寬帶。只要是中移動的客戶,便享受免費裝寬帶。一分錢沒花,開通了寬帶,裝上了WIFI,安裝師傅告訴我,還可以免費裝一個電視的機頂盒,免費收看移動的咪咕視頻。因為電視和寬帶接口不在同一側牆,如果安裝要拉一條數據線繞客廳一圈,不太美觀,我第一反應是:咪咕能有什麼好看的,如果想在電視上看視頻,到不了裝個小米盒子。於是我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安裝師傅什麼也沒說留下盒子就走了。我等用戶已經被互聯網公司洗腦了,運營商又如此被動,如何增收?!

然而和2G、3G、4G不一樣的是,現在業界公認,5G將由產業互聯網來主導,也就是說,主要是2B市場。難怪從去年始,騰訊忙不迭地提出產業互聯網的口號,而且大動干戈地整合2B業務。

未來,圍繞著5G這一中心和基礎,雲、AI和IOT(物聯網)三者將構建一個全新的生態。

查閱財報三大運營商近幾年財報,雲計算、雲物融合、雲改、物聯網都是很重要的發展方向。2018年,中移動的物聯網連接數(指用網絡連加接車、攝像頭、電錶等各種設備)為5.51億,中電信為1.07億,中聯通為1.1億。中移動還成立了全資子公司中移物聯網,打造了包括物聯網芯片、模組、設備,涵蓋車聯網、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領域的物聯網接入運營管理平臺onelink和物聯網開放平臺OneNET,2018年中移動的物聯網收入為75.3億元,同比增加了47.8%。

此外,三家運營商均表示在探索5G技術在無人駕駛、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應用。

如果說4G是用戶主導的消費互聯網,更懂用戶的互聯網公司佔了先機,那麼,5G時代,已經在雲、AI、IOT上積累頗多的運營商,算不算有先發優勢?這是否足以幫他們奪回在4G上旁落互聯網公司的產業主導權?

殺手級應用及盈利模式

“互聯網公司賺了那麼多錢,運營商花了巨資建設網絡,最後只收了一點可憐的流量費。”上述運營商老員工說,如果還是延續之前的遊戲規則,那運營商上5G真的沒什麼意思,仍然難逃管道的宿命。

如今人們津津樂道於5G速度是4G的100倍,下載一部電影只要幾秒,但4G的速度已經夠用了,是你會為了節省那點時間去為5G買單嗎?

開啟5G商用,運營商能逃脫“管道”宿命嗎?

於是有人開始質疑,5G現在還缺乏殺手級應用,沒有盈利模式。這話聽起來多熟悉啊,記得當年剛出現智能手機和3G時,業界也一直在討論什麼是3G的殺手級應用,所謂殺手級應用就是爽到用戶無法拒絕的應用,讓大規模用戶願意為了用它而支付相應的網絡費用。後來的微信,就是一款殺手級的應用。

如果說5G將是產業互聯網主導,那5G的殺手級應用會是什麼?有哪些盈利模式,讓現在的運營商也有動力投入巨資去建設網絡。

記得3G剛開始,最初人們只想到把PC上的內容搬到手機上。先在電腦上看新聞,後來手機上便出現了各種新聞類APP,當然也包括用瀏覽器看的WAP網站。還有是發郵件。後來慢慢可以玩遊戲,買東西,看視頻等。

有段時間,很多企業都一直在糾結,要不要做APP,會不會分流用戶,影響原有的PC業務,而且手機上沒法收費,沒有盈利模式。比如新浪等門戶網站,在PC上靠banner廣告收費,但手機屏幕太小,不適合banner,也放不了幾個,那靠什麼掙錢?

當時誰能料到後來有一種廣告形式叫信息流,今日頭條靠它一年營收幾百億,躋身中國前幾大互聯網巨頭之列。更沒想到,由於支付的便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付費閱讀成了一種越來越流行的商業模式。

2012年底,我所供職的媒體曾報道討論微信商業化的問題,當時業內想到兩個模式:一是遊戲,二是與生活服務商合作,微信掃碼。當時人們只想到掃碼獲取折扣,用於維護客戶關係,沒想到直接用微信支付。哪能料到如今在國內買什麼都用微信支付,大媽去菜場買菜都是微信掃一掃,坐地鐵用微信掃一下乘車碼。當然沒想到我們當年純粹的朋友圈,如今廣告越來越多,從卡地亞、豪車到裝修、早教。

6月5G牌照剛剛發放時,北郵大學生何同學做的5G測試視頻火了。他說,回看4G之初,我們沒想到今天的微信支付、滴滴打車、共享單車等等新應用。新的技術出現,人們對未來普遍缺乏想象力。

或許我們該對5G多保留一些想象力,也包括對運營商。

作者介紹:盧愛芳,資深媒體人、品牌公關人。持續研究科技產業和資本市場,著有《你拿什麼吸引我——創業者必知的風投規則》一書,成功操盤過港股IPO的整體包裝和傳播。現創立科技自媒體“灣區科技沙龍”。

開啟5G商用,運營商能逃脫“管道”宿命嗎?

這本書是2007年我在財經媒體供職時帶領團隊一起採訪撰寫的,雖早已停印,但至今在多抓魚等二手書網站上還流轉活躍。最近想再寫一本關於風險投資的書,歡迎各位創業者和投資人找我聊天,有興趣者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灣區科技沙龍”,在後臺給我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