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石投資:三季報分化優秀的繼續優秀“活下來”的繼續加油

10月31日是A股上市公司三季報“交卷”的最後時限,每當這個時候,也是A股投資者最緊張的時刻。

今年的三季報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分化”:板塊之間的分化愈加明顯,不同行業的企業更是“冰火兩重天”。

而這正是當前中國經濟現實的反映,在“存量經濟時代+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分化或許剛剛拉開序幕。未來經濟走勢如何?如何在分化中找到結構性投資機會?企業的定期報告可以為我們展現最為直接的答案。

1、 存量經濟時代:分化進一步加速,科創“最靚麗”

當前中國已經進入存量經濟時代。今年我國三季度GDP達到近70萬億,增速已經下滑到6.0%,表明我國進一步邁向存量經濟時代。這其實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當經濟的存量越來越大的時候,增量對於存量的影響就會越來越小,所以經濟增速是會逐步下臺階的。

而存量經濟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分化,既有產業的分化,更有企業的分化。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宏觀經濟形勢如何、行業興衰如何演變,作為企業代表的上市公司感受最為直接。

從三季報來看,A股不同板塊之間的分化在進一步加速。其中以科創板、創業板以及中小企業板為代表的成長股業績改善最為明顯,而主板上市公司業績淨利潤增速有所回落。

科創板上市公司成為三季報季“最靚的仔”,前三季度同比增加382.6%;

創業板上市公司淨利潤同比增加6.5%,相比今年中報的-5.1%出現明顯改善;

反觀主板上市公司,淨利潤增速持續下行:今年一季度、中報和此次三季報淨利潤增速分別為12.34%、10.26%和9.06%。

同時,板塊內部的分化也愈加明顯,比如創業板上市公司盈利在“二八定律”的路上越走越遠。

今年前三季度創業板775家(剔除樂視)上市公司共實現淨利潤971.8億元,而淨利潤前20%公司就達到762億元,所佔的比例創紀錄地達到78.5%(剔除去年四季度,去年受商譽減值的影響,淨利潤前20%的上市公司佔創業板整體盈利的比重達到161.6%)。

而比“二八定律”更扎心的,或許就是不到10%的公司,實現了將近總體80%的盈利。截至10月31日上午,滬深300成分股的業績已經全部披露完畢,300家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實現淨利潤2.74萬億,佔整個A股3000多家公司總體盈利的78.4%。

2、週期“活下來”,科技、消費“活的好”

2018年,業內享有盛名的某房地產開發企業高呼要“活下去”,房地產行業似乎凜冬已至,但今年來看,地產開發商們應該是“活下來”了。

在28個一級行業當中,地產淨利潤增速排名仍在前十;營收更是高居第二,相比排在第一的建材僅相差0.9個百分點。

但其它週期性行業就沒那麼“頑強”了。

從三季報來看,鋼鐵、汽車以及有色金屬分別排在28個申萬一級行業淨利潤增速的最後三名,淨利潤同比降幅都超過20%。特別是鋼鐵,三季度淨利潤同比下降超過40%。

其中,鋼鐵行業淨利潤降幅如此之大,主要與上游供給端鐵礦石大幅漲價相關,但是宏觀經濟不景氣導致鋼廠產品價格下降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具體而言,宏觀經濟不景氣帶來的下游需求較弱,疊加鋼鐵企業產能過剩,導致鋼廠議價能力持續下降,壓低利潤、降低價格就成了鋼廠唯一的選擇。

產業轉型升級,是最近幾年被提得最多的詞語,從今年A股的三季報當中,我們或許能夠真實地感受到這幾個字的重量。

與週期行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非週期性行業,特別是受益於5G的高科技企業和新興消費相關企業,三季度的財務數據又是另一番景象:

以通信行業為代表,今年前三季度整個通信行業上市公司淨利潤同比增加61.9%;

除此之外,其他的行業,比如計算機,今年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增加24.2%,相比A股全部上市公司總體8.8%的淨利潤增速,也是非常令人滿意的成果。

而前期廣受關注的電子行業,今年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增加5.1%,在所有行業中橫向比較並不算出彩,但是縱向來看,今年中報、一季報和去年年報電子行業利潤的同比增速分別是-0.1%、-9.8%和-18.7%,改善的趨勢非常明確。

而消費板塊中,農林牧漁、食品飲料和家用電器,上市公司的盈利情況也是明顯改善,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65.8%、20.0%和14.8%。

對於投資而言,增量經濟時代對應的往往是趨勢性的機會,而存量經濟時代,更多的是結構性的機會。在“存量經濟時代+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看好符合經濟轉型方向、未來具備業績支撐的科技類成長股,如高端製造、5G產業鏈、雲計算、醫藥生物、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等。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