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臺寧晉縣----古稱楊氏、廮陶,唐朝因忌諱“應逃”改為今名

河北邢臺寧晉縣----古稱楊氏、廮陶,唐朝因忌諱“應逃”改為今名

寧晉縣隸屬於河北省邢臺市,總面積1107平方公里,總人口79萬。寧晉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工筆畫之鄉。

河北邢臺寧晉縣----古稱楊氏、廮陶,唐朝因忌諱“應逃”改為今名

一、歷史沿革

1、春秋為晉楊氏邑。西漢置楊氏縣(治今址)、廮陶縣(治今縣南),屬鉅鹿郡。東漢廮陶縣為鉅鹿郡治。晉省楊氏縣入廮陶縣,屬鉅鹿國。北魏永安二年(529年)析廮陶縣置廮遙縣(治今址),並置鉅鹿郡。北齊廢鉅鹿郡,廮陶縣省入廮遙縣。

2、隋開皇六年(586年)廮遙縣更名廮陶縣,屬趙州。唐天寶元年(742年)取“安寧福來”之意改廮陶縣為寧晉縣,屬趙州。宋屬慶源府。金屬沃州。元屬趙州。明、清因之。

3、1913年屬直隸省冀南道,次年屬大名道。1928年直屬河北省。1940年屬晉冀魯豫邊區。

4、1949年屬邢臺專區,1958年屬石家莊專區,1960年屬石家莊市,1961年復屬邢臺專區(1968年改地區)。1993年劃歸邢臺市。

二、地名來歷

1、楊氏縣:寧晉在戰國以前既稱楊地也叫楊紆。酈道元在《水經注》裡對楊紆城解釋得很清楚,說:“楊紆,大陸澤也,古有楊城,澤流紆迴城下,因曰楊紆”這就是寧晉縣在歷史上曾叫楊紆城的來歷。西漢置楊氏縣。

2、廮陶縣:自從漢朝初年建立楊氏縣起,經過戰亂的三國時代,到晉朝太康年間,晉武帝司馬炎撤消了楊氏縣。“悉境省入旁近”與廮陶合併為一個縣。公元五二八年,孝莊帝對全國州縣進行“析置合併”,把廮陶縣東北部劃了出來,另建一縣,取名廮遙。公元五八六年,廮陶和廮遙又和為一縣,仍名廮陶。

3、寧晉:唐朝天寶年間,“廮陶”這個字眼,在李唐王朝看來頗不吉利。因為“廮陶”和“應逃”同音,所以重新給它起了個富有“安靜福來”意思的名字,叫“寧晉”。寧晉縣名也就流傳下來。

三、旅遊景點

河北邢臺寧晉縣----古稱楊氏、廮陶,唐朝因忌諱“應逃”改為今名

1、雲臺寺。又名雲臺庵,坐落於寧晉縣城南柏房村南,是漢光武帝劉秀奠基的,到現在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在建元開皇年間(公元518-600年)雲臺上建立寺廟,唐朝開元年間寧晉縣誌對雲臺庵已有記載。隨著歷史的發展,雲臺庵成了周圍幾百裡進香拜佛的活動基地。

河北邢臺寧晉縣----古稱楊氏、廮陶,唐朝因忌諱“應逃”改為今名

2、普潤寺。位於寧晉縣城東北,四芝蘭鎮南遷善,據傳乃清乾隆皇帝遊江南時所賜,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奈何寺庵多遭挫折,寺內殿宇、佛像、法器等一應毀壞殆盡,經眾僧尼及附近居士們艱辛努力,多次恢復重建,目前已有400平方米的規模。

河北邢臺寧晉縣----古稱楊氏、廮陶,唐朝因忌諱“應逃”改為今名

3、狀元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東王裡村東。為明代狀元曹鼐衣冠冢,今遺存石人、石馬、神道碑等古蹟。曹鼐,直隸寧晉(今邢臺市寧晉縣東王裡村)人,字萬鍾,號恆山。生於明建文四年(1402),卒於明正統十四年(1449)。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狀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正統十一年七月至十四年八月(1446年-1449年)任當朝首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