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核能”,比特幣是“原子彈”,那誰是對手?

區塊鏈是“核能”,比特幣是“原子彈”,那誰是對手?

“區塊鏈”這個詞的由來,是比特幣白皮書英文原版裡的“chain of blocks”,中國市場翻譯這個句子的時候,直接用了“區塊鏈”一詞,而後這個詞直接就被寫成了“blockchain”,成為如今全球整個區塊鏈技術層面的專有名詞。

所以,不管是什麼人來解釋區塊鏈,都無法繞過比特幣,這就像你要介紹汽車的歷史,就繞不開卡爾本茨,要介紹飛機的歷史,就繞不開萊特兄弟一樣。

比特幣“發明”和證實了區塊鏈這個技術的可行性,比特幣不是塊鏈技術的全部,僅僅是應用之一。但假設沒有比特幣,或比特幣這個應用不成功,區塊鏈有可能都不會出現,或至少推後很多年才能出現。因此,區塊鏈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很難跟比特幣“隔離”。

如果我們把區塊鏈比作是核能,比特幣就是原子彈,實體應用就類似於核電站、核動力航母、潛艇、核動力破冰船,甚至是核動力卡車等等。

這一次扎克伯格在國會遭遇金融業代理人議員們的狂轟濫炸,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傳統的銀行系統,能夠保證金融的安全,能夠保證美國製裁其他國家的手段,一旦Facebook發行libra,就會對這些手段構成威脅。

區塊鏈是“核能”,比特幣是“原子彈”,那誰是對手?

在美國現有的金融機制之下,金融業跟政治是完全掛鉤的,甚至比美國的航空母艦都要更具有實際威懾意義,因為美國“教訓”諸多國家的首要選擇是金融制裁,而不是派出戰機或發射導彈。

最近二十多年來,互聯網技術的崛起正在挑戰諸多行業,但在美國,金融業受到的影響微乎其微。我們可以看到,給全世界帶來了互聯網革命,以及擁有蘋果公司這樣的美國市場,竟然在移動支付領域遠遠的被中國甩在後面。其原因有很多,但根本的一點在於,政治層面和傳統金融勢力的壓制。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對美國金融業的不滿達到了頂峰,互聯網技術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於是,在互聯網巨頭支持下(以後給大家慢慢解密),匿名者中本聰發明了比特幣,區塊鏈這個概念出現了。

區塊鏈是“核能”,比特幣是“原子彈”,那誰是對手?

十年後的2019年,比特幣等存活在美國金融業系統之外的加密貨幣市值已經超過2500億美元,最高的時候跟摩根大通4000億美元的市值相當。儘管遭遇美國金融財團和白宮的“圍剿”,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時下Facebook推出數字貨幣libra的決心和意志。

如果要問比特幣這顆“核彈”的初心是什麼,那可能就是針對美國已經政治化和巨頭化的金融體系(單純的政治化或單純的巨頭化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兩者的結合)。至於區塊鏈還能發揮什麼作用,恐怕就要看掌握在誰的手裡了。從中國的情況看,中國總是能夠把那些被視作洪水猛獸的東西,最後馴服成寶馬良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