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理水腫的重要方法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四十三。(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

我們看原文:“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這段話的意思非常簡單,“因於氣”,“氣”指代是風邪,因為風邪所傷,就會引起浮腫。“四維相代”,“四維”指的是我們過去幾節課所講的:“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這是“因於寒”;“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這是“因於暑”;“因於溼,首如裹,溼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這是“因於溼”。第四個是“因於氣”,後來的很多注家認為,這裡的氣指的是風氣。寒、暑、溼、風,四個氣,這四種邪氣相互交替而傷害人體,就會產生陽氣衰竭,整段話就是這樣的意思。這段條文非常短,但是有幾點需要請大家注意,因為前面都是“因於寒”、“因於暑”、“因於溼”,最後“因於氣”,很多人問這個氣是不是指的是氣鬱?氣機不通或者是氣虛?不是這意思。這裡的“因於氣”就是風邪,因為《陰陽應象大論》裡面所講的“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所以,前後文要聯繫看——這叫“以經解經”,就理解為這地方的風和氣,它兩個是相通的,是一個意思。(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素問直解》裡邊也註解為這個氣指的就是風,這是“因於氣”,其實就是因為風邪。風邪傷人會產生腫,這裡的腫大多數指的是關節的腫或者是下肢的腫,很多人說不是因為水氣引起身體的腫嗎?沒錯。我們要是再深度思考一下,為什麼水會引起腫?水正常應該是流動的、循環的,它不流動了,或者是流動的速度慢了,循環不好了,就會引起腫。最常見的腫是腿腫,有的人是眼皮腫,按照現在醫學來講,這種身體的浮腫第一是與心臟的衰竭有關係,老年人心臟的陽氣不足了,就是心臟的動力不足了,就會引起水腫。第二點水腫可能是因為腎臟水液代謝的功能失常,水液排不出去,這也容易引起腫。還有一種腫是肝硬化導致的腹腔的積水,容易引起水腫。這種腫從中醫眼光看來是因為水代謝不好,水為什麼代謝不出來呢?是因為這個風氣——也就是身體的氣機,流通不暢,氣機流動不暢,水液代謝就慢。

所以,我們看到好多祛除水腫的方劑大多數都是輔助陽氣,讓氣的動能增加,所謂的氣的動能增加,實際上就是增強、恢復身體的代謝功能。身體的代謝功能,按照中醫的眼光看來,可以理解為“氣化”,就是氣的這種運化。張仲景一般用五苓散、豬苓湯還有苓桂術甘湯,等等,這些方劑來治水腫。這個腫是因為水聚集引起的,什麼能夠推動水液代謝呢?那就是氣,氣的流動,就是風。我們身體自然而然會有這種風氣,也就是這種氣的動能所產生的一種運化。這個東西,中國古人把它叫做“氣機”,其實很多詞彙是互通的,也叫做風。我們看印度的醫學,印度醫學認為身體是“四大”——地、水、火、風,所組成的。“地”就是固體,像骨骼等;“水”就是水液;“火”就是火,就是動能,就是陽氣;“風”就是風能,就是動的,這種讓身體氣機能夠產生動的這種能量。這叫地、水、火、風,“四大”。對應到我們中醫,是金、木、水、火、土。“金”指的就是固體,有形、有象、具體、堅固的東西;“木”指的是樹木,對應的就是風,流動的、舒展的叫木;“水”就是流動的這個水液;“火”就是火能;土就是“主運化”的這種氣機,中焦脾胃叫做土。金、木、水、火、土,這都是用來形容身體的不同的組成和不同的運化模式,用我們現代的詞彙叫做說理工具或者是叫做理論框架。在這種理論框架下就能把身體的很多機能,用文字解釋清楚。我們都知道文字是用來解釋、形容、比喻或者是闡述這個事物變化的,這是文字的功能。有的時候,文字是無法準確地形容這些變化的,只能是更加近似地來描述它。

中國古人用字非常謹慎,非常嚴謹,同時他用這個字來形容一件事物的時候,又是非常簡單明瞭的,不囉嗦。所以,在這個地方氣跟風是通用的。我們看《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後面的這段文字就能理解了,這個風氣也就是氣機,氣運行的功能要是失常的話,水液代謝功能就會失常,淤積後就會變成腫,這就是身體所出現的表現。(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我們還會看到,除了水腫以外,還有一些是因為關節炎引發的腫。實際上這都是溼,溼多了之後變成水。我們我們看到中國古人有很多古典詞彙來形容,比如嚴重了、黏滯不爽了,這是溼;如果要是堆積、淤阻了,那就是水氣。以後我們學《傷寒論》、《金匱要略》的時候就會發現,有的病叫做“水氣病”,水氣聚集在心這個部位,那麼就用苓桂術甘湯來治療,這是水氣病,其實是水氣和溼。它倆個最重要的根源實際上都是因為陽或者氣,推動無力。所以,張仲景曾經說過一段重要的話,叫做“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治療痰飲這種病當用什麼藥來治?當用溫藥。溫藥就是溫補通行陽氣的這種藥來給他治療,叫做“當以溫藥和之”,講的就這道理。

所以,學中醫一定要把我們看到的條文與我們臨床遇到的實際的情況和用藥情況,連貫起來理解,就能理解得很透徹。反過來,我們看到腫病,從什麼論治呢?腫病很好辦,水腫,那是溫陽化氣,用化氣行水的方法來治療。再用比如說化溼利水的藥,像茯苓、澤瀉、豬苓、白朮這些藥,用這些藥同時還要添加一些像桂枝,有的時候需要用一些麻黃,有的時候需要用附子,用這些溫陽氣的藥來增強化溼行水的功效。這就是什麼呢?這就是對應到臨床了,與此同時,我們看到後世醫家有很多人在溫陽、化溼、行水的同時,還會用到一些風藥,像防風、荊芥、蘇葉這些藥,來增強消腫的功效,尤其是我們看到近、現代的醫家,喜歡用風藥來行氣、利水。這就是腫病需要用一些風藥,用一些氣藥來治療。

這段經文雖然只有五個字,“因於氣,為腫”,能讓我們在臨床上打開思路。(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有的時候,我們會看到治療下肢或者下焦小便不利的這種病的時候,有些醫家就喜歡用木香、砂仁這種行氣的藥來開氣、理氣、行氣,讓水液迅速地代謝出去。就在五苓散、豬苓湯的基礎上,再加上像砂仁、木香、蒼朮,這些氣分的藥,把這個氣給行開、散開。有的人喜歡加陳皮,當然每個醫家,用藥習慣是不一樣的。但是,它的基本的醫理是相通的,都是來行氣。這樣一來,水溼就容易代謝出去。所以,我們理解了這段話,就能在臨床上取得很好的效果。(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四十三。(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