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诸侯国:从《诗经》看秦人和马的不解之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应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约五百年的社会面貌。

马背上的诸侯国:从《诗经》看秦人和马的不解之缘

诗经

马背上的诸侯国:从《诗经》看秦人和马的不解之缘

最美不过《诗经》

其中的《风》,又称《国风》,分别采集了周朝十五个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歌谣,称为“十五国风”,《秦风》是其中一个,记录的是秦国百姓的吟唱。

但《秦风》有别于其他“十四国风”,在其收录的十首诗之中,除了《蒹葭》是爱情诗外,其他九篇都带着浓厚的男儿热血,或是妻子对从军丈夫的无限思念和自豪,由此表现出了秦地百姓庄严沉重,尚武好斗的社会风气。

其中,以马为切入点,就占据了三首之多。

如:《车邻》、《驷铁》、《小戎》都离不开马的身影,可见,秦人和马的关系十分密切。

为此,汪郎以为:秦国就是一个建立在马背上的诸侯国!

那么,秦国和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在秦国近七百余年的发展史上,能立国,得益于马!

马背上的诸侯国:从《诗经》看秦人和马的不解之缘

1、秦国能够立国,离不开首任国君嬴非子的养马才华。

嬴非子能够获得“秦”的封号,充满了时代的机遇。

作为是犬丘封主赵氏嬴大骆的庶子,按照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嬴非子是没有资格继承犬丘赵氏嬴姓的家主之位,但他有一项通天的本领,就是会养马。

凡是经他养过的马,匹匹膘满体肥,雄骏健壮,非常适合用于战场厮杀的战马。

这在周朝是相当吃香的生存技能。

因为此时的周天子不是别人,而是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趁自己的侄子周懿王姬坚驾崩之际,硬是从帝国的法定继承人,太子姬燮的手中夺取王位的姬辟方。

马背上的诸侯国:从《诗经》看秦人和马的不解之缘

春秋诸侯

他痛恨自己的侄子周懿王姬坚在面对犬戎等蛮族时手无足措的软弱,在国都镐京多次被蛮族的尖牙利爪所威胁时,不去积极整顿军备,而是以迁都方式进行躲避。

“(懿王)七年,西戎侵镐;十三年,翟人侵岐;十五年,王自宗周迁于槐里。”---《竹书纪年》

这样有损大周王朝的威严!

故而坐上王位的姬辟方,第一件事就是兵伐犬戎。

“(孝王)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即位,命申侯伐西戎。”---《竹书纪年》

要兴兵讨伐就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而建立军队就需要大量的战马,这个时候,嬴非子的出现解决了姬辟方的难题。

“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史记.秦本纪》

马背上的诸侯国:从《诗经》看秦人和马的不解之缘

周天子迁都

高超的养马术,踏实的工作态度,让嬴非子获得了姬辟方的高度认可。

故而,不具备族长继承权资格的嬴非子,让夺权上位的周天子姬辟方产生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这引发了申国侯对犬丘赵氏嬴姓一族族长继承权的强烈干涉(申侯是嬴非子兄弟嬴成的外公,嬴成是嬴大骆嫡长子)。

人才是国家进步的重要保障,姬辟方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为了鼓励嬴非子能够更用心地为王室养马,他在无法改立嬴非子继承犬丘赵氏嬴姓的族长之位时,大笔一挥,让嬴非子在秦地(今甘肃天水)另立一宗,并赐予嬴非子“秦”的封号。

马背上的诸侯国:从《诗经》看秦人和马的不解之缘

秦都八迁

“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史记.秦本纪》

当然,此时的“秦”还不能算是诸侯国,只是占地五十里的周王室附庸,但不管如何,嬴非子从庶子一跃成为秦地赵氏嬴姓的始祖,完成了赵氏嬴姓新支派的开宗之路。

而这种身份上的改变,也就意味着嬴非子及其后人和犬丘嬴姓一族脱离了宗法上的尊卑束缚关系,从此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

马背上的诸侯国:从《诗经》看秦人和马的不解之缘

嬴非子

2、秦国从周王附庸,到西垂大夫,再到诸侯,其实就是一条血与火的马背上淬炼之路。

嬴非子开宗之后,秦嬴一族除了在封地秦邑继续为周室养马之外,又成为姬周抗击犬戎入侵的第一战线。

在和犬戎的长期战斗中,秦嬴一族目睹了犬丘赵氏嬴姓的覆灭,送走了战争中被西戎杀害的国君秦仲,保护周天子东迁雒邑,他们在马背上得到淬炼,在战火中得到重生,每一步都意味着秦国的逐步壮大。

作为姬周西部最坚实的军事屏障,秦国由王室附庸,晋升为西垂大夫,再上升为诸侯,秦嬴一族及其统治下的百姓,都养成了尚武、彪悍的民风,最终成长为一支令东方诸侯恐惧的强大存在。

马背上的诸侯国:从《诗经》看秦人和马的不解之缘

秦军

在战火中淬炼的秦国,到底有多强大呢?

史载:

“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战国策.韩策一》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马,离不开一支强大的战车部队。

在西周及春秋时期,衡量一个诸侯是否强大,并不是以该诸侯占有多少土地和人口作为标准,也不是以该诸侯统治区域内的物质产出和经济实力为指标,而是以战车的多寡为标准。

这就是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常常提到的“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

马背上的诸侯国:从《诗经》看秦人和马的不解之缘

秦军战车

一乘就是一车。

每乘的标准配比: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战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25人,共计100人。

到了战国时代,因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战争思想道德体系的转型,奇谋诡诈的兵道之法大为盛行,战车不再作为各国诸侯衡量自身强弱的标准了。

但即使如此,秦国依然维系着一支千乘的战车部队。

马是秦人立足西陲,并逐步成长为一方诸侯的重要工具和武器,同时也在秦国睥睨天下的气势中增添了浓厚的一笔。

马背上的诸侯国:从《诗经》看秦人和马的不解之缘

战车方阵

3、汪郎说:

因马成国,由马成军,秦国的一路走来,始终无法挣脱和马之间的关联,事实上,马已经渗入了秦人的方方面面。

如:《国风.秦风》中的《小戎》,诗中的主题虽然是秦妇对出征夫君寄予的深情思念,但从侧面也可看出,秦人通过对战马、战车的述说,散发出的对秦军军容、军备强大的自豪,也向世人传递着秦军尚武、不屈的精神。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

诗既是诗人内心的折射,也是诗人对社会的写实。

《秦风》是秦国百姓的吟唱,抒发的是也是秦国百姓内心深处对尚武精神的追求,以及对外敌无畏的悲壮气息!

而我,通过《秦风》,也看到了一个敢于亮剑、有血有肉的百战之秦!

注:

①《国风.秦风.小戎》节选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马背上的诸侯国:从《诗经》看秦人和马的不解之缘

《秦风.无衣》邮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