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法官:在“马背上”工作,开设“巡回法庭”,把公平正义带到新疆牧区

你想象中的法庭现场是怎样的?宽敞明亮的空间,庄重肃穆的气氛,象征公正与威严的天平椅,衣着端庄、铁面无私的法律人员……然而,并非所有法庭都如此,在大山深处、广袤草原,有一种就地开庭、流动办理的

"巡回法庭",有一群人身处恶劣环境、冒着生命危险四下奔走,将我国法律的公平与正义传达到每一位边远地区人民的心里。西北政法大学校友斯琴巴图就是这样一位"马背法官"。

80后法官:在“马背上”工作,开设“巡回法庭”,把公平正义带到新疆牧区

踏上法律之路

斯琴巴图,一个来自新疆和静的80后大小伙子,从小在草原长大,家乡的水土造就了他正直敦厚、豪爽豁达的性格。或许正因如此,成年之后的他毅然踏上了法律之路。2008年,他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法学院;201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11月到和静县人民法院参加工作。

2015年8月,有了5年工作经验的斯琴巴图被分派到和静县人民法院巴音布鲁克法庭工作。巴音布鲁克是中国最大的高山草原,同时也是斯琴巴图的家乡,当得知调派消息时,他竟高兴得几个晚上都没睡好。从和静县城到下辖牧区,意味着工作环境、条件变差,工作难度直线上升,但斯琴巴图毫无怨言,他深知牧区群众更需要他,也更需要法律援助。

这次工作调派对斯琴巴图意味着一次人生的转折点,此后,他更加深入群众、贴近家乡,用知识和智慧将法律精神普及到边远的每一寸土地。后来,已在巴音布鲁克工作2年的他再次回想起来,不禁说道:

"如果让我选择,我还是选择巴音布鲁克,我要把我的一切奉献给家乡。"

80后法官:在“马背上”工作,开设“巡回法庭”,把公平正义带到新疆牧区

无惧恶劣环境

巴音布鲁克镇距离县城约280公里,总人口约1.3万。这里四周雪山环抱,气候变化莫测,牧区颠簸崎岖,斯琴巴图与书记员经常骑马办案,走两三天的路程才能找到当事人。相比城市,这里一件案件的审结要耗费成倍甚至几十倍的精力。

恶劣的自然环境常常导致猝不及防的生命危险。2017年5月,斯琴巴图一行人一大早就赶往距法庭80多公里的额勒再特乌鲁乡古尔文图鲁尕村办案。山区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几度,可见度范围只有3米。办案人员所乘车辆不慎滑入积雪半米多厚的洼地中,斯琴巴图冒着生命危险,顶着暴风雪徒步十几公里寻求救援。直到深夜,受困车辆被艰难挪出,大家才抵达目的地。然而第二天一大早,他们顾不上休息,又忙着张贴公告,准备巡回法庭开庭的相关事宜。

对于前往偏远牧区办案的艰辛,斯琴巴图很少谈起。他总是说:"我从小生活在牧区,这里的各族群众都相处得像一家人,为自己的兄弟姐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是应该的。"

80后法官:在“马背上”工作,开设“巡回法庭”,把公平正义带到新疆牧区

牢记公平正义

对斯琴巴图来说,群众的事绝无小事。他曾仅用一个白天的时间奔赴100公里之外的地方,为牧民办理"70头牦牛丢失案";曾冒着大雪天赶路50公里,为一位维吾尔族老人追讨2500元劳务费……

在斯琴巴图的带领下,巴音布鲁克法庭的"马背法官"们走家串户办理了大量的民事案件。仅2017年上半年,

他们便深入到13个村委会和2个牧场,开展了45次"送法下乡"活动,受教牧民3200余人,就地办案60起,期间受理案件及调解民事纠纷120起,接待来访群众128人次。"巡回法庭"极大地改善了牧民群众申诉难、诉讼难的状况。

80后法官:在“马背上”工作,开设“巡回法庭”,把公平正义带到新疆牧区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法官,我们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我们可以将公平与正义牢记脑海,把党和人民时刻放在心中!"

湛蓝无边的天空下,斯琴巴图策马扬鞭,以法律为戈,以公正为尺,立志将法槌敲击在每一位公民心中!

80后法官:在“马背上”工作,开设“巡回法庭”,把公平正义带到新疆牧区

关注"西北政法大学"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