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工中号一猫朵
2018年7月12日,沸沸扬扬的英国脱欧基本尘埃落定,这一天他们发布了脱欧白皮书。人们在惊叹之余,不禁要问,一场经济危机就让老牌的欧盟国家脱离单干,他们是怎么想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这样的举动一点都不奇怪。早在二战爆发前,英、法两国为了自身的利益,采用不制止、不抵抗的绥靖政策,先后出卖中欧和东欧各国,任由NC德国在欧洲肆意妄为。
如果说他们极力脱欧和二战前抛弃盟友的原因,那一定是所谓的自身利益;如果说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受到诅咒也要干下去,那一定是岛民心态在作祟。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是如何抛弃盟友的?
一、进可成盟友,退可卖队友。
按照“疯子”XTL的计划,捷克是德国获取“生存空间”的第二个目标,在该国苏台德地区,那里住着的日耳曼人多达300多万。他采取和兼并奥地利的一样方法,他先利用日耳曼人同一种族文化的关系,在该地区发展NC组织,并不断滋事,要求实行“自治”。为此,他以“不容许有人欺侮境外的日耳曼人”为由,下了最后通牒,并在德捷边境屯集重兵,随时发动攻势。
谁也不愿引颈待割,该国政府一面调集兵力和德军在边界对峙,一面要求英、法等国制止德国的无理要求。这是因为一战后该国与英、法等国有约,当其遭受侵略时,他们有义务提供帮助。然而,希望置身事外的英、法等国最怕的就是德、捷两国间的战争爆发,大英帝国首相张伯伦对此最为担忧,决定亲自前往德国寻求一个“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法国首相达拉第也向他发去电报,督促他尽快介入斡旋。
当他风尘仆仆地抵达慕尼黑时,受到了XTL 的热情接待,一贯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疯子”为什么把英国抬得这么高呢?原来,当时的德军并未做好全面、长期战争的准备,用以进攻的军队不过12个师,而捷军拥有35个师,且装备相差不远。当得知绥靖首相的来意后,他已经明白可以乘机痛宰一刀了,或者说是空手套白狼。
一个是气势逼人的“疯子”,另一个以“绥靖”著称的张伯伦,谈判的结果可想而知。随后,法国首相达拉第赶赴伦敦,一同敲定了抛弃盟友的计划,即将苏台德地区有50%以上人口为日耳曼人的领土全部割让给德意志第三帝国。最终,英、法、德、意四国元首签订《慕尼黑协定》。
二、“疯子”的话也信。
盟友的“好意”,毫无疑问地遭到捷克的反对,英、法两国遂以解除盟约作为要挟,走投无路的小国,最后唯有答应了他们的建议。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壮大自己的力量,寄希望于一个“虚假”同盟,面对进可成盟友,退可卖队友的联盟,还有什么可信而言?但悲催的是,捷克依然相信他们的盟约。
签订《慕尼黑协定》的同时,喜出望外的XTL表示不再对欧洲任何国家有任何领土要求。然而,在得到苏台德区后不到半年,他并未履行自己的诺言,悍然出兵占领了整个捷克。这起事件,以其丑恶被后人称为“慕尼黑阴谋”,英、法两国领导人自此被钉在耻辱柱上,他们的绥靖政策,由此被视为笑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过去遭受列强统治的欧洲小国,纷纷依照当时的民族自决原则宣告独立,并且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军事协防条约,但是在最后,却依旧被这些实施自由主义的国家抛弃,导致领土遭到敌国的占领。
“西方盟国的背叛”,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残酷现实警示着人们,这个世界只分为两种,伙伴和敌人,也许有时候国与国会出现一些盟友,但是盟友不是一辈子的,总有一天会被划分在这两类之中。
三、岛民心态。
英国人面对威胁的时候,极力挖坑,抛弃盟友的做法,其实都来源于岛民心态。和日本人一样,自成一体,视野有限是他们处世的一个明显特征。这其实就是“井底之蛙”的文雅说法,指的是人的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或局部利益;心胸狭窄,看不到长远和整体利益。
从地缘位置来看,他们和欧洲其他国家,是典型的大陆与岛屿的关系,无论是资源、文化交流,还是战略纵深、天然环境等,他们相对于大陆,天然的处于劣势地位,发展和生存,必须依赖于大陆的各种资源。对英伦三岛而言,如果说既想保持战略上的主动,又想获得来自大陆的“滋养”,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大陆各国保持分裂状态。
也就是说,他们不会与任何一个国家永久性结盟,只会联合一个稍强的来削弱最强的那个国家,“扶德制法”的政策就是他们的必然作为。以此来保持始终不会出现一个可以统一欧洲的大国出来——这也就是他们“永恒的利益”。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站在岛上,放眼望去,四周是白茫茫的一片大海,就是这么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向南走几步,到海了,回头,向东走几步,又到海了。再向北和西,结果都是一样。那么他们所需要认识和记忆的内容能有多少?他们还需要对外部世界付出过多的关注吗?只剩下自私了。
结语
英国人从二战前后出卖中欧和东欧各国,到最近的脱欧举动,他们从内心深处觉得他们跟欧洲大陆是很敌对的。他们的思维就是自身利益在于不断获得来自大陆的“滋养”,而并不是要推动欧洲的统一。说白了就是关起门来,自己过日子的岛民心态。
这个思维,已经完全浸润到了英国每个阶层、每个人的骨髓里。现在欧盟各国都用欧元,而他们依然坚持保留英镑,其实就是这个思维下的产物。如果说英伦三岛的岛民心态让他们四处为敌,没有朋友,那他们一定会说是为了国家利益;那么所谓“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只要永恒的利益”,这句话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好的“遮羞布”。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脱欧,指的是脱离欧盟,而欧盟是什么?它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事实上,欧盟不仅是一个国家间的合作组织,已经类似于“邦联”,欧盟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欧洲合众国”,虽然是一个组织,但很像一个“国家”。因此,英国要脱离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组织,这绝不是件轻松的事。
英国正式加入欧盟,是在1973年,当时还叫欧共体。此后,英国就不断融入其中,这个组织的资源不断流向英国,英国与该组织的交流日益紧密,该过程持续了几十年。
进入21世纪后,英国与欧盟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加,有很多人希望脱离欧盟,重新回到过去的时代。然而,正视现实是必要的步骤。英国和欧盟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双方早已形成了依赖,其中英国对欧盟的依赖,甚至超乎很多英国人的想象,这也是为何在英国内部,有很多人反对脱欧,因为影响面实在太大,有太多人的利益会受到影响。
假如脱欧是全英国的共识,这倒无所谓了,既然是共识,那就意味着行动会趋向于一致。但是,脱欧在英国,并不是共识,只是某一部分人搞得“闹剧”。有些英国人,由于长期对现实存在不满,他们被鼓动脱欧的人所忽悠,在公投时投了赞成票。事后,他们缓过神来,发现选择是不对的,这又站到了脱欧的反面,开始支持留欧。因此,在脱欧者的内部,也十分不团结,各种矛盾重重,这还只是民间的情况。
在英国政界,围绕脱欧和留欧,更是吵得不可开交。英国政界有坚定的脱欧派,也有留欧派,在脱欧派内部,又有激进的脱欧派,保守的脱欧派,他们的意见并不统一。如此一来,英国的民意飘忽不定,政客的看法也飘忽不定,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人们的行为,说变就变,以这种状态去脱欧,当然会很不容易。
打个比方说,一个英国人选择走某条路,但在上路的时候后悔了,于是乎回到起点,很快他的想法又变了,就继续走路,但走到中途,又觉得不对。如此反反复复,这条路怎么可能走的顺?英国的现状,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有人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英国政治制度的缺陷,这种“一人一票”的民主模式,并不利于英国的发展。在英国,如果实施集中式的民主模式,就可以避免“一人一票”造成的恶果。如果英国政界可以统一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也就不会在脱欧和留欧问题上举棋不定了。当英国民众看到其政府是个开明的政府时,他们也将变的团结,而不是陷入混乱的思想,自乱阵脚。说到底,是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出现了重大缺陷,已经到了应该改变的时候。
文 / 图维坦
图维坦
和英国接壤的地方往来密切,脱欧会出入不方便,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突然分开过借个东西都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