絃歌不輟 薪火相傳 從合肥市各界代表會議到合肥市政協的成立

絃歌不輟 薪火相傳 從合肥市各界代表會議到合肥市政協的成立

○市政協四屆一次會議會場

1955年是合肥市政協具有紀念性意義的年份。這一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這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這一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合肥得以確立和起步,從此走過了一輪砥礪奮進的光輝歷程。

細心的讀者可能要問,市政協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為什麼在合肥解放五年後方才召開?要獲取這個答案,我們有必要將視野投回到那特定的歷史星空中去尋找。

五年九屆市各代會

1949年1月21日,對於在長冬中苦守的合肥,是個千年冰融的日子。這一天,合肥解放了,古城升起了一輪噴薄欲出的朝陽。

這一天恰好是臘月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是中國民間傳統“小年”(古代將這一天叫“交年節”,也就是舊年和新年交替的日子),老百姓寸心自知,合肥在這一天解放,天真的亮了,好日子真的來了。1949年1月28日,大年三十下午,星夜兼程、風塵僕僕從山東臨沂趕到合肥奉命接管的黃岩(首任市委書記)、鄭抱真(首任市長)、李廣濤(首任合肥市各界代表會議主席)等,來到設在合肥段家祠堂的合肥軍管會。1月31日,中共合肥市委成立,黃岩、李廣濤為正、副書記。2月1日,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鄭抱真、樹海為正、副市長。2月5日,貼出了合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第一號佈告,宣佈軍管會正式成立及有關任務等。隨後,“華東野戰軍合肥城防司令部”的大牌子在原國民黨省政府門柱上掛了出來。

合肥解放了,在滿大街歡聲笑語的氣氛中,新生的人民政權為了讓群眾過好解放後的第一個春節,以合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名義,在春節前兩天,向因遭受國民黨長期統治而貧困、失業的居民及由於蔣匪剋扣薪餉導致無法維持生活的舊公教人員,發放了近10萬斤小麥和大米,共有3300餘戶、8700餘人獲得救濟。但是,擺在進城趕考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難題,依然繁多:如何安定社會秩序,選舉建立人民政權,儘快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剿匪反霸、支援渡江戰役……而通過怎樣一種民主形式建構人民政權,則成為剛剛執政的共產黨人面臨的頭等大事。

1949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尚未成立,作為皖北行署所在地的合肥,按照皖北黨委和行署要求,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號召,率先召開各界代表會議。1949年9月初,合肥市軍管會、市人民政府發起召開各界代表會議。據《皖北日報》訊:“該會於本月十一日召開第一次籌備委員會,共同確定各界代表名額一百五十人,以群眾大會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代表,併成立秘書處,籌劃一切準備事宜。籌備會於十二日正式開始工作,經過四天的宣傳動員,十七日(亦有個別單位是十六日選舉的)普遍開始選舉代表,至十九日上午代表全部選出。第二次籌委會於二十二日上午召開,由籌委會推出籌委四人負責整理提案,並於二十三日上午由市府對各單位代表加聘,共計聘請正式代表一百五十人,列席代表三十三人。各界代表於二十四日下午到大會秘書處報到,領取代表證及提案。”

1949年9月25日上午8時,合肥市第一屆各界代表會議在合肥基督教堂隆重開幕。主席臺上方懸掛著“為人民服務”的橫匾,主席臺正面是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的巨幅彩色畫像,據時任中共合肥市委書記李廣濤(1949年5月任書記)回憶,兩幅領袖畫像是邀請曾在陝北魯迅藝術學院學習過的著名版畫家周蕪所畫。1949年5月1日創刊的《皖北日報》於大會揭幕第二天,在頭版以《團結人民建設新合肥——合肥各界代表會揭幕》通欄標題,報道了會議開幕盛況。

合肥市各界代表會議從1949年9月到1955年2月共召開了九屆代表會議和41次協商會議。當時,在不具備召開普選的市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下,各界代表會議肩負起了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重任,在中共合肥市委領導下,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和各界人士承擔起了建設新合肥的歷史使命。廣大工農勞動群眾以翻身做主人的嶄新面貌,在戰爭廢墟上重建家園,協助政府發展經濟、發展農業生產、發展商業運輸、組織城鄉物資交流、組織簽訂勞資合同、居民登記戶口、發行人民勝利公債、支援渡江戰役,動員人民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鬥爭,修建馬路、菜場,組織工商界、文教界、宗教界人士參加土改工作團,開展“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開展愛國主義衛生運動,組織宣傳貫徹《婚姻法》、支援解放臺灣,組織各界人士學習新中國第一部《憲法》……

正如時任合肥市委書記李廣濤所說:“合肥市第一屆各界代表會議,也就是我們合肥市的小政協會議。”“是人民政府各種政策的傳達者及聯繫群眾不可缺少的紐帶。”

為何要成立市政協?

既然各界代表會議作用這麼好,為什麼要在1955年成立合肥市政協?

這裡有兩個大的背景:

背景一,要從1952年立憲說起。

據見證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從起草到出臺的整個過程的中國憲法學泰斗許崇德記述,1954年之前,新國家只有一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因解放戰爭還未結束,經濟也在恢復,新中國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的條件還不成熟。因此,直到1952年底,中共中央開始統籌考慮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制定憲法等問題。

1953年3月1日,毛澤東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名義,頒佈了新中國第一部《選舉法》,全中國首次民主普選人民代表。按照當時人口普查統計,新中國有6億人,而舉行普選的近21.5萬個基層選舉單位,共涵蓋5.7億人,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普選。

1953年12月底,由毛澤東主席親自掛帥,憲法起草小組開始草擬憲法。1954年3月29日,500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分組討論《憲法(草案)》,共提出修改意見3900餘條;接著是各大行政區、各省、市、自治區以及解放軍,8000多人討論後,又提出修改意見5900餘條。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兩天後,《人民日報》全文刊登《憲法(草案)》並發表社論,號召全國人民討論《憲法(草案)》。一時間,一場大討論在全國範圍內掀起。

據當年報紙記載,當《憲法(草案)》公佈的消息傳到安徽歌劇院建築工地時,每個操作場所都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中飯後,工地黨支部召開了一個關於《憲法(草案)》的座談會,有些工人顧不上洗臉和午睡就來了。木工趙德華說:“我做了二十多年工,在舊社會里受盡壓迫、剝削,生活都沒有保障;解放後,生活一天好似一天;現在,《憲法(草案)》進一步鞏固了我們多年來鬥爭的勝利成果,實在太叫人興奮了。”在安徽省行政學院工地,建築工人們也舉行了小型座談會。勞動模範袁宏業說:“在舊社會里,我們拿的工資吃不飽、穿不暖;人家過年,我們連回家的盤纏錢也沒有。我們罷工要求增加工資,國民黨反動派就派武裝來鎮壓。那時的苦處實在說不盡。我們吃這些苦都是因為政權掌握在地主和官僚資產階級的手裡呵!《憲法(草案)》規定了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是非常正確的,這是我們一切幸福的根本保證。”合肥西郊區四河鄉周灣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女社員阮懷芝,聽到《憲法(草案)》關於婦女權利的一些規定後,高興地說:解放前我們婦女根本談不上什麼權利,享福的事沒有份,受苦的事有的是。解放後我們獲得與男子平等的權利,《憲法(草案)》還規定要保護婚姻、家庭、母親、兒童,真太好了。會計鄭家雲說:“解放後實行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貫徹婚姻法和普選等,給我們農民帶來了很大的好處,現在這些鬥爭的勝利果實和已享的權利都在《憲法(草案)》中固定下來了”……

據統計,當年全國參加討論人數達1.5億人之多,佔全國人口的1/4。短短兩個月,1954年《憲法(草案)》徵集了118萬條意見。最後,憲法起草委員會把意見歸整編纂成了16本冊子,認真考慮後,又對草案做了一些重要修改。

1954年9月15日下午3時,在中南海懷仁堂,毛澤東主席宣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隨後,劉少奇做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5天后,大會決定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通過憲法。當天下午,1197名代表出席了大會,符合法定人數。大會秘書處的同志朗讀了《憲法(草案)》的全文,全體代表報以熱烈的掌聲。工作人員開始分發表決票。代表們畫完票後,依次走到紅色票箱前投票。下午5時55分,計票工作結束,投票數1197張,同意票1197張。《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於1954年9月20日通過。代表們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盡情地鼓掌、歡呼。

背景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有了人大,政協還要不要繼續存在,如何發揮作用,這在當時引起了熱烈討論。毛主席在政協二屆一次會議開幕前,召開了有共產黨、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參加的座談會,他指出,人民代表大會是權力機關,有了人大並不妨礙我們成立政協進行政治協商,各黨派、各民族、各團體的領導人物一起來協商新中國的大事非常重要。《憲法(草案)》就是經過協商討論使得它更完備的。就在這次會議上,毛主席明確提出了政協的五大任務:一是協商國際問題;二是協商候選名單;三是提意見;四是調整關係;五是學習。時隔兩天,周恩來在政協二屆一次會議的政治報告中,就將這五大任務加以充實和完善,正式提了出來。1954年,毛主席在《關於政協的性質與任務》一文中指出:“政協是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國外華僑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的統一戰線組織,是黨派性的,它的成員主要是黨派、團體推出的代表。”

市政協揚帆起航

1955年2月,政協合肥市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始籌備。政協合肥市第一屆委員會在原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的基礎上,經協商討論,由中共、民革、民盟、民建、農工、工商聯、工會、共青團、婦聯、學聯等各界代表共59名委員組成,後增補70名委員,共有129名委員,每次列席人員60人左右,先後召開兩次全體會議。

1955年2月22日至25日,政協合肥市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隆重召開。會議聽取討論了市委書記丁繼哲所做的《關於目前形勢和任務》的報告和市委副書記江城所做的《關於發行新幣的報告》;聽取省各界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委員張東野關於政協安徽省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傳達報告;聽取和審議了原市各界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副主席童車五《關於合肥市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幾年來的工作報告》;選舉產生了政協合肥市第一屆委員會主席丁繼哲,副主席江城、張東野、張維克、童車五、萬晏南、劉壁城,秘書長張維克和常務委員。在常委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了副秘書長人選和設立秘書處的決定。

從此,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多黨合作機構和載體在合肥得以確立。在新中國由站起來向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程中,發揮著地方政協應有的團結民主、凝心聚力、建言資政的重要作用。

□ 劉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