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刊發李建勤署名文章:《廣安: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

《半月談》刊發李建勤署名文章:《廣安: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

11月1日,《半月談》刊發市委書記李建勤的署名文章《廣安: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文章分三個部分詳細講述了廣安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廣安·宜居鄉村”,讓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過程,通過《半月談》雜誌,向全國讀者介紹了鄉村振興的廣安經驗。

四川省廣安市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廣安·宜居鄉村”,著力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讓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為擦亮四川農業大省金字招牌貢獻了廣安力量。

《半月談》刊發李建勤署名文章:《廣安: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

一、既改善了鄉村人居環境 又提高了村民幸福指數

“產區變景區”全方位提升。廣安圍繞構建“357”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廣安龍安柚、廣安蜜梨、鄰水臍橙“三大拳頭”產業。按照生產化景區標準,對形成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基地進行提檔升級,主要產業基地遊步道、觀景平臺等基礎設施配套不斷完善,實現了“一片產業發展一片景區”。目前,全市已建成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景區2個。2018年,全市鄉村旅遊人數達到1013.03萬人次,同比增長4.2%。

“田園變公園”取得階段性成果。紮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大力推進農村垃圾、汙水、廁所“三大革命”,深入推進“美麗廣安·宜居鄉村”建設,加大古鎮、古村落、古民居、古樹名木保護力度,建成中國傳統村落11個、四川最美古村落2個、幸福美麗鄉村1071個,佔行政村總數的39%。按照差異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工作思路,建成村史館、鄉愁體驗園等文化設施1382個,建成中國農業公園1個,橙海陽光、繆氏莊園、廣安蜜梨主題公園等省級農業主題公園13個。通過“田園變公園”,閒置的田地變成了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既改善了鄉村人居環境,又提高了村民幸福指數。

“產品變商品”實現關鍵性進展。實施農業品牌戰略,精心打造廣安“龍安柚-健康的滋味”品牌;規範管理“華鎣山”品牌標識的使用,實行嚴格的准入制度和規範的退出機制,“華鎣山”品牌被評為全省十大優秀農產品區域品牌,使用該公用品牌的優質農產品達200多種。農副產品加快深加工、特色加工步伐,廣安龍安柚、鄰水臍橙等傳統產業積極對接市場需求,不斷開發新產品,產業結構更優、產業鏈條更長、產品附加值更高。


《半月談》刊發李建勤署名文章:《廣安: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


二、探索農業產業與生態環境 融合發展的特色路子

以“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為抓手,推動全域鄉村振興。廣安市委認真審視廣安農業大市的基本市情,充分發揮廣安農業產業基礎紮實、鄉村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濃厚的比較優勢,堅持差異化發展,出臺《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推進方案(2018-2022)》,提出了“讓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的鄉村振興發展思路,探索農業產業與生態環境融合發展的特色路子。

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引領“美麗廣安·宜居鄉村”建設有力、有序實施。市委主動走出去考察,聘請高水平專家團隊,圍繞“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編制了“產、村、景”相統一的“美麗廣安·宜居鄉村”建設總體規劃。武勝縣確立“1+6+9+N”鄉村振興規劃體系,構建山水相依、田林交錯、大美潔淨的鄉村生態景觀,中心城鎮、聚居社區、聚落院子三級鄉村聚居體系,連片農業基地、農業園區、農業莊園、小農園四級農村生產形態,形成產村一體、農旅融合、三生合一的全域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被納入全省鄉村振興規劃試點縣。

以產業振興為關鍵,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廣安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樹立“大產業”理念,推動產業跨界融合、相互滲透,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提高附加值,實現“接二連三”融合發展。廣安區依託龍安柚基地,組建廣安龍安柚發展有限公司,建成柚子精油、柚子削皮、柚原漿及商品化處理等5條生產線,形成從生產、貯運、加工到流通的產業鏈條;打造以柚文化為主題的鄉村旅遊和休閒觀光農業,形成農業產業生態圈,提升了龍安柚產業綜合效益。

以特色文化為依託,做好“文化+農業”文章。廣安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善於轉化優勢、創造優勢,把獨特的紅色文化、三線文化、農耕文化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將資源稟賦變為現實生產力和發展競爭力,推動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嶽池縣作為中國曲藝之鄉、中國農家樂之源,深挖農業大縣和農家文化深厚底蘊,圍繞“花、酒、絲、姑”四大文化內涵,打造農家生態文化旅遊區,生動再現了嶽池農家婚嫁、生子、品茶、賣酒等傳統田園生活場景,讓遊客實現了“尋農家源、觀農家景、品農家宴、賞農家韻、感農家情”。

以基礎建設為支撐,讓農村留住人、農業引來人。廣安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搶抓基礎設施補短板政策機遇,突出解決好農村路、水、網等瓶頸問題,優化美化環境,促進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武勝縣白坪-飛龍鄉村振興示範區在培育標準甜橙園、蔬菜園、花木園和糧經複合型產業基地6萬畝,農產品年產值約4億元的基礎上,加大道路建設、景觀設計和觀光設施建設投入,重點推進“花樣年華”“橙海陽光”“四季花海”“絲情畫意”“開心農場”“金色大地”6個不同主題的鄉村旅遊區,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實現“種莊稼”與“種風景”融合。

以農民參與為紐帶,激發鄉村振興內生活力。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讓廣大農民生活得更美好。華鎣市陽和鎮偏巖子村村民在新村建設過程中,主動扮演好“主人翁”角色,堅持“政府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配套,農民分戶建房”的“三統一分”模式,按照中式明清南方民居風格統一打造民居;將土地承包給業主,按照“業主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技術建園、統一管理指導、統一收購貼牌、統一上市營銷,投產基地返包給農戶,利益五五分成”的“五統一返一分”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增收。


《半月談》刊發李建勤署名文章:《廣安: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


三、準確把握鄉村振興四大關係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廣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融合發展不充分、基礎設施不完善、鄉村產品供給不豐富等問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堅持正確方向,準確把握鄉村振興四大關係。準確把握打好攻堅戰和打好持久戰的關係,遵循鄉村建設規律,找準突破口,排出優先序,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善作善成,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準確把握頂層設計和實踐創新的關係,因村制宜,精準施策,以過硬舉措抓好鄉村振興發展各項任務。準確把握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的關係,同向發力、互促互進,著力打破城鄉二元體制。準確把握堅持政府主導和發揮市場機制的關係,用好政府“看得見的手”和市場“看不見的手”,共同推動鄉村振興。

突出特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廣安區、前鋒區重點發展都市農業,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華鎣市、武勝縣重點發展文化旅遊,做大做強文旅經濟。堅持“一縣一特色”,優化優質農業產業基地佈局,廣安區打造以花卉、中藥材為主的產業園,前鋒區打造以松針茶葉、中藥材為主的產業園,華鎣市打造以花卉、油樟、林竹為主的產業園,築牢鄉村振興產業基礎,實現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打造一批田園綜合體、體驗農業公園。

加大改革力度,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全面推進農村承包地、宅基地等資產資源“三權”分置,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激活“沉睡資本”。創新探索農業園區工作機制,用工業化思維建好建強現代農業、林業園區,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堅持“回引”“輸出”並舉,建好用好農民工基本信息數據庫、服務網站和服務中心,打造一批農民工返鄉下鄉創業示範園、孵化園,吸引更多有志、有識、有資金的優秀農民工返鄉創業,發展壯大“農民工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