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家鄉越來越美鄉愁越來越濃

广安:家乡越来越美乡愁越来越浓

袁市鎮將談家大院等上百年的老院落保護納入旅遊開發與美麗鄉村建設大格局中,堅持修舊如舊,使新農村既充滿現代文明氣息,又保持老院落風貌。

近年來,一些地方在建設新農村時,新村千篇一律,沒有了農村特色。新農村建設如何既要防止農村沒落,促進農村與城市融合,又保持鄉村自身原有風貌,留住“鄉愁”?

我市在新農村建設中堅持“既要有新面貌,又要留住‘老味道’”理念,在新村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大力開展農村綜合環境治理,讓農村環境更美,對農村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田園風貌等給予保護,打造人們寄情山水、養老養生、創新創業的美麗家園。

扮靚面子充實裡子

舊村落煥發生機

前不久,多年沒回老家的蔣小偉回到鄰水縣冷家鄉湯巴丘村。遠離了城市喧囂,扎進家鄉的青山綠水,走過一座座古樸的吊腳樓,踏上一塊塊厚重的青石板,蔣小偉不禁感慨:“這就是我心中的鄉愁。”

湯巴丘村地處銅鑼山內槽,距鄰水縣城30餘公里。近年來,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鄉村改造,曾經的“髒亂差”不見了蹤影;發展產業,曾經的荒山變沃土,大地披新綠;完善設施,人們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雙提升……

這讓許多像蔣小偉一樣在外務工人員返鄉時,無不為家鄉在保持舊貌的基礎上煥發的新顏而驚歎:家鄉越來越美,鄉愁越來越濃。

大山深處的湯巴丘村,雖地處偏遠,但文化底蘊深厚,擁有保存較完整的20多個古民居院落。這些院落依山就勢建造,穿鬥木結構,大多有廊道,呈現幹欄式格調等特點,還有吊腳樓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客家文化與當地民俗。雖然歷經數百年,房屋外觀已變成深灰色,但從屋頂排列整齊的青瓦、窗戶上變幻不斷的雕花,仍可感受其獨特的建築工藝。

在新農村建設中,湯巴丘村堅持“既要有新面貌,又要留住‘老味道’”理念,在打造古院落“硬環境”的同時,著力保存院落特點、突出地域特色、保護農村生態、凸顯建築風格,讓面子更美、裡子更實。

如今,湯巴丘村村容村貌整潔乾淨,舊村落展現新魅力。

產村相融農旅結合

小村莊美名遠揚

與湯巴丘村相隔100餘公里的武勝縣飛龍鎮盧山村,同樣因新農村建設大放異彩。

今年五一節,盧山村張家院子和盛農家樂老闆張春林忙得不可開交,平均每天100人以上的遊客接待量,讓他三天就掙了兩萬多元錢。

在盧山村,吃上“旅遊飯”的並非只有張春林。五一小長假,擁有“中國最美休閒鄉村”“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等金字招牌的盧山村,接待遊客數萬名,10餘家農家樂老闆賺得“盆滿缽滿”。

“新農村建設,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盧山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張春林坦言,幾年前的盧山村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村民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牆房,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

近年來,依託地處武勝白坪—飛龍4A級鄉村旅遊度假景區核心區的區位優勢,盧山村大打“產村相融、農旅結合”牌,以自然風光、田園生活、民俗文化為品牌,配套建設了木棧道、濱水廣場等基礎設施,籃球場、停車場、遊樂場、健身器材、星級廁所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

作為中國竹絲畫簾發源地,盧山村還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竹絲畫簾工藝,修復建於清朝康熙末年的張家院子,打造了釣魚池、採蓮臺、荷塘月色、大田景觀等農家特色景點,成為一個有著濃厚本土文化特色,有著美麗鄉愁的新村。

在“既要有新面貌,又要留住‘老味道’”理念下,打造出集甜橙果園、甜橙文化廣場、下壩記憶建築時代秀等旅遊景點的武勝縣白坪鄉高洞村,挖掘華鎣山武裝起義革命歷史文化的前鋒區光輝鄉高嶺村等一批傳統村落,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實現了村民就地就業、產業就地轉型、農產品就地增值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