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真理之光前行

■本報記者 甘曉

追求真理,是科學的先天基因,也是科學家的價值。

中國科學院建院70年以來,來自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們把熱愛科學、探求真理作為畢生追求,始終保持對科學的好奇心,大膽假設、認真求證,堅持理性質疑,不迷信學術權威。秉承求實的精神,科學家們上下求索,孜孜不倦。

“好奇寶寶”永遠在線

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科學家正像永遠在線的“好奇寶寶”,追問有關世界的一切“為什麼”。

作為地質科學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朱日祥一直致力於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大陸,其中“克拉通”是研究的主要對象。多年來,地質學家觀察到,2億年前,原本不應發生劇烈活動的位於我國境內的華北克拉通東部發生了大規模的火山活動和大地震,喪失了原有的穩定性。

為什麼華北克拉通會失去穩定性?朱日祥帶領團隊開展了長達數十年的深入研究。最終,他們認為,西太平洋板塊俯衝引起華北克拉通地幔不穩定流動與減壓熔融,俯衝板塊迴轉與俯衝帶後撤導致岩石圈強烈伸展,使華北克拉通喪失了原有的穩定性,於1.25億年前集中爆發了標誌性的岩漿活動。

“地球科學家不倦探索近百年的謎題終於解開。”2018年,朱日祥對《中國科學報》表示。

科學家的好奇心也深入到微觀的分子層面。化學上,碳原子具有sp3、sp2和sp三種雜化態,通過不同雜化態可以形成多種碳的同素異形體。多年來,科學家對前兩種雜化態的金剛石、碳納米管、富勒烯和石墨烯等材料瞭解日益深入,但sp雜化態的石墨炔一直是碳材料的一塊“處女地”。

2015年,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玉良帶領團隊首次在銅表面上合成出石墨炔,從此翻開碳材料研究的新篇章。

不可能?正面剛!

“Make the impossible possible。”前些時候,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帶著湖南口音飆的這句英語上了熱搜。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必須敢於挑戰權威,更得腳踏實地。

在物理學領域,實現量子霍爾效應需要龐大的外加磁場,成本高昂,無磁場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成為科學家的夢想。

由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攻關團隊,從理論預言出發,在超過1000個拓撲絕緣體薄膜樣品中試驗,最終在高質量的Cr摻雜碲化鉍拓撲絕緣體磁性薄膜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項成果2013年在《科學》上在線發表,並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聶廣軍則致力於用納米機器人治療腫瘤。自2011年來,聶廣軍一直從事腫瘤微環境研究,希望找到一種具有凝血功能的物質,通過阻斷腫瘤血管“餓死腫瘤”的策略治療腫瘤。

“當時,在臨床和基礎研究者看來,我們的想法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聶廣軍表示。體內凝血一旦不能在腫瘤血管內精準進行,便極有可能在其他地方出現血栓,威脅生命。

為應對這個“不可能”,聶廣軍與該中心納米安全性與納米藥物專家趙宇亮、分子機器專家丁寶全開展合作,花了6年時間,用DNA“摺紙術”策略設計出DNA納米機器人,高效完成定點藥物輸運。2019年初,該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離不開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是詮釋求實精神最好的註腳。

理性質疑:為什麼不對?

認識無止境,註定了科學理論的可錯性。從理性質疑出發的科學爭論,讓我們距離真理越來越近。

2018年底,我國大氣動力學和氣候動力學家、中科院院士吳國雄等4名科學家在《中國科學報》上實名質疑“天河工程”上馬倉促,引發公眾高度關注。

氣象學家們指出,“天河工程”的科學基礎不具有創新性,該工程大氣水汽輸送的目標人工不可控,其所依賴的人工增雨技術尚不成熟,因此,“天河工程”應充分論證後慎重決策。

同樣在2018年底,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建議撤回心臟幹細胞先驅Piero Anversa的31篇論文,指出其對心臟幹細胞的研究涉嫌造假。事實上,學界一直對心肌是否存在幹細胞存在爭議。

近年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斌小組對c-kit陽性心臟幹細胞研究發現,不論是在心臟的生理穩態還是心臟梗死後,c-kit陽性細胞都極少貢獻心肌細胞。

為了驗證假設,課題組採用即時譜系示蹤的方法,證明了c-kit陽性心臟幹細胞在心臟生理穩態和損傷修復中主要貢獻的是冠狀動脈內皮細胞,而不是心肌細胞。

有理有據的理性質疑不僅完善了科學理論,更回應了科學家對社會熱點問題的科學求索、對於民生問題的關切關注。

求實,永遠是科學精神的核心,是科學靠近真理的不二法則。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