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居危思變,長安汽車未來如何持續發展?

失魂魚


香格里拉計劃-長安汽車的未來

長安汽車未來五年的發展前景並不令人看好,因為【長安·香格里拉計劃】預計在還2020年完成三大專用汽車平臺落地,直至2025年全面停售傳統燃油車,這一階段中將會重點發展EV與PHEV兩種車型。然而在這一領域目前是自主品牌BYD一家獨大,前提數十個品牌在C端市場佔有率並不高,賴以生存的是B端共享或網約車;長安汽車的發展方向確定了提前轉型,而技術方面卻有明顯的差距,甚至與BYD合資成立動力電池工廠,長安汽車是否已經失去主導市場的能力了呢?

而在燃油車陣營長安汽車也只能第一陣營與第二陣營遊離,導致這一狀態的原因首先是CS75經歷了機油增多事件的沉重打擊,品牌形象幾乎崩毀;其次是產品力並不足夠強,存在逆向痕跡的乘用車設計、漂亮的動力參數與平庸的性能表現、略高於競品的定價加之略低於競品的配置,這些因素導致了長安汽車在SUV與轎車雙陣營的不理想。其次商用車歐尚系列以及微卡微面等車型也拉低了集團形象,小範圍粗略同級長安汽車給消費者留下的印象,只能說多為只適合三四五線城市以及城鄉結合部的選項。

轎車與SUV雙陣營競爭力下滑,燃油車與新能源汽車轉型速度過快導致兩個版塊都出現了波動,長安的第三次創業很有可能要經過長時間的“寒冬”。預計在2020~2025年之間長安燃油動力汽車會出現佔有率的下降,PHEV車型如能拿起“價格”這一武器的話還有可能獲取穩定的發展,最終要到2025年以政策是否會停售燃油車為參考,判斷長安香格里拉計劃的提前儲備是否有價值了。

可以想象一個老牌國企想要轉型會有多大的阻力,轉型過程中會出現多少障礙,決定轉型需要多大的魄力;然而這些都與消費者無關,消費市場需要的只是性價比最高的汽車,情懷不能讓消費者買賬。所以長安汽車的未來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業內人士客觀分析均不看好長安汽車的發展,這一品牌也許存在可能會成為“國字頭”聯盟性質車企的其中一員,未來的自主品牌的三大支撐應該是以下三個品牌。

圖1:新能源汽車領跑者比亞迪。

圖2:SUV與皮卡雙冠長城汽車。

圖3:營銷大師吉利汽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本文由天和Auto原創發佈,內容請勿站外搬運(保留版權保護權利),歡迎轉發留言討論。



天和Auto


堅持自主研發,持續打造世界一流的研發實力。

目前,長安汽車已在重慶、北京、河北、合肥、意大利都靈、日本橫濱、英國伯明翰、美國底特律和德國慕尼黑建立起“六國九地”各有側重的全球協同研發格局。其擁有“7院2部3中心” 的精細研發組織,全球18個國家的工程技術人員1.2萬人,其中研發人員7000餘人,高級專家600餘人,居中國汽車行業前列。

同時,不同於過去“單打獨鬥”,聯合行業中的“佼佼者”組建創新中心也成為新思路。青山、華為、騰訊、阿里巴巴等都已成為長安汽車研發進程中的重要夥伴。

此外,長安汽車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發,“十一五”至今,已累計投入近900億元。

目前,長安汽車已建立16個領域、194個國際先進實驗室,並投資約20億建成總佔地約3500畝的國際標準長安汽車綜合試驗場,這也是西部地區首個符合國家標準的專業汽車綜合試驗場。通過產品研發流程體系(CA-PDS)和產品試驗驗證體系(CA-TVS)兩大科研法寶,長安汽車已累計申請國內外專利11257件;實現智能語音、飛屏互動等49項領先技術國內首發。

經國家發改委公佈的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長安汽車研發實力連續5屆10年位居中國汽車行業第一。

未來,長安汽車將以全球研發中心為總樞紐,與長安六國九地研發中心,24小時不間斷協同展開產品開發及實驗驗證工作,彙集全球資源,打造世界一流、持續領先的汽車研發技術和試驗驗證高地。

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譚本宏表示,隨著“跨界”合作的深入開展,在明年人們或許就會看到在智能化這個領域裡出現更多創新企業和生態。長安已基本決定將軟件中心設立在重慶,通過這個整車級的集成軟件中心,可以帶動很多的系統級和零部件級軟件產業在重慶聚集起來,為重慶的“智造重鎮”和“智慧名城”建設“添磚加瓦”。

“闊步”高質量發展之路重慶勤修研發“內功”

2014年,重慶汽車產量突破260萬輛,“晉級”全國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到2016年,重慶全年汽車產量達315.62萬輛,產值近5400億元,成為全國唯一汽車年產量超過300萬輛的城市。曾經一度,重慶被外界賦予“中國底特律”之稱。

然而,當性價比為王的時代逐漸遠去,汽車產業迎來深刻變革時期,重慶汽車產業“大而不強”問題就顯現出來。去年以來,重慶汽車產銷雙雙進入滯緩通道。所幸的是重慶車企已然意識到問題所在,紛紛發力創新、研發。

小康集團在近兩年砸下百億元,一口氣吃下多家新能源公司,欲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領銜”。旗下金康新能源是國內為數不多擁有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之一。在三電方面,正形成整車控制器、動力電池系統、電驅動系統、增程器平臺等方面的全球領先技術。

車企在進行自救的同時,重慶市政府也伸出援手。2018年12月,重慶市政府發佈了《關於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要大力提升汽車產業產品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輕量化水平,打造現代供應鏈體系,壯大共享汽車等應用市場,實現產業發展動能轉換。到2022年,全市汽車行業研發投入達到180億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