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有教无类,又说朽木不可雕也”,该怎么和孩子解释?

爱上寂寞


这两句话乍一看确实挺矛盾的。但仔细分析其实并不矛盾。你可以这么跟孩子解释:

有教无类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应该因为他们贫穷,贵贱,善恶,种族,阶级等原因而放弃排除他们。而且通过教育,可以消除他们身上的缺点,使之变的更好。

朽木不可雕呢,说的是,虽然咱们什么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都不会放弃,但是前提要从内心想学,好学,树立上进心,才能通过教育更好的塑造自己,才能成才。如果你内心不思进取,自己放弃自己,那么就像一棵腐朽的木头,再好的工匠也无法雕琢。

所以,孩子,只要你从内心愿意学习,不要怕困难,理想终会实现。

为了符合答题规则,有知识量,咱们还是来说一下者两个句话的出处。

有教无类

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办私学,不论高低贵贱,只要想学,人人平等,都给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学校不再只是贵族子弟才可以进,平民子弟照样可以。所以不得不说孔子真的是伟大的教育家。

朽木不可雕也

出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据说孔子发现他的弟子宰予没有来上课,让弟子去找,却发现他在房间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土坯经不起风雨的侵蚀!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其实主要还是孔子嫌他懒惰啦。

结语

曾国藩说过,天下庸人皆败于一个懒字。

内心没有驱动力,再好的老师也是无济于事的。



你想帮孔子解释为什么自己打脸?

有教无类是骗人的口号。孔子只教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大话、空话。从来不教、而且坚决反对学生学习与最广大的劳动人民有关的生产技能,生活常识。就是要把学生驯服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蛀虫。


自孔子以后那么多腐儒,有谁见过,他们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去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服务了?人们所见到,听到的是腐儒们,脱离人民,脱离实际,摇头晃脑,坐而论道,空谈天下,信口开河,藏否古今,唾沫横飞,废话弥天,貌似有才,实无良策。一到改朝换代争相剃发易服!

何况孔子的“有教无类”不包括他一贯歧视的妇女。


至于“朽木不可雕也”,更是孔子不是好老师的明证。宰予昼寝本是小事,孔子不反思为什么自己的课让人想睡觉,却骂宰予“朽木粪土”,把人一棒子打死。

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中曾说:“昼寝之恶也,小恶也;朽木粪土,败毁不可复成之物,大恶也。责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


其实孔剩人常常口是心非。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好话说尽、坏事做绝。


比如,孔子盛赞伯夷、叔齐宁死不事二主的高风亮节。但孔子却一生跑官要官,谁给官就愿意跟谁干,哪怕对方是“反臣叛贼”。周游列国找了那么多主子,孔子的节操在哪里?孔家后裔更是在历次改朝换代、甚至是抗日战争中充当了汉奸的急先锋!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就是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代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可是它天天叫嚣“克已复礼”不就是想“回到古代去”吗?孔子这不又一次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孔子在诗经里宣扬劳动光荣,背后却大骂想学农耕的学生樊迟为小人。享受着劳动果食,还骂劳动人民为小人。

孔子一生,没做过一件好人好事,还经常对做好事的人打击挑剔。却还有脸宣扬“仁”!


猛哥厉史


很高兴看到这个与文化有关的问题。

大家好。我是沧浪有话说。

这两句话不矛盾。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常用的注解是:不管什么样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资格,不管他的出身、品行,这个典故与颜回有关。因此,往深里说一点,我觉得是任何人都有被教化的可能。所以,就这个问题啰嗦一句,孔夫子可不是搞愚民的,搞愚民的是法家。“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的重要主张。

“朽木不可雕也”出自《论语·公冶长》,是孔子对宰予的批评,也是孔子少有的发怒。这里有个典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我就不赘述了,因为不想做搬运工。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也就是万恶不赦了呗。在这个典故里,孔子还有两句话,说是以前听其言信其行,以后就得听其言观其行。这两句话也是我们常用的。

有没有冥顽不化的?大概真有,这种人就是沧浪老家说的“油盐不进、汤水不进”的主。






沧浪有话说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有教无类”和“朽木不可雕也”到底是什么意思。


子曰: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不分等级、年龄、地域等差别,只要你愿意来学习,我都会教你。现在的老师恐怕就做不到这些了,喜欢成绩好的、聪明伶俐的,或者是嘴巴乖巧的,但是对于看起来笨拙的人就不中意了。这就没有拥有一个教育者应有的有教无类的胸怀。

有两个同样的女孩子,但是她们因为遇到的老师不同而导致日后的性格与命运也迥异。

她在读初中时,作文极好而数学极差,几次考试都不及格。为了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她硬生生地把数学题死背下来,三次小考,数学都得了满分。数学老师认为她成绩的提高百分之百是因为作弊。她是个倔强而又敏感的女孩,并不懂得适度地忍耐更能保护自己,就直言不讳地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

结果,被冒犯了的老师气急败坏,单独给她发了一张她根本没有学过的方程式试题,让她当场吃了鸭蛋。之后老师拿蘸了墨汁的毛笔,在她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然后让她转身给全班看。又让她去大楼的走廊上走一圈。

这一事件的结果是:其一,让她休学在家,自闭了七八年,严重时,连与家人同坐一桌吃饭的勇气都没有;其二,养成了她终生悲观、敏感、孤独的性格。尽管她一生走过48个国家,写了26部作品,用她的作品帮助很多人树立起豁达、坚强的人生信念,但她自己始终走不出心灵的阴影。

假如,换一个睿智而又有爱心的老师,事情完全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不信,我们看看与她境况相同的另一个女孩的经历。

这个女孩同她一样,读初中时,国文也出奇的好,曾在年级的国文阅读测验中得过第一名。但数学相当糟糕,面对数学课本,就像面对天书,数学老师教的东西,她没一样能懂。她戏称自己为天生的“数学盲”。并且断言这种盲永远无药可救。

她跌跌撞撞地读到初三时,数学要补考才能参加毕业考。她知道事态的严重,却无法左右事态的发展,只好整晚不睡觉,把一本《几何》从头背到尾。

第二天,上数学课时,老师讲到一半,忽然停下来,在黑板上写了4道题让全班演算。这没头没脑的4道题在下午补考之前出现在黑板上,又与正在教的内容毫无关系,再笨的学生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于是,她忽然就成了全班最受怜爱的人,几位同学边笑边叹气边把4道题的标准答案写出来教她背。她背会了3道,在下午的补考中得了75分,终于能够参加毕业考,终于毕了业。后来,初中最后的那堂数学课连同数学老师关切和怜爱的眼神,一并成为她生命中温馨美丽的记忆。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三毛,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席慕容,这是两个能让许多人为之痴迷的女作家。但是三毛短暂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而席慕容的幸福又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为什么美丽倔强的三毛总让人心痛又让人绝望,而外表平常的席慕容却既让人心怡又令人神往?这与她们年少时在数学课上的经历不无关系。

三毛很不幸,她碰到的是一位看重成绩而忽视人格的、具有强烈的权威意识的数学老师。他为了维护自己那点可怜的尊严而滥用权力,给完全没有防范能力的三毛在精神上以致命的一击,让她穷尽毕生精力都无法从那种伤害中复原。

席慕容则非常幸运,她的数学老师并没有因为她在数学方面的不足而全盘否定她,于不动声色中放了她一马,让她有条件在更适合自己的领域里振翅高飞。在自己最不擅长的领域里,得到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怜爱与关怀,难怪她对生命充满眷恋,对人世充满信心。作为一个极富才情的女子,她既有能力爱丈夫,爱孩子,充分享受亲情之乐,又用自己的诗、画和文章吸引和陶冶了无数的人。

一个师长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这很重要。所以才有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说,可是如果对待学生没有一颗平常心,对学生求全责备的话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更不用谈令人敬仰的师道尊严了。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许多人对孔子“朽木不可雕”的理解是,孔子看到宰予白天睡觉,便慨叹其不可救药。然而,南怀瑾先生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与以往的儒学观点相去甚远,别有一番见解。我很认同南老的解读。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南先生认为,孔子当时的真实意思是,这根木头的内部本来就已经腐坏了,你再在外面雕刻,即使雕得外表很好看,也是没有用的;经蚂蚁等昆虫爬松了的泥巴墙,本身便是不牢固的,岌岌可危,这种里面不牢靠的墙,外表粉刷得再漂亮也毫无用处。

孔子既是一个因材施教、关爱学生的师长,又是一个健康养生的倡导者,这一点从《论语·乡党》中记录的孔子的饮食起居之中便可窥见一斑。

《论语·乡党》中描述孔子的生活很详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个十分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因此,南先生说,对于宰予的感叹实际上刻画了孔子宽容、人性的形象,他是说宰予的身体不好,只好让他多休息一会儿,你们对他不要有太过的要求。健康是一切之本,身体垮了,学问、修养都无所依存,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说“有教无类”和“朽木不可雕也”并不是矛盾的观点,反而“朽木不可雕也”正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体现。


昌达文化课堂


有教无类是,你交得起学费,我就收你当学生。不论是残疾人,还是傻子。奴隶有钱交得起学费吗?寒门永远不会出贵子,只能做奴隶。除非出个朱元璋。朽木不可雕也,是说你成不了才,不是我孔子没有教好你。因为,你是颗腐朽的烂木头,我一直在雕刻你,就是什么也刻不成。


海阔天空146023514


但凡有了这种心态还有上学的必要吗?

老师也是一个普通凡人,天天在老师的话里去找茬那还是学生吗?

这两年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并不聪明,首先,把做人最低的尊重都失去了,别人再给你解释还有用吗?

当提到孔子说:“有教无类,朽木不可雕也”,该给孩子如何解释?

这还用解释在提问时就已经定义了两句话的冲突?

有教无类,教,教师,师傅。三人同行必有吾师,教你的人不一定是老师,能教你的你一定要视他为老师。

朽木不可雕也:做人一定要做被匠人雕刻出来的工艺品,拒绝雕刻将会成为被人遗弃的腐朽木头。

这两句话有什么冲突?


用户碧家小玉


首先,“有教无类”与“朽木不可雕也”两句话并不冲突。从根本上讲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有教无类”是有一定的普适性的,而“朽木不可雕也”则是针对个别特例所说,没有普适性。

先说“有教无类”,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目前比较普遍的理解有两种。

一种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论是贵族、平民,地位有差别,还是中原、夷狄,身份不同,人人都应该受到教育。这句话的意思“人人都要接受教育,不应该分什么类别”;

第二种则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论聪明的、愚笨的、孝顺的、不肖的,通过教育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最终达到人人向善的结果,这就是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这句话就可以翻译为“通过教育可能消除人与人的差异(使人人向善)。”

宋代大儒朱熹比较偏向于第二种解释,他认为人性本善,而后天的习气影响,有了善恶之分,故通过君子的教化,则可使人人皆回复向善,所以不应该分什么善恶。

我个人比较认同第一种解释,从孔子所处的时代看,西周时期,教育主要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得到受教育的机会的,一方面与社会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与当时知识传播的难度也是有关系的。到了孔子的时代,战乱频仍,礼崩乐坏,各国都开始大力培养人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更是提出了通过教化民众,增加国力、维护统治稳定的治国方策,而且当时竹简开始大范围的使用,使知识传播更加便捷。孔子在这种环境下提出“有教无类”,主要还是讲就是无论贵族还是平民,不论是华夏还是夷狄,都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

再说“朽木不可雕也”这句话。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篇》第十章,原文是: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杇”字读音为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是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昼寝”,对于昼寝的解释自古就有很多种,第一种认为是白天睡觉,也就是昼寝二字;第二种认为是宰我白天留在寝室内,故孔子批评他;第三种认为画的繁体字畫误传为昼的繁体字晝,昼寝应该是宰我在寝室的墙上画画做装饰;第四种则认为昼是画字,划分的意思,寝则是休息的意思,“昼寝”就是自己调整时间用于休息。

取第一种解释,本章的译文是,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宋代大儒朱熹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宰予治学的态度懒惰、懈怠,已经无法再教育了。朱熹还认为宰予能言善辩,但做不到言出必行,所以孔子由于宰予的原因,改变了轻信人的问题,也是对宰予的严重警告。

南怀瑾先生对于这句话则有不同的看法,“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这根木头的内部本来就已经腐坏了,你再去在他外面雕刻,即使雕得外表很好看,也是没有用的;“粪土之墙”,腐土垒的墙,它的本身便是不牢固的,会倒的,这种里面不牢的墙,外表粉刷得漂亮也是没有用的。宰予是由于身体不好所以才出现了白天睡觉的情况,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健康的身体是求学的根本,没有一个好身体,是无力承担学习的重负的。“而于予与何诛”的意思则是这种情况责备宰予又什么用呢?最后一句“于予与改是”则解释为经过宰予这件事,使孔子的想法有所改变了,一个人即使有再好的学识,也不一定就能实施,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还是无法完成学业或事业的。


逆袭的诸行无常


不仅说过"有教无类",还有"因材施教"。

不仅说过"朽木不可雕也",也说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教人,不以智力高低为判断标准,重要的是看是否有一颗愿意学习和通过学习而改变的心。

如曾子鲁钝、子路傲气、子贡方人,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愿意学,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孔子"未尝无诲焉"。

宰予挨骂,不止一次,只是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用辞很严厉,严厉之中又带着失望。或说,白天睡觉没啥,孔子怎么这么生气?估摸是那个时代晚上黑灯瞎火的,白天不用功,晚上哪有那么多灯油给你!

所以,若真要对孩子解释,正好"朽木不可雕也"的宰予是个反例,正好教育孩子上课不能打瞌睡,要认真学习。

但宰予也有成就,名列孔门十哲的言语科,你也可以和孩子说,宰予听了孔子的话之后,发愤学习,认真听课,最后成了有成就的贤人。

祝您愉快!


幽幽南山客


孔子是一个很有趣、很可爱的小老头。除了有学问、有理想之外,他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也有自相矛盾的时候。

就像一个年轻的妈妈,今天心情不好,严格禁止孩子吃雪糕:“这种东西不健康,对身体完全没有好处,不许吃!”明天可以心情好了:“去买两支,咱们一人吃一支!”虽然前后矛盾,但也没有砍头的罪过吧?

孔子在教学的原则上,坚持“有教无类”,是他的理想与信念。但遇到了不听话的学生,气急了骂一句“朽木不可雕”,也如同那个妈妈,是前后矛盾,但无损于他的伟大。

这样解释,可以吗?


栖鸿看红楼


很高兴回答你提的关于“孔子为什么会说有教而无类,却又说朽木不可雕?”这个问题,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下面就让笔者为您分析一下其中的道理。




首先,孔子会说有教无类的却又说朽木不可雕的原因是有其时代背景的,那时候,学校教育分为很多种,好的教育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够接受到,老百姓的孩子都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孔子才提出有教而无类的教育理念,而他所说的朽木不可雕是为了说明,没有上进心的学生是不能担起大任的,这两者并不矛盾。

其次,孔子说的有教而无类是作为一个教师去说的,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希望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关于他说的朽木不可雕也,也没有和他的理念相违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虽然不能接受精英训练,但是可以量力而行。

最后,孔子为什么会说有教而无类,这是因为他觉得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潜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接受教育而学习到先进的思想理念,而他说的朽木不可雕,也只是说明在短时间内,学习能力差的同学不可急功近利。



综上所述,关于孔子为什么会说“有教无类却又说朽木不可雕也”,笔者为您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好的教育不应该只培养贵族子弟,普通人也有接受好教育的权利,而作为学生如果没有上进心,是不能担起大任的。

二: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他希望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可以量力而行。

三:孔子觉得每个人都有潜力去学习,通过接受教育,每个人都可以发掘出自己的潜力,但是学习能力差的同学,不能够急功近利。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就为您分析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一定的帮助。

(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我,咱们下次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