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煙雨朦朧,黑瓦白牆,羊腸小道,綠樹紅裝,一個安靜祥和的江南村落在這幅畫裡徐徐鋪開,它鋪得很滿,滿得好像並沒有給天空留下多少空間,滿的連村莊裡的房子都要一個個擠在一塊兒,然而你依然會感受到整幅畫傳出來的溫和與靜謐。

這幅油畫的作者是吳冠中,一位生在江蘇宜興的江南畫家。常年離開家鄉的他對江南風景有著一種鄉愁般的懷念,江南也成為他的創作生涯裡最重要的主題,其中古鎮、村落和民居是他的江南風景畫裡貫穿始終的主角,它們也許在現實中只是些破舊的房子,在高樓大廈中逐漸被隱沒,但是在吳冠中的畫中它們卻是綿延千年的詩意,有著永恆不滅的美。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嶗山松石

這種美首先來自於吳冠中與世不爭的性格和堅守自心的執著。1950年從法國回國後,吳冠中先後在中央美院等幾所高校任教,面對“藝術為革命服務”、“藝術為政治服務”的時代洪流,他難以自適。他選擇去全國各地寫生、畫畫,足跡遍及了大江南北,甚至西藏。如果把他創作的風景油畫彙集起來,你將會看到一部中國的手繪遊記。然而儘管吳冠中的作品空間跨度很大,莽莽神州都是他的畫板,但他最具代表性、反覆表現、數量最多的主題始終是江南。所以,有時候你看他的畫,會感覺畫裡的江南跟他一樣拙於人情世故,遠離各種繁雜圈子;和他一樣在寂寞中堅持,在慎獨中前行。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江南小鎮

除了情感和外部環境,江南民居之所以能成為吳冠中風景油畫中最重要的元素,還在於他一生的藝術追求。吳冠中一直在探索中西融合、取長補短的“油畫民族化”藝術道路,他在自己的畫裡同時使用東方墨彩和西方油彩,繼承了國畫空靈、含蓄、意境悠遠的特點,同時又引入了色彩凝重、表現力強的油彩來彌補國畫虛處單薄、整體容易僵化的缺陷,使畫面更具形式感。這樣的畫法極大地增強了作品裡實景的質量感和虛景的豐富性,而江南民居白牆黑瓦的特點與水墨的特點不謀而合,它們用吳冠中中西合璧的油畫技法來表現就顯得遊刃有餘、令人耳目一新。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江南水鄉

吳冠中說:“我這一生,陸陸續續總在畫江南。”在他的畫裡,江南總是沉靜優美,總是簡約質樸,優美得像是僅存於他的畫布上,簡樸得比現實中的江南更純粹,它總是貼合著你對江南的所有幻想,總是寄託著吳冠中的遊子鄉愁。

故鄉是每個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對於長期漂泊在外的遊子,故鄉更是生命中的重要牽掛。吳冠中出生於江蘇宜興,自從他小學畢業後就離開了家鄉。他一路漂泊,從無錫到杭州再到重慶,而後他又去了法國。自1950年起,吳冠中長期定居北京。不能重回故鄉生活,吳冠中只好把思鄉之情融入創作之中。故鄉民居的白牆黑瓦成了他作品中常用主題。一座石拱橋,一鏡清澈的河水,一群歡快的大鵝,代表著吳冠中的濃濃思鄉情。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 晨雨

這幅《晨雨》是吳冠中在1981年創作的作品。畫中描繪了春雨中的江南。水鄉碼頭一角,撐傘的人們聚集在碼頭,遠處的白牆黑瓦和近處水面,將畫面分割成兩個空間。這兩個獨立的空間,靠一彎橫跨水面的石拱橋作為銜接。畫中的人物,彷彿是樂章中的樂符,打破了寧靜的氣氛。在整體灰色調的畫面中,因為人的出現,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動感。這個階段,吳冠中在創作中還帶有他留學法國時形成的印記,喜歡使用高級灰色系。畫面通過以動寫靜的創作手法,描繪出寧靜和諧的水鄉清晨。偶爾幾抹亮麗的顏色,彷彿樂曲中奏響的泛音,清脆悅耳,一下子抓住欣賞者的內心。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 故鄉

《故鄉》是吳冠中1996年的作品。畫面的色調已經脫離了高級灰,類似於國畫中青綠山水用色。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後,吳冠中油畫、國畫齊頭並進,在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吳冠中對中西交融的領悟。畫面描繪了臨水而建的一間民居。寬闊的水面佔據了畫面的主要部分。畫中的宅子,忽略了具體細節,以幾何體的形態展現在觀眾面前。水邊橫斜的一棵枯樹,彷彿借自倪瓚筆下。用傳統的國畫元素,搭配油畫創作中的立體塊面,描繪瞭如歌如詩的故鄉。在《晨雨》中還能看到吳冠中對房簷細節的描繪,到了這幅《故鄉》一切細節都抽象為線、塊、面。國畫中的文人意蘊和油畫中的抽象表達水乳交融,是那麼和諧、那麼完美。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 鄉音

《鄉音》這幅作品與上面兩幅相比,顯得更加活潑奔放了。明亮的色調,透露著一絲歡快。畫中隨意塗抹而成的鵝群,用筆隨意到了極點,看上去是那麼自由和愉悅。當視線隨著鵝群向上望去,就會發現透視中的奧秘。畫中焦點放到了人物身上,鵝群自焦點開始,層層遞進,很像傳統國畫中構建空間體系的手法。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 晨雨 局部

吳冠中在創作中始終探索一個課題,如何做到油畫民族化。當同時代的畫家還在受馬克西莫夫油畫培訓班影響的時候,吳冠中已經在傳統中汲取養分,來探索他的中西交融之路。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江南屋》,水墨設色·宣紙,62x68cm,1992年

江南春


杏花春雨,江南是我的故鄉。在北京住了30餘年了,依舊戀念著故鄉,總說江南好。多次,剛過春節,北國冰封,人們還在溜冰的季節,我便收拾去江南寫生的畫具了。“太早了,南方也還冷著呢,等到四五月份春暖花開的時節去多好!”鄰居們都這樣勸我。我有我的所戀,我一味追求:柳梢初冒新芽,尚未吐葉,疏疏的枝條隨風飄搖,遠遠看去,通體呈現著朦朧的半透明的冷灰色調。這時候,春水微綠,遠山偏青,溼潤的堤岸帶生褐色,彼此間的色彩融洽和諧,都很謙虛,誰也不欺壓誰。白牆黑瓦的江南人家就散落在這寧靜和諧的水鄉里,顯得分外醒目。這裡、那裡,像鑲嵌似的點綴了濃重鮮豔的彩點,赤、橙、黃、綠、青、藍、紫,是田間的姑娘,是晾曬的衣裳。由於在整體銀灰調環境中佔面積極小,是色彩的濃縮點,那麼鮮豔的色彩也不會刺眼,這是色彩效果的規律。待到垂柳濃蔭的五月天,處處綠樹成團,青草如茵,紅花簇簇,又別是一番打扮,但不是我所追求的對象了。我穿著厚棉衣離開北京,其實並不算太早,一夜醒來,窗外已具青綠意味了。“春風又綠江南岸”,我甚至有些著急了。我要趕在春風之前,仔細觀察她是如何染綠了江南岸的。她用筆輕巧而隱蔽,三天、兩天,甚至每天每天,江南岸的色調緩慢而迅速地遞變,人們未及察覺,往往過了一個星期,才驚訝楊柳綠了!桃花開了!流光容易把人拋!我的青春早被流光拋去,只忙於捕捉那流光中瞬息消逝的早春天氣了!

1983年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迎春》,油畫·畫板,50x60cm,2003年


水鄉行·故宅·紅燈籠


生於水鄉,畫過不少水鄉,行行復行行,似乎永遠離不了水鄉。別了水鄉,藕斷絲連,情意仍纏綿。

一道道的河,一排排的江南人家,參差錯落是誰家,相似的門窗相似的山牆,即使走錯道路進入別人的家,主人的慈祥猶如遠近親戚之家。這是我童年時代的故鄉,這故鄉消逝了,老屋、故人、連同故人的心腸一起消逝了。莫道這幅畫只是記憶,是假的,其實是真的。

水鄉行,走累了,在一座故宅前停下來小憩。鶴立雞群,這故宅高出前後左右的房屋,但宅外無寬闊的空地,只一堵高牆圍護著高宅,高牆與大宅同樣剝落,斑駁的牆面形成點、線、塊面交錯的抽象圖畫。死一般的沉寂,但圍牆的牆頭長滿了雜草,其間還開著細小鮮豔的花朵,顯得生氣勃勃。人們譏諷牆頭蘆葦,其實她們都風姿綽約,還依附著一些纖細的竹枝與竹葉,牆頭上居然能長出小竹來,這是江南特色。我進入故宅,恐怖的危樓,早已成狐鼠之家。誰建大宅蔭子孫,門庭幾番易主人,現在是沒有新主人來收拾這高大而不易拆除的危樓了。今天遇到了畫家的青睞,收入畫圖,用鮮亮的粉玫瑰色襯托這座灰宅,灰宅已浸染在夕陽中。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牆頭草》,水墨設色·宣紙,40x44cm,2002年


木樓,紅樓,已經陳舊。臨流,橋頭,該曾是小街熱鬧處,濟濟人流。想來這裡開過茶社或飯莊,如今雖冷落,那石橋的厚重,老樓的身段,仍顯示昔日擁有的端莊華貴風度。畫家不是勢利眼,只追求建築美的構成,不在乎主人的興衰。暗紅色的樓前高高掛起一串大紅燈籠,燈籠寂寞紅,不知何用,也許輝煌在夜間,此刻正好成了畫中醒目的眼。

2000年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紅燈籠》,油畫·麻布,80x66cm,2000年

水鄉行


水鄉哺育了我的童年,我畫過水鄉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畫裡流露了鄉情,更體現了我對形式美的追求。“小橋流水人家”之所以誘人,是由於其結構完美:小橋——大弧線,流水——長長的細曲線,人家——黑與白的塊面。塊面、弧線與曲線的搭配組合,構成了多樣變化的畫面。畫不盡江南人家,正是由於塊面大小與曲線長短的對歌間譜出無窮的腔。“江南人家”“水上人家”“魯迅故鄉”“魯迅鄉土”……畫題大都近似,但畫面的情調千變萬化,形式成了每幅畫的主角,各具特色的主角,而題目僅僅標誌著水鄉而已。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江南小鎮》,水墨設色·宣紙,70x140cm,1982年

水鄉畫面大都偏於小幅,往往選取村頭一角或臨流故宅之類,更穿插桃柳數枝,易引人入勝。我後來喜歡錶現大規模的江南村落,黑白塊面之構成倒有點近乎立體派早期的探索,我曾以“吳家莊”命名這類作品,因那隻屬於我自己創造的村莊,她其實並不存在,或確切地說,她曾於我心目中處處存在過。

這幅新作水鄉行,畫幅大,我想吞掉一整個水鄉村鎮。三條小河穿流屋宇間,三條銀灰色長帶托出了密密層層的黑白人家,於是黑與白的塊面之大小、體形之長短、傾斜與走向……成了劇中演戲之主角,她們佔滿舞臺,但不施脂粉,全無化妝,人們能陶醉於她們的清唱中嗎?

1997年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水鄉行》,水墨·宣紙,200x206cm,1997年


江南人家

我幾乎跑遍江南村鎮,蘇州甪直曾是畫家們寫生的名鎮,人家密集,河道曲折,小橋縱橫貫穿菜市與小巷。畫中小橋正入巷口,小巷深深深幾許,聽憑畫家設迷宮;橋下水流少行舟,淘米洗菜婦女多,鵝鴨點點白,飄流上流與下流,沉浮自如。

我幾次在這一巷口寫生,用線勾勒,用油彩塗抺,在寫生中感到“錯覺”,她是感性之母。因當我嚴格、準確地畫下對象,便失去屋宇參差,錯綜複雜之人家密集感。於是須緊張地捕獲黑、白塊面之跳躍,大塊、小塊之對照與呼應,紅、綠色彩之分佈,點、線之鑲嵌……否則等於用相機拍攝,錄下數間破屋,盡失江南人家之氣氛。我後來用墨彩移植此幅,再後來又用油彩再移植墨彩,反覆移植,欲創造最具典型的江南人家。

1980年代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江南人家》,水墨設色·宣紙,85x68cm,1987年


江南人家離不開小河,白牆黑瓦多。

勃拉克(Braque)畫法國南方的屋之群,有人感到太多塊塊(Cube),於是掀起了立體主義(Cubisme)的序幕。江南人家黑白塊塊之構成是何主義呢?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江南人家》,水墨設色·宣紙,45x48cm,1994年


圍城


最早吸引我畫江南屋是由於其黑塊與白塊的組合美,三兩間民居或一個村落,其間黑、白塊的對照與交錯幹變萬化,永無止境,從不重複。黑白塊的組合美引我進入抽象美領域,房屋本身的具象細節倒無關重要了。於是我逐漸在內心塑造自己的房屋之群,如《中國城》、《吳家莊》及《故宅》等等,這些作品曾展出於巴黎、香港和臺灣。

這幅《圍城》比以上那些創作更深入抽象之境了,星羅棋佈中著力於結構之美。我曾經想命名為“迷宮”,但仔細思考,我的本意並非為設計迷途,而是為創造“構成”之美,追求嚴謹的包圍感,看似落墨輕鬆隨意,其實是經得住堅攻的。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圍城》,水墨設色·皮紙,140x180cm,1996年


江南屋


我畫過大量的江南民居,基於其黑白塊幾何形組合之美,逐步逐步,推敲幾何之美、結構之美,房屋之具體狀貌倒漸漸退居幕後。發展到後來,如《中國城》、《圍城》等,已跨入抽象領域。抽象是概括,是提煉,比原型精煉,更具普遍性。但既是概括和提煉了的造型,形式便易趨於類同,故而又時時想回歸到物象的原型中去,重溫其雖蕪雜而豐富的姿態。這幅《江南屋》就是出了抽象《圍城》之後迴歸故里之作,但她畢竟也已遠遠不同於隨手的寫生,是幾何抽象和房屋具象的混血兒了。

2000年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江南屋》,油畫·麻布,85x100cm,2000年


江南居


一河兩岸皆人家,家家白牆黑瓦,這是江南。白牆、黑瓦、門窗、河埠,都是幾何形,大大小小的各式幾何形構成豐富多樣的畫面,孕育著無窮美感。

磚木結構的住宅經不起歲月的消磨,新材料、新形態的建築必然替代我們舊情脈脈的故居。除了作為文物保護的少數典型老街故宅外,我熟悉的江南人家的音容笑貌即將無可奈何花落去了。送別故人,故人的印象在心目中濃縮成一種抽象符號;幾個塊面,幾種色彩,依傍一條灰色的河流,這就是我的新作《江南居》,亦即故人的肖像、遺像。

2000年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江南居》,水墨設色·宣紙,48x45cm,2000年


老牆


畫不盡江南村鎮,都緣鄉情,我到過的村鎮不少,寫過一篇短文《水鄉四鎮》,即柯橋、甪直、烏鎮、朱家角。後來聽說有周莊,1985年我偕妻從蘇州搭輪船到了周莊,住進惟一的一家旅店,房臨街,一早便看樓下的早市,魚蝦新鮮而便宜,我們常買了拿到搭夥的幹部食堂請廚娘加工。早市過後,人散盡,頗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之美,我畫小橋流水人家,畫窄巷通進深深庭院,畫斷垣殘壁。我對周莊的讚語: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有一處老牆全系磚砌成,傾斜將塌,其上卻長著肥碩的仙人掌,返京後作了幅水墨《老牆》,頗有特色。

2003年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老牆》,水墨設色·宣紙,68x68cm,1987年


烏鎮


不是四大名鎮,也不是由於這些鎮上出什麼著名特產,而且它們都不居於南北交通要津,不是貨物集散的經濟中心,正相反,它們都比較偏僻,有的還不通汽車,必須搭小汽輪去。我既非去做生意,又無親可投,只是為了去畫畫。它們美啊,它們的美都誕生於水鄉,那是很惹畫家喜愛的四個小鎮:紹興的柯橋、桐鄉的烏鎮、蘇州的甪直和上海的朱家角。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烏鎮河畔》,素描寫生·鋼筆、碳素墨水,40x58cm,1982年


夜半汽笛到烏鎮,除船碼頭燈明人忙外,整個烏鎮已在黑夜中沉睡。就在船碼頭的旅店住下,天明一望,河面很寬,大船不少,是水上交通要道了,不像是我所尋找的對象。離開大河,沿著支流小河便都是老街。那條西街約有三華里吧,因其窄,又微微曲折著前進,似乎前面總有更神秘的景象在吸引著我,有時通過一個騎街的圓拱門,像又別有洞天了!半個多小時的探尋,如同走了十里長街。說是長街,忽而又是小巷,是街是巷有些難於分辨了。多半是住家,偶間店鋪小攤,一路冷冷清清,到接近西高橋時,前面便是田野小道,街就該結束了,但飯店、雜貨店倒又活躍起來。小河一直緊貼著小街流去,兩岸的蘆葦濃郁而修長,彷彿竹林,闊葉垂垂,隨風起舞,而密密層層的蘆花更似揮舞著的大刀,在太空中比武,這使畫家們很易聯想到梵高畫面中的莊稼與雜草,像投槍似的直刺天空。一座座石拱橋騎跨在小河上,兩岸的橋座往往被掩沒在蘆葦叢中,只露出強有力的一條橋洞的大弧線,與蘆葦飄忽的枝葉群線構成和諧的對比。烏鎮,也像蘆鎮。西街盡頭最大的西高橋,處於水道的丁字路口,群眾首先會告訴你,電影《杜十娘》裡的哪幾個鏡頭就是在這裡拍攝的。小街靠河一面的房屋地基有限,臨河的門窗與臺階互相擁擠,參差錯落,包涵著許多不規則的幾何形構成體,似乎可以形成類似結構主義的畫面,老百姓不懂什麼結構主義,但當畫面上點綴了閒遊的白鴨及屋頂交錯的電視天線時,他們就完全接受、欣賞了。我先畫粗橫線,又畫細斜線,孩子們好奇,只覺得畫得好玩,但一會兒,他們明白了:這是紹興船,那是漁網!小街的另一面房屋可一直往後延伸,有的伸出去一百米,後門插進了桑園之中。從桑園的枝條間回頭看小街的背面,白牆高低起落,黑瓦屋頂時寬時窄,點點彩色衣衫隱現在院牆的角落裡。

1984年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茅盾故鄉烏鎮》,素描寫生·鋼筆、馬克筆,40x29cm,1982年


帆與網


我和《新華日報》的記者們一同到了家鄉滆湖之畔的南新公社,我們坐了小汽船向湖灘駛去。像尋找失落了的情人似的,我站在船頭激動地向四周探望,啪啪啪啪的機船擊水聲實在太鬧了,它打斷我的情思,而我本想靜聽搖櫓的伊啞之聲的!多寬闊的河面啊!我全不相識了,公社楊書記說那是連接太湖和滆湖的運河,長五十華里,十萬民工一個月挖成的。啊!那是故鄉的蘇伊士運河!運河兩岸密密的桑園,桑樹剛吐豆大的芽。枝條交錯組成了疏密有致的畫面,其間透露出穿著鮮紅明綠的姑娘們的身影,襯著江南春陰天氣特有的銀灰天空,這色調令我陶醉。偌大的漁網往往又橫跨在大河上,隔著網看那遙遠的漁船帆影和初透水面的蘆葦新葉,帆影滿湖蘆芽短,是詩是畫,我的故鄉是詩畫之鄉!

1991年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帆與網》,油畫·麻布,80x66cm,2000年


罱河泥


潔白的宣紙如鏡面,敏感地反映形象,反映手的利索或顫抖,反映落墨者內心的喜悅與哀愁。湖上飄來群群罱河泥的小船,墨點在浮游;篙杆如林,如林的尖銳直線刺破了鏡面,盡情刺吧,加倍地刺,不拘泥於實有幾多篙杆,要充分發揮直線之鋒芒,因為直線就是這臺戲的主角。配角也是有的:屈曲之柳與小橋、橫臥之村落及遠山。它們謙讓著,決不敢碰碰直線的鋒芒,然而在一般讀者眼裡,它們卻是山明水秀江南岸的導遊者。若有人聽不懂直線主調之腔,那麼作為配角的導遊者提供了臺詞字幕。

1980年代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江南春》,水墨設色·宣紙,49x65cm,1981年


高空譜曲


燕子來自我的故鄉江南。我與燕子是鄉親,她們經常出現在我的畫面中:雙燕、群燕、燕群……是畫中線、面間的聯絡員,是佔領空間的哨兵。當燕子不飛的時候,停息在高空電線上,靜如處子,構成了空中五線譜之曲調,此時無聲勝有聲。

2002年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高空譜曲》,水墨·宣紙,69x49cm,2003年


雙燕


童年並未感到故鄉美,只是很喜愛來來去去的燕子,“江南情調”日後才成為我畫意的主要源泉。解剖“情調”,裡面有詩情、畫意,還有其他,但起主要作用的還是形式構成,即使燕子飛去,畫境猶存。

畫不盡江南村鎮,都緣鄉情,因此我的許多畫面上出現許多白牆黑瓦的江南民居。分析其中的造型因素,主要是黑與白的對比,幾何形的組合:方、長方、扁方、三角、垂直的、橫臥的……簡單因素的錯綜組合,構成多樣統一的形式美感,這大概便是色調素雅的江南民居耐人尋味的關鍵。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雙燕》,水墨設色·宣紙,70×140cm,1981年


那幅《雙燕》中突出了一堵高大的白牆,她佔有畫面五分之二的面積,她是主角,在畫面的平面分割中,首先充分保證了她的優越感。畫幅是70×140公分,是橫幅,白牆也是橫的,量體裁衣,不要浪費衣料。橫幅畫服從“橫”的勢力統治,正如方幅畫一般受控於方與圓的核心。在教學中,為解釋這個簡單的一般性(非絕對性)規律,我常用一個不科學的比方:高個兒的心臟是長形,矮個兒的心臟是方形。主角白牆是畫中之王,她的宮殿擴展到畫面的極限。她容忍“黑”,只容忍窄長條條的黑,只是為了順其勢,助其威;她容忍與她逆向的、筆直的烏黑的門窗,只是為了對照其身段之美,襯托其潔白。門窗位置的安排並非全根據住房主人的意願,卻服從於白牆身材的身段美的準則。樹的姿態,左上角的山牆之尖峭,倒影的朦朧,都受制約於端端正正,安詳橫臥著的女王——白牆,都是她順心的侍衛。


孩子們首先發現飛來的雙燕,誰知詩人在這幽靜的高院門牆前會聽見什麼聲音。荷蘭畫家蒙德里安也許看不見這東方人生養於此的世界,但他一眼就會擒住那白色女王的身段吧!

那幅畫受啟示於浙江寧波冷落街尾的大宅院,門前是一個不小的大池塘,池畔有洗衣的姑娘。我懷念這予我靈感的母體,有心人如能找到這母體,拍下照片,與畫對照分析,許多道理就不必贅述了。

1980年代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魯迅故鄉》,水墨設色·宣紙,35x45cm,1980年


魯迅筆下的人物,都是我最熟悉的故鄉人,但在今天的形勢下,我的藝術觀和造型追求已不可能在人物中體現。我想起魯迅的《故鄉》,他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見到的卻是蒼黃的天底下的蕭條的江南村落。我想我可以從故鄉的風光入手,於此我有較大的空間,感情的、思維的及形式的空間。我堅定了從江南故鄉的小橋步入自己未知的造型世界。60年代起我不斷往紹興跑,紹興和宜興非常類似,但比宜興更入畫,離魯迅更近。我第一次到紹興時,找不到招待所,被安置住在魯迅故居里,夜,寂無人聲,我想聽到魯迅的咳嗽!走遍了市區和郊區的大街小巷,又坐船去安橋頭、皇甫莊,爬上那演社戲的戲臺。白牆黛瓦、小橋流水、湖泊池塘,水鄉水鄉,白亮亮的水鄉。黑、白、灰是江南主調,也是我自己作品銀灰主調的基石,我藝術道路的起步。而蘇聯專家說,江南不適宜作油畫。銀灰調多呈現於陰天,我最愛江南的春陰,我畫面中基本排斥陽光與投影,若表現晴日的光亮,也像是朵雲遮日那瞬間。我一輩子斷斷續續總在畫江南,在眾多江南題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認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雙燕》。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重尋舊雙燕》,素描寫生·鋼筆、碳素墨水,24x33cm,1987年


《雙燕》著力於平面分割,幾何形組合,橫向的長線及白塊與縱向的短黑塊之間形成強對照。蒙德里安(Mondrien)畫面的幾何組合追求簡約、單純之美,但其情意之透露過於含糊,甚至等於零。《雙燕》明確地表達了東方情思,即使雙燕飛去,鄉情依然。橫與直、黑與白的對比美在《雙燕》中獲得成功後,便成為長留我心頭的藝術眼目。如1988年的《秋瑾故居》(畫外話:忠魂何處,故居似黑漆棺材,生生燕語明如剪。)再至1996年,作《憶江南》,只剩了幾條橫線與幾個黑點(往事漸杳,雙燕飛了),都屬《雙燕》的嫡系。

2004年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秋瑾故居》,水墨設色·宣紙,70x140cm,1988年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憶江南》,水墨·宣紙,70x140cm,1996年

橋之美

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經過無數的橋,除了造橋的工程人員外,恐怕要算畫家們見的橋最多了,美術工作者大都喜歡橋,我每到一地總要尋橋。橋,它美!“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塊面;流水,那是長線、曲線,線與塊面間於是組成了對比美;橋,它與流水相交,豐富了形式變化,同時也是線與面之間的媒介,它是線、面間形式轉變的橋!煞它風景,如果將江南水鄉或威尼斯的石橋拆盡,雖然綠水依舊繞人家,但徹底摧毀了畫家眼中的結構美,摧毀了形式美。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石橋》,水墨設色·宣紙,68x79cm,1984年

石拱橋自身的結構就是很美:圓的橋洞、方的石塊、弧的橋背,方、圓之間相處得體、和諧,力學的規律往往與美感的規律相拍合。不過我之愛橋,並非著重於將橋作為大件工藝品來欣賞,也並非著眼於自李春的趙州橋以來的橋樑的發展,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通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作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那拱橋的強勁的大弧線,或方橋的單純的直線,都恰好與蘆葦叢構成了鮮明的對照美。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著橋的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1984年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水墨設色·宣紙,49x69cm,1990年

畫裡陰晴

曾有畫油畫的人說:江南不宜畫油畫。大概就是因為江南陰雨多,或者他那油畫技法只宜對付洋式的對象。數十年來,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現不同對象時,永遠需尋找相適應的技法,現成的西方的和我國傳統的技法都不很合用。濃而滯的油畫裡有時要吸收水分,嬌豔的色彩往往須滲進墨韻……人們喜歡晴天,有時也喜歡陰天,如果陰與晴中體現了兩種審美趣味,則魚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畫油畫又畫水墨,我的這兩個畫種都不純了,只是用了兩種不同的工具而已。頭髮都灰白了,還拿不定主意該定居到油畫布上呢,還是從此落戶在水墨之鄉了!

1983年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童年》,油畫·畫板,61x46cm,2003年

關於抽象美


“紅間綠,花簇簇”,“萬綠叢中一點紅”,古人在綠葉紅花或其他無數物象中發現了紅與綠的色彩的抽象關係,尋找構成色彩美的規律。江南鄉鎮,人家密集,那白牆黑瓦參差錯落的民居建築往往比高樓大廈更吸引畫家。為什麼?我們曾斥責畫家們不畫新樓畫舊房,簡單地批評他們是資產階級思想。其實這是有點冤枉的。我遇到過許多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老、中、青年畫家,他們自己也都願住清潔乾燥、有衛生設備的新樓,但他們卻都愛畫江南民居,雖然那些民房大都破爛了,還是要畫。這不是愛其破爛,而是被一種魅力吸引了!什麼魅力呢?除了那濃郁的生活氣息之外,其中白牆、黑瓦、黑門窗之間的各式各樣的、疏密相間的黑白幾何形,構成了具有迷人魅力的形式美。將這些黑白多變的形式所構成的美的條件抽象出來研究,找出其中的規律,這也正是早期立體派所曾探索過的道路。

載《美術》1980年第10期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懷鄉》,油畫·麻布,76x61cm,1998年

土土洋洋,洋洋土土


我也曾經歷過魯迅《故鄉》中所寫的那種回到相隔兩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的感受。我認不出自己的老家了,因為江南農村到處都是一樣的白牆黑瓦和竹林,我只吟出了一句詩:“竹映粉牆認家鄉。”竹林確是我家鄉的特色之一。古人畫竹的可多了,我曾大量臨過文與可和鄭板橋的墨竹,雖高風亮節、體態綽約,但止於紙窗月色下的竹影,依然不能令我滿足。我用油畫來畫竹林,竭力想表現那濃郁、蓬鬆、隨風搖曳的竹林風貌,以及那乾枝交錯、春筍密密的林間世界。“其間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竹林,其間似乎確鑿只是一色青綠,被某些學西洋畫的人們認為是色彩單調不入畫的,卻令我長期陶醉在其中。

1980年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竹林》,油畫·麻布,76x76cm,1985年

今日江南行

江南抹盡舊畫圖,

湖上帆影失征途;

遊子歸來緣底事,

朦朧歲月催夢甦。

今年秋,重尋南京、無錫、蘇州、宜興等地江南鄉鎮,舊貌盡失,僅在太湖上仍見昔日漁舟,寫了這首七絕。15年前在蘇州光復鎮寫生舊民居,房屋雖大都破舊,但整體結構參差錯落,很美,當我陶醉在美之捕獲中時,派出所的警察卻來干涉了,質問為什麼畫那些破舊落後面。今天鄉鎮舊房拆盡,處處新居,排列整齊劃一,大都是兩三層小樓,並有涼臺,居住條件顯然是改善多多了,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引不起畫家興趣。改善生活是要事,豈能遷就畫家的舊戀情而阻擋時代的進展。在蘇州南林飯店前的一條小河兩岸還保留著部分舊居,我畫過多次的這條水巷,今天再見,依舊很美,形象的組織結構之美,確有其永恆性,並不因舊或破而損其本質。秦淮河兩岸已恢復了部分舊貌,那是為了旅遊事業,出於經濟力量的推動,新建之屋宇雖顯得粗糙簡陋,但也或多或少滿足了人們對歷史的緬懷和審美的要求。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江南抹盡舊畫圖》,水墨設色·宣紙,69x46cm,1990年

世事多變太匆匆,人生短暫,個人感情的發展往往與客觀世界之變並不合拍,而藝術創作彷彿釀酒,陳年佳釀難於倉促趕製。我以前畫過一幅竹林與茅舍,畫面採用點線塊面的新組合,追求現代審美趣味,自己的想法:竹籬茅舍舊詩情,點線塊面新經營。這次江南江北繞了一大圈,連一間茅舍都未碰見,迫令我又要重新構思新經營了,藝無涯!

1988年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留得江南舊畫圖》,油畫·麻布,68x83cm,1996年


故園·煉獄·獨木橋


我抽出了江南的禁錮,構成故鄉身段,雙燕飛來,指點童年。十年歲月逝去,我忽見秋瑾故居,白牆上突出了巨大烏黑的門窗,似慘慘的白照耀著黑漆的棺材,黑白苦難長相對。又十年,江南殘留了兩道橫線,一道曲波,作者漸老,雙燕飛去了。

2003年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故園》,水墨設色·宣紙,70x85cm,2001年

燕子飛來尋故人

江南抹盡舊畫圖,遊子鄉情夢未蘇。


濃濃故鄉情,吳冠中江南水鄉題材(油畫、水墨)作品欣賞


吳冠中,《燕子覓句來(之一)》,水墨設色·宣紙,39×50cm,200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