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悠悠揭陽城

現在大家人都知道,潮汕大地誕生出現了一條有名的河流——它到了宋代被稱為榕江(原來可能是揭陽河)。有了榕江,就有積累,有水乃有了物產,有水也有蒼生百姓,有了故事,有了傳說,有了文化,時長日久就有了豐碩綿延的傳承。有了榕江,才有了榕城。城由江起,江以城名。榕城的得名據說還由於榕樹:榕江兩河四岸乃至周圍到處都是榕樹,於是榕城顯露了她無限的魅力和鮮美的活力。榕江很是特別,特別在於有南河和北河;榕城同樣獨特,獨特於南河和北河構成的葫蘆地形。

一、榕城:榕江南北河構成的葫蘆

榕江,曾名揭陽河、鮀江,屬於南海水系河流。為粵東地區第二大河流,僅次於韓江。是廣東省著名深水河,僅次於珠江。由主幹流南河和一級支流北河匯成。榕江干流南河,發源於陸河縣鳳凰山,自西向東流動,流經陸河縣(1988年3月從陸豐縣分出)、普寧市、揭西縣、揭陽市揭東區、榕城區、汕頭市潮陽區、金園區、濠江區,於汕頭市牛田洋入海。河長175公里,平均年徑流量31.1億立方米,流域面積4000多平方公里。途中匯入了支流北河,北河是榕江最大的支流,發源於豐順縣西部蓮花山脈東南坡桐子洋村附近,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北斗、湯坑、湯南和揭東玉湖、新亨、月城、錫場、磐東、曲溪,榕城東陽、東興、西馬、中山、東昇、榕華、榕東、溪南、鳳美、京山等地,至炮臺雙溪嘴匯入榕江,全長92公里。集水面積1692平方公里。幹流和第一支流在流至揭陽城區時,基本形成接近相向平行一南一北的狀態,因而,幹流揭西、揭陽市區河段被稱為南河,第一支流則被定名為北河。

榕江流長域廣,歷史深厚,物產豐富,風光旖旎,故事繁多。存留的樓宇宮寺等物質載體乃至古村落,更有“前後七賢”,以及“釣鰲仙蹟”、“南浦漁歌”、“雙溪明月”等故事或者傳說,成為人們心中永恆的風景和精神,激勵著地域百姓踏實勤勞,開拓進取,生產創造,收穫豐收,收穫快樂,收穫滿足!這些都是逐步積累出現並傳承歷史的固有物質和精神財富,形成榕城深厚豐富的歷史傳承。

古韻悠悠揭陽城

▲揭陽進賢門

二、榕城的歷史底蘊

玉窖溪貫通南河和北河葫蘆裡貯存著盈沛的生命之源。榕城曾經是水源充沛,河網密佈而生機勃勃。古時榕江干流南河和主要支流北河以玉窖溪(北窖直貫南窖)相互貫通。榕城區地處榕江流域中游,河網密佈,溝渠縱橫。主要河流有榕江干流南河和主要支流北河及仙橋河。榕江兩水南北橫亙,交通四通八達。榕江南河為榕江水系之主道,榕江北河為榕江水系之一級支流,以南北滘為動脈,通南北溪,至雙溪嘴匯流經汕頭牛田洋入海。榕江南北二河常年一般各月最高潮水位按珠江口基面水位標高平均值為1.25米。南北滘河和馬山滘河是城區水上交通主動脈。北滘直貫南滘,原合稱“玉窖溪”(古制窖河河面寬4丈,兩旁官路各一丈,且沿窖多植榕樹、水棉、綠竹,以求水土保持)。舟楫可迂迴市區各處往來穿梭,兩窖水皆直達榕江干流和第一支流。內外城河之水流排洩則與榕江息息相關,經緯分明。環城河附近各處之小河及幾十個池沼之水,還有兩處古“避風港”:位於城西的“吳西窖”和位於北關帝廟北側的“瓜子池”,也與北河或護城河相通,形成天然的水系和排洩系統。清光緒年間修編的《揭陽縣誌》裡有一幅《縣鎮圖》,環繞縣城的,是波浪簇簇的圖標,而城牆裡頭,則是縱橫交錯的溪流,有南窖、北窖、馬山窖、吳西窖、瓜籽池等溪湖。由於有此得天獨厚的水系(河流),明朝潮州同知署揭陽縣知事車份有詩曰:“北窖通南窖,前溪接後溪,暗隨潮上下,分繞縣東西。”明朝的潮州知府周鵬視察揭陽縣城時,見到榕城水鄉美景,不由寫下了一首題為《至揭陽縣》的小詩:“城郭家家水道連,小舟時系竹籬邊。養生自有天生利,更喜而今鬥管絃。”又夙有“兩窖是通城河流之經,城河是通城河流之緯,各處溪河分支,皆與經緯貫串”之說。總之是城區內外,“溪渚交流,舟楫縱橫,彷彿三吳風景”。

有了河流,自然就有了舟楫更有橋樑的交通。昔日的榕城由於水網四布溝渠縱橫而橋道臥波隨處可見。《榕城鎮志》載,截止到1985年,榕城有大小橋樑87座。延至今天,再興建了梅東大橋、榕華大橋和新北河大橋等等。“為數之多,允為全潮之冠。”水鄉澤國,橋樑廣佈。

古韻悠悠揭陽城

▲揭陽孔廟

學宮、城隍廟和雙峰寺位於揭陽榕城區韓祠路口東側的揭陽孔廟,也稱學宮、廟學、文廟。揭陽孔廟,採用中軸線佈局,高臺基殿堂式結構。主要建築物有照壁、欞星門、泮橋、泮池、大成門、東西廡、大成殿、崇聖祠等,作為孔子神像所在地,大成殿不僅是全廟的核心,也是庭院的主體,四周循序漸進的門、廊、廡,都在竭力突出孔廟的主軸即大成殿。它面闊五開間,正前方設御道石。大成殿內的四根大石柱上,盤踞著四條木雕巨龍。大成殿懸掛歷代御頒匾額如:“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聖集大成”、“與天地共參”等。正殿塑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左設復聖顏子、宗聖曾子,右設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聖殿前左右列十二尊先哲。現存的學宮基本上保存光緒年間修繕的建築風格,是嶺南地區規模最大、配套建築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類歷史建築組群,被人稱為“嶺東古建築的明珠”。2013年5月,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榕城的奇觀古村

雙溪嘴與雙溪明月景觀雙溪明月,在漁湖半島東面,炮臺鎮西南2公里的榕江北河匯入南河處(兩江合一後直至榕江出海處),俗稱雙溪嘴(雙溪嘴是漁湖半島的前沿),為揭陽古八景之一。這裡榕江南河和北河匯聚於此,漲潮時,江水分派溯奔,退潮時,急流匯合相搏,氣勢磅礴。“遙看山色煙霧掃,近野浮空荇藻迎。”每逢中秋之夜,兩溪漲潮相激,當月出於桑浦山石龜之尖,影落南北河合流之處,則可見到古今天地間一大奇觀:天上一輪皓月高掛,而雙溪之中,竟同時浮現出兩輪玉盤,三月如明珠互映,渾圓皎潔,銀輝冷豔,江水熠熠,異彩盡灑,妙不可喻。清乾隆潮州鄭昌時在《韓江聞見錄》一書中對“雙溪明月”勝景有這樣的記載:“揭陽雙溪之合流也,中秋汐、潮汛漲,月出桑浦石龜之光,可於匯流處得雙月景,亦一奇也。”清代卓伯先有詩曰:“南溪水接北溪流,影落銀蟾縞夜秋,我欲弄潮吹玉笛,徘徊如泛海中洲。”獨特的地理位置,三江彙集,氣象自成,構成獨特且良好的風水。

黃岐山塔和涵元寶塔黃岐山塔建在榕江榕城北方的黃岐山上。黃岐山,據清乾隆《揭陽縣誌》記載:“黃岐山,距城北十里,高約二百丈,周圍五十五丈,脈自馬鞍山來,土色黃,故名。”黃岐山主峰海拔292米,山系有溪南山、石牛、營前山、虎頭嶺等十幾座山峰,山勢連綿,蜿蜒起伏,山雖不高,但也有雄偉壯麗的氣勢。“黃岐夕翠”是揭陽的古八景之一。登上黃岐山,俯瞰榕江,如彩練縈繞,遠眺平疇,盡收眼底,看紅日西沉,百鳥歸巢,餘輝返照,景色動人,一派南國風光,使人流連忘返。文化古村落仙橋的籃兜村因明時出了鄭一初、鄭一統、鄭大侖三位歷史文化名人而遠近聞名,村中完整保存有鄭一初故居、御史家廟和鄭氏家廟等古建築。民間流傳著“未建揭陽,先有槎橋”的說法,槎橋村就是一個歷史文化名村。梅雲境內彭氏宗祠和彭園這兩處古建築物,同為紀念北宋大理寺少卿彭延年所建。現存的彭氏宗祠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所建。漁湖的京岡古稱吉帛村,宋紹興八年(1138),復置揭陽縣時,金陵高郵州人孫乙首任縣令,以吉帛村為臨時治所,紹興十年(1140)選址玉滘村(即今榕城)營建縣城,孫乙及其家屬則立籍吉帛村,並將其改稱京岡。

古韻悠悠揭陽城

四、榕城的人物風流

縣令孫乙和馮元飈在揭陽推進發展歷史上,尤其是文化發展史上,卻是不得不說的兩任縣令。

孫乙,字次木,生卒年不詳,金陵高郵州(今江蘇省高郵市)人。南宋紹興三年(1133)進士,官承務郎。紹興八年(1138)授為縣令,復創揭陽。割海陽縣境三鄉正式置揭陽縣,孫乙經勘察,擇玉窖村(今榕城區西馬、中山街道相鄰一帶)即今榕城為縣治。開荊劈榛,疏通道路,建造縣衙,建造學宮(今揭陽孔廟),開闢市集,遷移人口入城。不數年而初具城鎮規模。孫乙是縣治榕城的創建人。當地人民為紀念孫乙功績,遂以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為榕城建置的“開市日”(俗稱“招財爺生”)。

古時揭陽多賢士名宦。宋唐以後,文化昌明,賢才輩出。到了明代,因科舉入仕,賢士最盛。舉崇禎元年(1628)戊辰科,全潮同榜登第的進士竟達八人之多,號稱潮州“戊辰八賢”,乃潮州府科舉史上前無先例、後無再者的盛事,有潮州府城大街的石刻“盛世元凱坊”(俗稱“八賢亭”),鐫刻八賢之姓名碑記為證(惜該亭已毀!)。潮州府眾多的賢士,而揭陽(榕城)賢士佔有相當比例。《揭陽縣誌》載,明代崇禎戊辰揭陽同榜進士有郭之奇、黃奇遇、宋兆禴,皆為揭陽人。辜朝薦,海陽金石大寨人,落籍揭陽。故有揭陽“戊辰四俊”之說。為紀念“四俊並擢,文運昌泰”的科舉盛事,在榕城宣化街建“龍飛首盛”牌坊,亦稱“戊辰四俊”坊。“龍飛首盛”的“龍飛”,是據《易經。乾卦》:“飛龍在天”之語,喻阜帝御極。戊辰為崇禎元年,恰好是思宗朱由檢登基之年,又是生肖龍年。戊辰科舉考試,揭陽四俊並擢,盛況空前,遂以“龍飛首盛”題坊額稱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