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悠悠揭阳城

现在大家人都知道,潮汕大地诞生出现了一条有名的河流——它到了宋代被称为榕江(原来可能是揭阳河)。有了榕江,就有积累,有水乃有了物产,有水也有苍生百姓,有了故事,有了传说,有了文化,时长日久就有了丰硕绵延的传承。有了榕江,才有了榕城。城由江起,江以城名。榕城的得名据说还由于榕树:榕江两河四岸乃至周围到处都是榕树,于是榕城显露了她无限的魅力和鲜美的活力。榕江很是特别,特别在于有南河和北河;榕城同样独特,独特于南河和北河构成的葫芦地形。

一、榕城:榕江南北河构成的葫芦

榕江,曾名揭阳河、鮀江,属于南海水系河流。为粤东地区第二大河流,仅次于韩江。是广东省著名深水河,仅次于珠江。由主干流南河和一级支流北河汇成。榕江干流南河,发源于陆河县凤凰山,自西向东流动,流经陆河县(1988年3月从陆丰县分出)、普宁市、揭西县、揭阳市揭东区、榕城区、汕头市潮阳区、金园区、濠江区,于汕头市牛田洋入海。河长175公里,平均年径流量31.1亿立方米,流域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途中汇入了支流北河,北河是榕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丰顺县西部莲花山脉东南坡桐子洋村附近,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北斗、汤坑、汤南和揭东玉湖、新亨、月城、锡场、磐东、曲溪,榕城东阳、东兴、西马、中山、东升、榕华、榕东、溪南、凤美、京山等地,至炮台双溪嘴汇入榕江,全长92公里。集水面积1692平方公里。干流和第一支流在流至揭阳城区时,基本形成接近相向平行一南一北的状态,因而,干流揭西、揭阳市区河段被称为南河,第一支流则被定名为北河。

榕江流长域广,历史深厚,物产丰富,风光旖旎,故事繁多。存留的楼宇宫寺等物质载体乃至古村落,更有“前后七贤”,以及“钓鳌仙迹”、“南浦渔歌”、“双溪明月”等故事或者传说,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风景和精神,激励着地域百姓踏实勤劳,开拓进取,生产创造,收获丰收,收获快乐,收获满足!这些都是逐步积累出现并传承历史的固有物质和精神财富,形成榕城深厚丰富的历史传承。

古韵悠悠揭阳城

▲揭阳进贤门

二、榕城的历史底蕴

玉窖溪贯通南河和北河葫芦里贮存着盈沛的生命之源。榕城曾经是水源充沛,河网密布而生机勃勃。古时榕江干流南河和主要支流北河以玉窖溪(北窖直贯南窖)相互贯通。榕城区地处榕江流域中游,河网密布,沟渠纵横。主要河流有榕江干流南河和主要支流北河及仙桥河。榕江两水南北横亘,交通四通八达。榕江南河为榕江水系之主道,榕江北河为榕江水系之一级支流,以南北滘为动脉,通南北溪,至双溪嘴汇流经汕头牛田洋入海。榕江南北二河常年一般各月最高潮水位按珠江口基面水位标高平均值为1.25米。南北滘河和马山滘河是城区水上交通主动脉。北滘直贯南滘,原合称“玉窖溪”(古制窖河河面宽4丈,两旁官路各一丈,且沿窖多植榕树、水棉、绿竹,以求水土保持)。舟楫可迂回市区各处往来穿梭,两窖水皆直达榕江干流和第一支流。内外城河之水流排泄则与榕江息息相关,经纬分明。环城河附近各处之小河及几十个池沼之水,还有两处古“避风港”:位于城西的“吴西窖”和位于北关帝庙北侧的“瓜子池”,也与北河或护城河相通,形成天然的水系和排泄系统。清光绪年间修编的《揭阳县志》里有一幅《县镇图》,环绕县城的,是波浪簇簇的图标,而城墙里头,则是纵横交错的溪流,有南窖、北窖、马山窖、吴西窖、瓜籽池等溪湖。由于有此得天独厚的水系(河流),明朝潮州同知署揭阳县知事车份有诗曰:“北窖通南窖,前溪接后溪,暗随潮上下,分绕县东西。”明朝的潮州知府周鹏视察揭阳县城时,见到榕城水乡美景,不由写下了一首题为《至揭阳县》的小诗:“城郭家家水道连,小舟时系竹篱边。养生自有天生利,更喜而今斗管弦。”又夙有“两窖是通城河流之经,城河是通城河流之纬,各处溪河分支,皆与经纬贯串”之说。总之是城区内外,“溪渚交流,舟楫纵横,仿佛三吴风景”。

有了河流,自然就有了舟楫更有桥梁的交通。昔日的榕城由于水网四布沟渠纵横而桥道卧波随处可见。《榕城镇志》载,截止到1985年,榕城有大小桥梁87座。延至今天,再兴建了梅东大桥、榕华大桥和新北河大桥等等。“为数之多,允为全潮之冠。”水乡泽国,桥梁广布。

古韵悠悠揭阳城

▲揭阳孔庙

学宫、城隍庙和双峰寺位于揭阳榕城区韩祠路口东侧的揭阳孔庙,也称学宫、庙学、文庙。揭阳孔庙,采用中轴线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结构。主要建筑物有照壁、棂星门、泮桥、泮池、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等,作为孔子神像所在地,大成殿不仅是全庙的核心,也是庭院的主体,四周循序渐进的门、廊、庑,都在竭力突出孔庙的主轴即大成殿。它面阔五开间,正前方设御道石。大成殿内的四根大石柱上,盘踞着四条木雕巨龙。大成殿悬挂历代御颁匾额如:“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圣集大成”、“与天地共参”等。正殿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左设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右设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圣殿前左右列十二尊先哲。现存的学宫基本上保存光绪年间修缮的建筑风格,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类历史建筑组群,被人称为“岭东古建筑的明珠”。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榕城的奇观古村

双溪嘴与双溪明月景观双溪明月,在渔湖半岛东面,炮台镇西南2公里的榕江北河汇入南河处(两江合一后直至榕江出海处),俗称双溪嘴(双溪嘴是渔湖半岛的前沿),为揭阳古八景之一。这里榕江南河和北河汇聚于此,涨潮时,江水分派溯奔,退潮时,急流汇合相搏,气势磅礴。“遥看山色烟雾扫,近野浮空荇藻迎。”每逢中秋之夜,两溪涨潮相激,当月出于桑浦山石龟之尖,影落南北河合流之处,则可见到古今天地间一大奇观:天上一轮皓月高挂,而双溪之中,竟同时浮现出两轮玉盘,三月如明珠互映,浑圆皎洁,银辉冷艳,江水熠熠,异彩尽洒,妙不可喻。清乾隆潮州郑昌时在《韩江闻见录》一书中对“双溪明月”胜景有这样的记载:“揭阳双溪之合流也,中秋汐、潮汛涨,月出桑浦石龟之光,可于汇流处得双月景,亦一奇也。”清代卓伯先有诗曰:“南溪水接北溪流,影落银蟾缟夜秋,我欲弄潮吹玉笛,徘徊如泛海中洲。”独特的地理位置,三江汇集,气象自成,构成独特且良好的风水。

黄岐山塔和涵元宝塔黄岐山塔建在榕江榕城北方的黄岐山上。黄岐山,据清乾隆《揭阳县志》记载:“黄岐山,距城北十里,高约二百丈,周围五十五丈,脉自马鞍山来,土色黄,故名。”黄岐山主峰海拔292米,山系有溪南山、石牛、营前山、虎头岭等十几座山峰,山势连绵,蜿蜒起伏,山虽不高,但也有雄伟壮丽的气势。“黄岐夕翠”是揭阳的古八景之一。登上黄岐山,俯瞰榕江,如彩练萦绕,远眺平畴,尽收眼底,看红日西沉,百鸟归巢,余辉返照,景色动人,一派南国风光,使人流连忘返。文化古村落仙桥的篮兜村因明时出了郑一初、郑一统、郑大仑三位历史文化名人而远近闻名,村中完整保存有郑一初故居、御史家庙和郑氏家庙等古建筑。民间流传着“未建揭阳,先有槎桥”的说法,槎桥村就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梅云境内彭氏宗祠和彭园这两处古建筑物,同为纪念北宋大理寺少卿彭延年所建。现存的彭氏宗祠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所建。渔湖的京冈古称吉帛村,宋绍兴八年(1138),复置揭阳县时,金陵高邮州人孙乙首任县令,以吉帛村为临时治所,绍兴十年(1140)选址玉滘村(即今榕城)营建县城,孙乙及其家属则立籍吉帛村,并将其改称京冈。

古韵悠悠揭阳城

四、榕城的人物风流

县令孙乙和冯元飚在揭阳推进发展历史上,尤其是文化发展史上,却是不得不说的两任县令。

孙乙,字次木,生卒年不详,金陵高邮州(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南宋绍兴三年(1133)进士,官承务郎。绍兴八年(1138)授为县令,复创揭阳。割海阳县境三乡正式置揭阳县,孙乙经勘察,择玉窖村(今榕城区西马、中山街道相邻一带)即今榕城为县治。开荆劈榛,疏通道路,建造县衙,建造学宫(今揭阳孔庙),开辟市集,迁移人口入城。不数年而初具城镇规模。孙乙是县治榕城的创建人。当地人民为纪念孙乙功绩,遂以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为榕城建置的“开市日”(俗称“招财爷生”)。

古时揭阳多贤士名宦。宋唐以后,文化昌明,贤才辈出。到了明代,因科举入仕,贤士最盛。举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全潮同榜登第的进士竟达八人之多,号称潮州“戊辰八贤”,乃潮州府科举史上前无先例、后无再者的盛事,有潮州府城大街的石刻“盛世元凯坊”(俗称“八贤亭”),镌刻八贤之姓名碑记为证(惜该亭已毁!)。潮州府众多的贤士,而揭阳(榕城)贤士占有相当比例。《揭阳县志》载,明代崇祯戊辰揭阳同榜进士有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皆为揭阳人。辜朝荐,海阳金石大寨人,落籍揭阳。故有揭阳“戊辰四俊”之说。为纪念“四俊并擢,文运昌泰”的科举盛事,在榕城宣化街建“龙飞首盛”牌坊,亦称“戊辰四俊”坊。“龙飞首盛”的“龙飞”,是据《易经。乾卦》:“飞龙在天”之语,喻阜帝御极。戊辰为崇祯元年,恰好是思宗朱由检登基之年,又是生肖龙年。戊辰科举考试,揭阳四俊并擢,盛况空前,遂以“龙飞首盛”题坊额称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