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逐漸出現“變化”,開發商已走在前面,買房人仍蒙在鼓中?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多數居民對於房子的追求和熱情不斷的增加,房子不僅只是居住,已經華麗的轉變為很多人心中的保值和增值的產品,雞蛋漲錢、青菜漲錢、豬肉如今也漲錢,存款無形中不斷的貶值,相比之下房產更能跟得上時代?

十多年前的初期因為剛性的需求,增長迅速,增值自然也是迅速,但是在經過黃金時代之後的今天,再次提起這個話題,其實際的意義就很值得商榷,房產還真的會如此保值和增值嗎?

樓市逐漸出現“變化”,開發商已走在前面,買房人仍蒙在鼓中?

近期,潘石屹說過一段比較中肯的話。潘石屹說,我國20年前住房比較緊張,對房子的需求比較大,那時候房地產就是剛需。但是,經過20年的發展,我國的人均住房面積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已經和發達國家的水平一樣了。到目前為止,房地產已不是剛性需求了。

今天的房地產已不同於過去的房地產,在居住條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後,該考慮房地產發展的長效機制了。

過去,中國人熱衷投資房子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投資房子有豐厚的回報。如果房子不賺錢,錢投進去卻虧本了,誰還會去投資?即使有非常高的儲蓄率,也沒有人往樓市裡面擠。

現在情況就是這樣,多個地方的樓市已經停漲,投機房產出現了不確定性。以往躺著就能把錢賺了,現在的結果卻極有可能是"降價棄房"。所以不少人投機房子的想法減弱了,並且這種情緒逐漸蔓延開。

投機減弱,房子金融屬性就會變弱,居住屬性就會增強。把樓市裡炒房客與投機者逐步"擠掉",就是歸還房子居住屬性的過程。

樓市逐漸出現“變化”,開發商已走在前面,買房人仍蒙在鼓中?

經濟不再過度依賴房地產。不久前,一錘定音的定調被首次提出,這段定調一共有44個字組成,可以說是字字千斤。44個字: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房子的居住屬性會逐漸地被加強,相反的金融屬性會慢慢地被淡化。這種情況之下,房子的炒作空間也將會被壓縮出樓市。這時,"受傷的"將是盯著豐厚回報的炒房客與投機者。

樓市逐漸出現“變化”,開發商已走在前面,買房人仍蒙在鼓中?

"借錢蓋房子"的開發商變得理性。兩份數據顯示,開發商不再"拍腦袋"拿地,謹慎中透露出理性與剋制。

開發商不再任性拿地,背後的原因不僅僅是"借錢"困難,開發貸收緊和融資減少只是直接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樓市進入新的階段,經濟不再過度依靠地產刺激。

被譽為"智商奇高、謀略頗大"的地產大佬孫宏斌表示,"拿地方面,融創下半年基本沒有指標,除非是特別好的地,拿地基本是停止的。"。

在"房住不炒"定位之下,房子的居住屬性會逐漸迴歸,真正體現出它本來的屬性。未來,房子會是"蘿蔔白菜",還是"真金白銀"?答案或許處於兩者之間某一個合理的位置。

樓市逐漸出現“變化”,開發商已走在前面,買房人更應該及時看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