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老照片:河北秦皇島農村舊影,很多場景留存在記憶裡


村子裡的老人和孩子,他們在曬高粱。1917年,美國社會學家西德尼·甘博遊歷山海關、北戴河時拍攝了大量照片,通過這些照片我們可以領略河北秦皇島地區百年前農家生活的真實面貌。 它們保留了很多農業社會的原始韻味。

賣大蒜的老漢。總體來講,1917年農民的生活水平還是很低,風調雨順的時候尚能填飽肚子,一旦遇到旱澇災害,難免要忍飢挨餓。在飲食結構中,粗糧佔主要地位,要到過節才能吃一點大米白麵。至於肉,那確實是奢侈品,一年到頭吃不到也不奇怪。

隨風搖擺的高粱。高粱屬於粗糧,我國傳統的五穀之一,是當時北方農民的主要食糧。以前種植高粱非常普遍,因為它具有廣泛的適應性,耐寒又耐澇,無論平原還是貧瘠的山地,均可種植。

正在揚場的老農。農村裡的揚場,有多少人還記得呢?農民用木鍁、木叉等農具,播揚剛剛打下來的穀物、豆類等,藉助風力去掉殼、碎葉和塵土,以便利儲存或者便利磨面。在揚場時候,一定得有個人在揚過的糧食上用掃帚捋那些沒有被風吹出去的穀殼、碎葉。

農民用驢子馱著兩筐蔬菜,沿街出售。筐裡裝的蔬菜像是黃瓜,很可能產自自家菜地。那個年代已經開始了緩慢的工業化,但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還是佔據主流地位。農民們將吃不完的糧食蔬菜拿出來買,然後買回自己需要的衣物、農具等。


穿肚兜的小女孩。民國初年,對女孩來說一大進步就是不再裹腳了,國家明令禁止裹腳,解放了廣大女性,提升了她們的社會地位。雖然還有保守的父母為女兒裹腳,但這種情況相比清末已經大為減少。

農民搭起制炭的土爐子。甘博沒有介紹制炭的具體方法。

村民聚會議事的場所。右邊的那棵大樹上掛著一個鈴鐺,在必要時候敲響召集大家前來開會。

一戶農家正在修理院牆,一群孩子在幫忙。通過這張照片我們可以見識百年前河北農民的居住環境,他們家應該有典型的代表性,不算好也不算差。

賣竹籃、籮筐的小商販。對於無地或少地的農民,他們只能靠做小生意或做傭工謀生。像照片中的這種行商,都是小本買賣,賺不了幾個錢,而且帶有季節性的特點,等到農忙時節,他可能就去忙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或者到地主家打短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