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教授研究“豆腐”:打開藥食同源的“鑰匙

“此‘豆腐’非彼‘豆腐’,如果沒有實驗室的設備,是很難處理出來的。”中山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博導吳鈞說。

此前,他的有關“豆腐”的一篇文章,引起了生物醫學界的關注,常見食物是否真的如中醫藥所說“藥食同源”,吃也能治病?他從科學的角度實驗驗證了這一點。

經過實驗室科學處理之後的“豆腐”,不但能夠作用於創傷、疤痕修復,還能夠對骨修復起到一定的作用。“這對於醫學領域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也能夠帶來更多啟發。”

還在上學期間的吳鈞就對“蛋清”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你不覺得蛋清實際上是很神奇的東西嗎?”結合自己的專業,他覺得蛋清就是生物醫學的載體。

他解釋說,蛋清可以為雞的胚胎提供所需的各種各樣營養成分,而且還能夠儲存很長的時間不變質,仔細研究起來還是很有意思的。

但由於當時的條件和時間有限,他並沒有將蛋清的研究付諸實踐,但是心中還是對這種普通食材的研究保留了濃厚的興趣。

中大教授研究“豆腐”:打開藥食同源的“鑰匙

吳鈞

“吃什麼補什麼

2016年12月6日,國務院發表《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白皮書指出,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中醫藥事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作為一箇中國人,除了感嘆中醫藥的博大精深之外,更想為振興中醫藥能夠貢獻自己的一點點力量。”中山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博導吳鈞坐在辦公室內,和記者聊起了他的初衷。

他繼續說,當然從一名科學家的角度,出發點是能夠讓全人類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種種好處,而這種好處能夠從中國人能夠享受到開始,是最好不過的了。

“中醫藥裡有著‘藥食同源’的說法,就是講求吃什麼補什麼。”吳鈞說,也就是說,人們在吃不同東西的時候,也能夠產生如“藥物”帶來的一定效果。所以,食物也就成為了醫療領域及生物工程領域的一個方向。

他介紹說,這方面的研究是此前人沒有做過的,究竟日常食物裡,能不能用於生物醫學領域?日常的食物是否真的能夠起到額外的效果?而“吃什麼補什麼”的中藥理念是否能夠通過科學的研究的到印證?這些都引起了吳鈞強烈的興趣。

加之此前就對“蛋清”產生過研究的想法,他就帶著學生一起開始了對普通食材的研究。

第一種食材,吳鈞選擇的是中國人發明的傳統食材——豆腐。“全球有十幾億人都在吃著豆腐,而且它也是在海外不多的幾種中國特色的食材之一。”

中大教授研究“豆腐”:打開藥食同源的“鑰匙

吳鈞和團隊在實驗室製作的“豆腐”。

“豆腐”能否應用於生物醫學?

“來到廣東之後,發現這裡似乎每頓飯都有豆腐。”吳鈞告訴記者,他是江蘇人,在來到廣東之前,去過中國最南的城市就是杭州,所以對廣東毫不瞭解。但是,他還是注意到廣東人對於豆腐的鐘愛。他來到廣東之後,每次和同事們出去吃飯,幾乎每一頓都會點一份豆腐。

“這也讓我想起來,自己小的時候,家裡經濟條件沒有辦法每頓都能夠有肉,但是沒有肉的那段時間,母親總會用豆腐來代替補充蛋白質。”吳鈞說,因此,他覺得豆腐食用如此普遍,那它是否真的會在生物醫學領域有應用的空間呢?

此外,到過北方的吳鈞,還記起了北方的一種“凍豆腐”,“凍豆腐的蜂窩狀的孔隙,很像是三維多孔支架的樣子”,在這種支架內,可以長各種各樣的細胞。那豆腐是不是也能夠具備這些功能呢?

“細胞喜不喜歡,安全性如何,是否會被排斥、發炎,這些都是我們去解決的問題。”吳鈞介紹說,為此,他和他的學生們就開始買起了各種各樣的豆腐。“有從超市買的,也有從菜市場買的,還有的是學生自己滷水點的豆腐。”他說,就是在各種各樣的嘗試之後,最終確定了比較“標準化”的豆腐,甚至在他們發表在學術期刊的最後,還附加了一份“製作豆腐”的“攻略”,讓豆腐不但“標準化”,而且還能夠“可重複”。

中大教授研究“豆腐”:打開藥食同源的“鑰匙

吳鈞

“豆腐”可促進傷口癒合

“去年年初,我們在期刊發表了有關豆腐的研究,讓同領域的研究人員也多了許多關於這個思路的啟發。”吳鈞說,通過研究發現,經過將豆腐進一步進行科學的處理之後,其中的確能夠對大面積的創傷起到促進癒合的作用,同時,在創傷部位使用經過進一步加工後的“豆腐”,降低疤痕的產生甚至不會留下疤痕。

此外,由於豆腐是由滷水點成的,因此豆腐中含有鈣,它是否會對骨骼的癒合起到一定作用的?

他和其他的研究人員,將含有豆腐的“添加劑”使用在實驗兔子斷骨的部位,的確提高了藥物對骨頭的修復,增加了斷骨之間的骨密度。“因此可以看出豆腐對於骨的修復也會產生一定的作用。”

他強調說,其中作為添加劑的“豆腐”實際上是經過實驗室的多重處理之後得到的,而且處理的儀器也是世界上最頂尖的設備,所以,個人家庭無法處理豆腐到直接作用的程度,也希望人們不要刻意去模仿,或是將日常實用的豆腐“神化”。

他告訴記者,他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能夠讓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注意到這方面的領域,多一些中醫藥、普通食材方面的研究,可能會獲得不一樣的角度和啟發。

之後,他又對自己念念不捨的蛋清進行了研究。他發現作為蛋清對於創傷的修復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蛋清+蛋黃+蛋殼”的整蛋,對於骨修復也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蛋清+蛋黃+蛋殼”三者之間不同的組合,則也衍生出更多的研究方向。

“哪吒蓮藕重生”

除了豆腐和雞蛋,吳鈞還對蓮藕和麵粉產生了興趣。

他告訴記者,當時他在接受一家自媒體採訪後,對方用的“古有哪吒蓮藕重生,今有科學家磨豆腐組織再生”的標題,讓他對蓮藕也產生了關注。

“蓮藕有比較好的三維結構,其中有許多天然的孔隙,對於骨修復的過程中,或許可以用作三維支架材料。”吳鈞回憶說,因此,他對蓮藕展開了研究。

他帶記者來到實驗室,拿出了一包類似於“蓮藕幹”的實驗成品,介紹說,這袋“蓮藕”並不是普通的蓮藕烘乾之後的產物,而是經過了液氮急速降溫,然後經過許多步操作之後得到的,其中的三維支架更加明顯,而且有利於進一步的研究。

“民間流傳的偏方,有的也有一些借鑑意義。”吳鈞說,有關麵粉的研究,就是從民間偏方得到的靈感。由於民間有偏方稱麵粉對於燙傷、燒傷有一定的治癒效果,因此他們就將麵粉泡在水裡,然後通過麵粉的提取液進行研究。“提取液是一種混合物,但是方法簡單可重複。”他發現,通過麵粉的提取液,經過加工處理之後,的確能夠促進傷口的癒合。

他說,經過這些研究發現,“藥食同源”的確可行,常見的食材經過科學的加工處理之後,也能夠產生對身體有益的效果。“所以,這對於醫學領域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也能夠帶來更多啟發。”

中大教授研究“豆腐”:打開藥食同源的“鑰匙

吳鈞和團隊在實驗室製作的“蓮藕”。

新的藥物載體材料

吳鈞介紹說,有些中藥、草本植物的成分已經明確,其中含有西藥中常說的生物活性物質,具有一定的抗癌、抗氧化功效。

“我們也是朝著生物醫學材料的方向來努力。”吳鈞告訴記者,如果利用新的材料聚合物,即醫用的高分子材料作為藥物載體,就可以保證其安全、低毒等特點。具有生物活性單體制作而成的聚合物,是天然材料的產物,不但在安全、低毒等方面表現優異,而且其載體還可以參與到藥物治療當中。

他舉例說,如果藥物是戰鬥人員,藥物載體就是輔助人員,而如今輔助人員也加入到了戰鬥序列當中,參加戰鬥,肯定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他告訴記者,其實他挑選研究的食物也是經過調研、篩選之後確定的,但是,由於該領域此前沒有進行過開拓性研究,所以,他們要做的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很多中醫藥大學的學者對這方面研究非常感興趣,說為他們提供了新的思路。”吳鈞說,這種概念性的啟發,對於整個中醫藥領域的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同時, 對於食物的關注,也是對文化的關注,“吃是文化一個重要方面,而對於中國傳統食物的研究,也是對中國文化的弘揚。”當最前沿的科學研究技術,遇上最普通的食物食材,他相信,一定能夠開拓更加廣闊的生物醫學領域空間。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張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