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爭之37:第一滴血

美國越戰紀念碑是一扇巨大的V型牆,上面刻著每一位陣亡軍人的名字,計五萬八千餘人。這些名字中,第一個是Dale R Buis,他是第一位陣亡的美國軍人。

------------------

1954~1958年,是越盟留守人員最為艱難的日子,在吳廷琰的嚴打之下損失慘重,但有一點:從最高層到最底層的指揮結構並沒有被摧毀。這是他們從1958年開始復甦的基礎。

而在被打壓的同時,這些骨幹所做的事情也相當有針對性。在農村,他們綁架、謀殺的對象基本有三類:

那些名聲不好的工作人員,幹掉,算是為民除害;那些名聲好的工作人員,幹掉,以免民心真的被爭取過去了;老師、醫生跟農藝師這類專業人員,幹掉,阻止吳廷琰方面通過改善生活而贏得民心。

這手段確實夠專業。

早在1956年春,黎筍就提出了恢復南方遊擊活動的建議,認為要消滅南越吳廷琰政權的話,與美國的直接對抗是無法避免的。但當時的兩個盟友都不同意這策略,於是計劃被擱置,南方游擊隊的行動未成規模。

之後不久,兩個主要盟友之間產生分歧,黎筍的南進策略逐漸得到內部外部的支持,南越游擊隊開始試探性的活躍起來。但這只是原則性的支持,真正全面實施的話,前提條件一是要得到國際支持,二是對軍隊進行現代化訓練。

1957年7月,朱篤一酒吧被機槍掃射造成17人死亡;9月,一名越南官員光天化日之下被槍殺,滅門;10月,西貢發生系列爆炸案。

這試探性的活動,不是在農村,而是在城市。

越南戰爭之37:第一滴血

1958年,第一書記鄧春區土地分配失敗引起越盟內部不滿,黎筍因此得以上位。與此同時,吳廷琰在南越的大規模清洗造成留守骨幹極度不安,於是向北求援,而黎筍出身南方局且身為鷹派頭號人物,自然不會袖手旁觀。

同年,越共在湄公河三角洲東部建立指揮系統,法國觀察家Bernard Fall注意到了越共的系列活動,認為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後的另一場戰爭實際已經開始。

1959年初,一場人民戰爭 的提議在越盟會議中通過,3月,獲最高層會議通過。雖然自己同意了這方案,但胡志明的意見仍然比較保守,認為暴力活動只是萬不得已的最後手段。

5月開始,4000餘名越盟成員先後通過長山山脈那著名的胡志明小道南下。8月,槍支通過小道運送。

根據南越提供給美國的數據,1958、59、60年,游擊隊綁架及謀殺的平民數量分別為429、576及1062人。從中可見,1960年的數字幾乎翻倍,而這還只是官方的數字,根據當時的記者跟學者的統計,數字翻倍有餘。

最終,在越盟的指導下,一個叫“南越人民解放武裝力量”(People’s liberation Armed Forces of South Vietnam)的機構在1961年成立了,就是通常稱的“越共”。當然“越共”這詞是在之前的1957年就已經出現在了西貢的報紙上,中文是從越文而不是英文來的,越文是VIET CONG。

越共主要分為三部分:正規軍、游擊隊以及類似於政府機構的用於管理佔領區的一個東西,算是越共的公職人員吧。

在之後的整個越戰中,北越都聲稱越共只是南方原生的反南越政府的武裝,跟自己沒關係。原因很簡單:這直接違反自己籤的日內瓦協議。

越南戰爭之37:第一滴血

越共與美軍的正面對抗,發生在1959年。

作為顧問團的一員,37歲的少校Dale R Buis於1959年7月6日到達越南,之後駐西貢北部的邊和顧問團營地。8日晚,他與其他四位顧問團成員在食堂裡看電影。

這時,越共摸進營地,殺掉了兩名南越守衛。

當時負責放映者是44歲的士官長奧夫南(Chester Ovnand),一盤膠片放完之後,他起身開燈,準備換下一盤。就在這時候,幾支衝鋒槍從窗口伸了進來,開始掃射。

身中數彈的奧夫南立刻關燈,衝上樓梯打開了室外的照明。與此同時,匍匐爬向廚房的Dale R Buis發現廚房門突然打開,立刻站起來衝了過去,但隨即被身後的槍彈擊中,當場死亡。

本來,廚房裡的那名游擊隊員手裡拿著點燃的炸藥包正準備往裡扔,是想要一舉滅了這幾個美國人,但被Dale R Buis這一嚇,呆了幾秒,結果炸藥包在手裡炸了。

這次襲擊跟之前所有的武裝行動都不同,是針對性地以美軍顧問為目標。Dale R Buis 與Chester Ovnand的死亡,是20年越戰中,美軍流下的第一滴血。

前文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