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修建於康熙年間,鐵索就有幾十噸重,古人是如何修建的?

有時候,古人的大腦智慧真的很讓我們驚呆,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的年代裡,根本沒有像起重機大型運輸車輛等這樣現代化的高空作業機器。但又彷彿這些所謂的困難,對古人來說根本不叫事,他們總是能夠通過自己的奇思妙想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巧奪天工。我們的世界觀總是不斷地被顛覆。

瀘定橋修建於康熙年間,鐵索就有幾十噸重,古人是如何修建的?

很多建築上的奇蹟在我們今天看來都是困難重重,然而,它們卻的的確確就是古人造出來的,不用提像長城天壇那些讓世界驚訝的作品,就連北京的一條石路在那時候修建都是非常不易的。

首先來說,如何將石頭從房山運到北京城就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一塊石頭重達幾千斤,而且那個時候並沒有像現在這樣的卡車,馬車也拉不動,只有等冬天的時候挖一條淺河在裡面灌滿水,等到水結冰了,再由人一步一步拉過去。我這麼說你就知道有多麼不易了。

瀘定橋修建於康熙年間,鐵索就有幾十噸重,古人是如何修建的?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瀘定橋是如何建成的。現如今,那裡已然成為了紅色旅遊景區,到那裡去過的朋友一定會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兇猛的河水在腳下胡亂地拍打,13根鐵索組成的橋孤零零地立在那裡,彷彿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如果有風吹過,還能感覺到橋面微微的晃動,即使是已經成為旅遊勝地的今天,站在上面依然會感覺到陣陣寒意,這座橋是在康熙年間建成的,那些鐵索鏈子有一萬多個鐵環,有好幾十噸沉,那時候的人是如何將它們連在一起的呢?

瀘定橋修建於康熙年間,鐵索就有幾十噸重,古人是如何修建的?

原來最早的時候,他們是打算建一座木橋,因為那個時候建木橋的技術已經很成熟,而且周圍取材也很方便,可是到實施的時候卻發現困難重重,因為當時正好是汛期,好幾次,剛剛打好的地基很快就被洪水給沖垮,幾經躊躇之下,他們又決定改木橋為石橋。

可是想要建造一座堅固的石橋,就必須要有一個堅固的地基,大渡河兩岸土質鬆軟,根本承受不住石橋的重量,這個計劃又被迫放棄,最後才決定建造一座鐵索橋。

瀘定橋修建於康熙年間,鐵索就有幾十噸重,古人是如何修建的?

由於這座橋是為了加強川藏之間的聯繫,所以康熙非常重視。據說當時每一個鐵環都是在嚴厲監督之下完成的,每一個鐵環都刻有打造它的鐵匠的名字。如果出了問題,是會受到非常嚴厲的懲罰的。造好以後如何將它們連起來就成了首要問題。

首先,他們在河的兩岸用繩索相連,然後把切成段的竹筒套在繩子外面,這樣把鐵環掛在上面,輕輕一推就會滑到河對面去。鐵索橋就是這樣建成的。

瀘定橋修建於康熙年間,鐵索就有幾十噸重,古人是如何修建的?

這座橋自建成至今已有300年的歷史,雖然歷盡滄桑,但仍然堅固,在咱們中國的歷史上,好多次它都有出色的發光點,1861年9月,石達開自桂南北上,為北渡長江,奪取成都,先後去了很多地方,先後四進四川。

1863年4月愣是帶著大批人馬過了金沙江。5月,太平軍到達大渡河,可是當時天公不作美,連日暴雨,如果強行渡河,勢必會造成損傷,結果他就耐著性子等了三天,結果卻等來了他自己的末日。

瀘定橋修建於康熙年間,鐵索就有幾十噸重,古人是如何修建的?

我們大家最熟悉的還是咱們的軍士雨夜渡橋的故事,每一次我站到瀘定橋上的時候,都會不禁回想,究竟是什麼樣的信仰支撐著他們敢於冒著敵人強大的火力,一步步通過僅有13根鐵索的橋,有時候也會抓著鐵索往下看,看一看下面永遠不會停歇的,湍急的河水,緬懷著那些曾經從這裡掉下去的革命先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