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科創板 從業績波動包容性開始

張 歆

科創板上市公司三季報集體亮相,市場給予的流量可想而知。在鎂光燈下,部分科創板公司業績的波動性引起了關注。筆者認為,業績波動不等於變臉,讀懂科創板公司,不妨就從包容性開始。

首先,科創板公司業績波動性高於傳統板塊,應包容合理、符合邏輯的業績波動。

一方面,眾所周知,科創板市場對於科創企業包容性的體現之一,就是上市標準的設定。科創板共有五套上市標準,其中最為創新之處就在於弱化了盈利指標,為急需資金的創新企業提供了融資渠道。該項制度設計是因為考慮到了科創企業商業模式較新、經營風險較高、業績波動可能較大,對於科創企業共性存在的業績不穩定性已經進行了“預告”。

另一方面,對於業績波動不能一概而論。從科創板公司三季報來看,天準科技的業績波動性最大。但是,解讀其業績波動性有三個要點不可忽視:其一,公告中對於業績下滑的解釋,是否跟上市前交易所審核問詢中,相關公司的信息披露具有同一邏輯性和延續性。其二,橫向比較分析可比公司(例如同屬蘋果產業鏈公司)業績變動態勢,是否具有一致性;其三,中介機構的核查意見是否具有完整性。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來看,天準科技的業績季節性、客戶集中度高、毛利率波動、受外部環境影響等在問詢環節均有比較充分的披露。

第二,包容業績波動,不等於忽視投資風險,應真正讀懂科創板公司的較高風險屬性,並做好充分的投資能力、心理承受、資產配置準備。

在任何一個市場,科創類公司都是市場中相對的高風險群體,這也是科創板設立較高的投資者門檻並持續進行投資者教育的原因。其一,自然是因為科創板公司業績的波動性。雖然筆者希望大家理性看待業績波動,但卻並不否認業績波動背後的投資風險。因此,在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科創板和註冊制市場,投資者更需要對投資標的公開披露加以研讀和分析,甚至是形成較為前瞻性的預期。其二,科創板市場的交易制度不同於主板市場,其漲跌幅限制等制度設計符合板塊特性,也意味著更高的交易風險,需要投資者提升投資能力、做好風險管理。

第三,“沉默的大多數”才是科創板公司主流,值得更多的流量關注,不宜將個體公司在試驗田階段的變化等同於科創板整體發展態勢。

筆者注意到,包括科創板在內的資本市場,還有一個較為獨特的現象,即“沉默的大多數”。事實上,A股上市公司中有逾八成公司盈利,其中的絕大多數十分優質,業績穩健、治理清晰、回報股東積極,但是就因為一切看似順理成章,這些公司獲得的關注流量很少,可以說其流量遠遠不足業績出現下滑的“少數派”,從而淪為了沉默的“多數派”;而“少數派”則憑藉流量加持,儼然成為市場走向的“代言者”。筆者認為,這實際上對於投資者理性投資是十分不利的,也並沒有代表科創板、科創企業的真實現狀。

筆者注意到,40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三季報顯示,九成公司營業收入實現同比增長,僅4家同比下滑。淨利潤方面,近八成公司實現同比增長,漲幅超過100%的有8家,最高的三家公司均超過300%,分別是732%、399%和325%,漲幅低於100%的有20家,2家公司扭虧為盈,另有10家公司淨利潤同比下滑。

風物長宜放眼量!年輕但肩負重任的科創板僅僅開市運行百餘日,可能擁有很多光鮮的第一次,也可能會遇到許多的新問題。用發展的眼光來看,今天的困惑、困難,都可能成為成長的契機、契悟。如同科創板包容科創企業的試水,筆者希望,市場能對科創板和科創板公司多一些包容,用理性、全面、客觀的態度擁抱科創板、讀懂科創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