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孩子的教育問題很讓人頭疼。尤其是天性頑劣的孩子。

這些孩子更容易厭學、調皮搗蛋惹是生非,許多家長苦於沒有恰當的教育方法,又忙於工作,就把他們丟到了管理嚴格的寄宿制學校。

因為在傳統的認知中,孩子雖不怕父母,但是怕嚴厲的老師,“嚴師出高徒”,很多家長相信學校越嚴格,對孩子越好。他們希望,通過幾年的管教之後,孩子可以變得乖巧聽話。

可是從拳打腳踢、冷嘲熱諷下爬出來的孩子,他們是真的煥然一新,還是隻是屈服於權威和武力呢?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

豆瓣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以導演7歲時所看的一個音樂片《關夜鶯的籠子》為創作靈感,再加上他對現實教育狀況的思考,為觀眾講述了一個「孩子們被家長放棄,送到男子寄宿學校“池塘之底”」的故事。

這部電影上映於2004年,在第2年就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金球獎提名,雖然過去了15年,影片中的教育理念,對於現在的家長和老師來說,依然很有借鑑意義。

01 學生組對比:自由成長與實驗品的結局差異

身處“池塘之底”,皆是淤泥,意味著黯淡無光、冰冷無情,也意味著沒有自由空間,一切皆是校長說了算。

可同樣是調皮搗蛋、成績不堪入目的孩子,但他們的結局千差萬別。

其中的代表就是音樂才子莫翰奇,與冥頑不化的壞學生孟丹。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

孟丹被誤解有偷竊行為,因此被警察帶走,他想方設法逃出來,用一把火毀了這個學校,不用想,最後肯定會被抓回去;而莫翰奇獲得了音樂學院的全額獎學金,最終成為了國際著名的演奏指揮家。

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差距,是因為他倆的人生方向,從一開始就是不一樣的。

莫翰奇是因偷竊、性格孤僻,多次被公立學校開除,所以母親把他送到了這所池塘之底,雖然他來自單親家庭,但母親還是真心疼愛他、會去學校看望他的。

再加上音樂老師發現了他有了不起的音樂才華,格外重視他,給他提供了關愛。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

而孟丹無父無母,從一開始就被當成了實驗品,他存在的價值就是對科研作出貢獻。

孟丹被送進池塘之底的第1天,感化院(類似於少管所)的醫生就對校長說:“這是一個天生孤僻、心理變態、喜歡撒謊的孩子,他有高度依賴、破壞、暴力的傾向。經過智力檢測表的測驗,他處在智障的邊緣線上,我們送他來,就是為了研究他對自由環境的適應能力。”

德西醫生(估計是精神科醫生)是做科研的,他覺得研究一個問題孩子如何融入群體非常有趣,而孟丹只是他的一個工具,一個讓他獲得科研成就的實驗品。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

從一開始,這兩個孩子就受到了學校態度迥異的對待。

莫翰奇被當成普通孩子,老師們對他抱以極高的期望;而孟丹被特殊對待,老師們對他則是警惕、防備、排斥。

心理學上的自重感效應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周圍人的理解、接納、尊重,這對應的是需求層次理論裡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不管是聽話的孩子還是調皮的孩子,都有這樣的需求。

莫翰奇的處境,讓他的這個需求得到了滿足。他自由又健康地成長了起來。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

孟丹就沒這麼幸運了,他反對這種不公平的被歧視的教育方式:

他靠近被懲罰的莫翰奇,想讓他跟自己並肩作戰; 他拉攏郭和頤,想讓他跟自己一起做壞事,成為自己的支持者; 他欺負貝比諾,在學生中樹立權威,發洩心中的不滿。

他渴望得到老師們的一視同仁,也渴望同學們的認可和接納。

但最終沒人看到孟丹的呼救,也沒人理解他的處境。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

是孟丹天性太頑劣,難以管教嗎?莫翰奇一開始不也被當成壞學生的代表,天天罰做清潔、關小黑屋嗎?

當校長老師們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孟丹,把他當成魔鬼一樣嚴加防範時,他自然就拼盡全力,衝破地獄,去人間為非作歹。

02 老師組對比:行為主義與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的不同

學生受到不同對待的背後,暴露出來的是老師們的教育理念之間的衝突。

校長主張儼然正色的管教,通過孩子們的行為來判斷他們的好壞,鎮壓孩子們的貪玩、調皮的天性,操控孩子們的發展,代表的是心理學上的行為主義學派。

而音樂老師馬修認為,要順應孩子們的天性,給予他們溫暖和愛,讓他們調動自己的積極性,自主學習、不斷進步,幫助他們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代表的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

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曾說:“如果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保證能夠按照我的意願,把他們培養成任何一類人,或者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訓練成乞丐和盜賊。”

在他看來,環境決定一切,基因或者遺傳的作用微乎其微,只要創造一定的條件,任何角色都可以被「複製」出來。

可是在電影開頭,我們就從校長的管理方式中,看到了行為主義的失效。學生們弄傷了麥神父的眼睛,偷老師櫃子裡的樂譜,校長在,他們文靜乖巧、安分守己,校長一走,他們放飛自我,天下大亂。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

這樣的教育理念讓他們學會了審時度勢,恃強凌弱。他們不是機器,被擠壓的情緒,總有一個時間會爆發出來。

人本主義學派,成為繼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學派後第三大心理學勢力。它傾向於教育人性化,它反對教育工作者只通過一個行為而把人做出優劣之分,給他貼上好與壞的標籤,把他粗暴的分為好學生或者壞學生,人本主義學派認為每個人都是有思想、有認知、有情感的

馬修老師是學音樂、教音樂的,在多年的音樂薰陶中,他深深地領悟了音樂對人的情感的影響、情操的陶冶,可以說他,在無形中早就內化了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

所以當他看到孩子們在偷偷唱歌時,決定組建合唱團,讓他們通過系統而專業的音樂學習,更深層次地體會到音樂的魅力,促進他們情感和性格上的柔化,從而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正常人。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

通過馬修老師到學校前後的對比,可以看出,人本主義學派比行為學派更有效。因為人本主義更強調人的心理感受和本質的一致性,它把受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強調引導孩子,發展他的人性,幫助他找到人生的價值。

而行為主義學派強調的服從、管制、武力、懲罰等字眼,會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

皮鞭不只會降低孩子的尊嚴,也會毀損孩子的心靈,會在心靈中投入最陰鬱、最卑鄙的陰影:畏縮、怯懦、仇視人類和虛偽。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

03 孩子的成長,需要從教育中獲得什麼?

現代社會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家長深以為然,所以他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強調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重要性。

他們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提升孩子成績單上的分數,培養各種才藝技能,在大學期間又讓他們學編程、學管理、學金融,哪個賺錢、哪個熱門,就讓他們從事哪一個行業。

這些家長以為自己是在為孩子好,但在我看來,這只是一種跟風。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把人的終生目標剖析得很深刻:

“大部分內容,把學習展現為聯想、技能和能力,這些對於人的性格、個性或者人本身來說,都只是外在的作用,而非本質的。人性的哲學,衍生出關於學習、教學和教育的新概念,這一概念認為,人的目標,教育的目標,教學的目標,從根本上都是關於一個人的自我實現,完全實現一個人,達到人類或者特定的某個個人能達到的最高高度。簡單來說,就是幫助一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

人活著的目標,不是為了模仿他人,活得跟別人一樣光鮮體面,也不應該是為超越他人而活著,而是要成為最好的自己。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

成為最好的自己,從心理學上講,指的就是自我同一性。埃裡克森把人的發展簡略地分為8個階段,在成年前最重要的兩個階段,分別是6~12歲的自信對自卑階段,和12歲到20歲的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的階段。

6~12歲,也就是小學期間,兒童需要建立自己的自信,而自信是從哪裡來的呢?通過他在學校的學業、人際交往、困難處理能力的最真實的感受,對自己的能力建立初步的印象。

而12歲到20歲的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的階段,是整個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也是這個理論最出名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明確自己到底是誰,他們想要搞清楚自己的形象到底是什麼,他們想要在家庭和社會面前,樹立一個自己滿意,又能被認可的良好形象。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

比如,我到底是成為一個傳統的無才便是德,還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比如,我是應該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還是應該為了跟朋友們打成一片,逃學打架上網?

這個階段,孩子們會通過各種方式體驗不同的角色,老師和家長可能會看到,有的孩子今天穿的清新陽光,明天就風格怪異,早上還喊著要擺脫束縛做自己,晚上就乖乖在家學習等等不一致的行為。

這個過程是他們為了進一步確立自己的形象,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而必須經歷的一個探索階段。這個探索階段,還沒有大學畢業後的職業探索這麼細緻,這隻關乎他們的個性、風格和自我形象。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

如果自我同一性能獲得健康地發展,他們就能在自我和環境間找到平衡與和諧,對於以後的自我實現,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04 教育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應該是什麼?

由於文化、環境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教育工作者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學生,他們並不總是乖巧懂事、成績優異、反應靈敏。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不是好孩子,沒有了前途和未來。阿米爾·汗主演的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有一句很經典的臺詞: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總有一天,他們會走出自己的路。

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很有潛力的,他們亟待挖掘。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

因此,教育工作者承擔的應是「引路人」的角色,而不是「工廠操作工」的角色。

鄭淵潔說,教育不是管理,而是示範和引導。

引導孩子,幫助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而不是把他們加工成一個個符合期待的工藝品。

只有找到真實的自己,做回真實的自己,他們才能獲得感知幸福的能力。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

而讓孩子獲得感知幸福能力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1]安妮塔·伍德沃克.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王沛,劉峰.社會認同理論視野下的社會認同威脅[J].心理科學進展,2007.

[3]王杭,江俊,蔣存梅.音樂訓練對認知能力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