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全面進入施工期,“綠水青山”如何變為“金山銀山”?


長三角一體化全面進入施工期,“綠水青山”如何變為“金山銀山”?


東方網記者薛寧薇11月1日報道:10月25日,國務院正式批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總體方案》。今天下午,滬蘇浙在上海青浦召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推進大會,共同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揭牌。

一體化示範區橫跨滬蘇浙,毗鄰澱山湖,涵蓋上海青浦區、江蘇蘇州吳江區和浙江嘉興嘉善縣,面積2300多平方公里。地理相近、文化同源的兩區一縣不僅在歷史文化資源方面的優勢明顯,經濟基礎也較好,數據顯示,2018年兩區一縣的經濟總量達3580億元。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全面進入施工期,如何根據總體定位的要求,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探索從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化的制度創新?東方網記者採訪了多名深耕相關領域的人士,他們既有來自院校的專家學者,也有企業方代表,一起來看看他們對此有著怎樣的見解。

“生態旅遊是一個抓手。”

在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王戰看來,“綠色”和“生態”是此次批覆的示範區最為重要的兩個關鍵詞。王戰說,長三角本身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在綠色發展方面起著當然的帶頭作用。因此,江浙滬皖三省一市在綠色生態上形成“最大公約數”的共識,是非常重要的。

談及綠色與發展的關係問題,王戰認為需加強對產業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比如,我覺得生態旅遊就是一個很好的抓手,示範區正好是東太湖、澱山湖、太浦河等集合的地方,可以依靠遊輪旅遊串聯起來,這就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王戰還補充道,若能實現政府間的協同、企業跨行政區劃的自由流動,就能實現綠色發展一體化的突破。

“要真正建立一個綠色生態發展的機制。”

隨著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導,市場也更加願意為相關產品“買單”,綠色低碳市場需求逐步形成,這也自然會吸引更多的投資機會。示範區內如何能形成這樣一個良性的投資環境?在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看來,需要真正建立一個綠色生態發展的機制。

“任何一個綠色生態的資產都必須有一個市場化利益的實現機制,這是目前中國要推進綠色低碳發展面臨的一個挑戰。”徐林指出,綠色投資的標準在於兩點,其一是投的項目企業技術必須能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二是降低包括碳排放在內的各種汙染物的排放。他認為,在示範區認真探索、創新並試點綠色生態資產的價值實現機制,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聚集人才要先打通交通。”

人才是一個地區發展的根本動力。如何通過先行先試展開跨行政區域、一體化協同治理的探索,將示範區打造成聚集人才的高地?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沈坤榮以一段國際經驗打開了話匣子。“日本都市圈裡的區域公共交通服務一體化比較完備,因此,要打造一流的創新高地,要把人引過來,首先要打通交通。”在沈坤榮看來,打通交通的過程也正是體現了各地跳出固有行政邊界,從一體化角度探索並提升區域服務功能的過程。

此外,沈坤榮還認為在參照國際經驗的同時,示範區的規劃和管理也要視自身情況的不同進行獨創。“回顧中國參與全球化,從原來參與到後來引領的整個過程,保留自身好的經驗也是很重要的。”沈坤榮說。

“綠色發展應該靠內生動力而非政策窪地。”

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示範區的總體目標定位對於區內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在不少企業關注產業政策動向的時候,上海西虹橋導航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鬱文賢卻坦言,示範區的綠色發展應該靠內生動力而非政策窪地。

“最大的感受是示範區對高新產業的需求和牽引力在增大。”鬱文賢說,由於公司就位於示範區內,對示範區內的動向有著直觀的感受。曾經牽頭組織論證北斗衛星導航長三角示範工程國家重大專項項目的他告訴記者,一個地區產業的流動與政府配置有關,示範區的定位對低能耗的新興產業十分利好,“綠色發展符合公司的整體目標,所以對我們來說在這裡發展的機會將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