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直梯、故障頻發……北京地鐵出行尚難“無障礙”

隨著地鐵交通線路日益成網,搭乘地鐵出行的市民越來越多。那麼,對於那些靠輪椅出行的特殊人群,地鐵的無障礙配套設施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嗎?記者歷時兩個多月,跟隨數位坐輪椅的乘客,在本市多個地鐵站進行了實地體驗。

■地點:西單站-天安門東站

升降平臺速度慢 沒有渡板難上車

秦女士一家從上海來北京旅遊,同行中有三位因腿腳不便而乘坐輪椅的老人,他們要從地鐵1號線的西單站換乘至天安門東站,去往天安門廣場。從站廳到站臺沒有直梯,秦女士只能叫來工作人員,請求使用升降平臺。

估計是為了保證安全,升降平臺的運行速度比較慢。三位老人依次從升降平臺下到站臺,總共耗時40多分鐘。其中一位老人還另有苦惱:“我比較恐高,坐升降平臺的時候又是臉朝下,很緊張。”

工作人員將三位老人對應安排好車門,並護送老人們上車。記者注意到,站臺和車廂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隙和高低差,工作人員並未拿出無障礙渡板。“主動拿出這個渡板的站務人員不多,只有我們主動要求,他們才會拿出來。我們這種手動輪椅還好,但電動輪椅如果沒有渡板是很難上去的。”秦女士表示。

到了天安門東站後,從站臺到站廳,三位老人又坐了40多分鐘的升降平臺。好不容易到了站廳,打算從D口出站前往天安門廣場的秦女士一家傻了眼——該出口沒有升降平臺。詢問工作人員後得知升降平臺在B口。“又得繞好大一圈。”徵詢老人的意見之後,秦女士決定攙扶老人乘扶梯,由同行人員把輪椅摺疊之後抬上去。“幸虧家裡的老人還能勉強走動,否則更加不便。1號線通往天安門,客流量又那麼大,能否考慮設置直梯?”秦女士建議。

■地點:建國門站

百餘臺階讓人愁 沒有直梯靠人抬

缺少直梯、故障频发……北京地铁出行尚难“无障碍”

無直梯,升降平臺速度慢,建國門站百餘級臺階令殘障人士望而卻步。

腿腳不便、平時依靠輪椅出行的武女士家住建國門地鐵站附近,她的母親住在木樨地地鐵站附近,但地鐵1號線沒能成為連接母女倆的紐帶。

“沒有直梯,這邊下不去,那邊上不來。前兩年我來到建國門的無障礙口,他們說升降平臺壞了,只能由工作人員連人帶輪椅一起抬下去。”看著100多級的臺階,武女士心裡很是不安。“一是怕麻煩工作人員,二是也覺得害怕,萬一有工作人員抬我的時候不慎摔一下,我們幾個人都會很危險。”從那以後,武女士再也不敢乘坐地鐵,只能開著殘摩去看望母親。殘摩費時費力,而且裝卸輪椅也很麻煩。“如果1號線無障礙設施能夠再完善一些的話,我還是想坐地鐵去看母親。”

10月12日,記者隨武女士再次來到建國門地鐵站無障礙口C口。當向工作人員詢問如何到達站臺時,工作人員回答:“我們會把您抬下去。”“沒有升降平臺嗎?”記者問道。“升降平臺太慢,我們一般都是抬下去的。”工作人員回覆說。記者詢問升降平臺能否正常使用,工作人員表示:“機電公司的人會定期過來檢修,所以可以正常運行。但是我們一般都是抬的。”

談及1號線沒有直梯的原因,該工作人員解釋,因為1號線建得早,當時沒有考慮無障礙設施的問題。升降平臺、爬樓車等無障礙設施也都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才配備起來的。

“建議您去東單站乘車,那邊的5號線是新建的,有直梯。”記者順著工作人員的指引前往東單站。不過記者走遍東單站的幾個出入口,並未發現地面到站廳之間的直梯,只有A口和F口是配備了升降平臺的無障礙口。在A口,記者注意到地面到站廳總共有100多級臺階,而F口也有50多級臺階,直到下到了站廳,才看到了去站臺層的直梯。

記者將5號線的情況告訴武女士後,她有些無奈地打開殘摩的車門,拿起前座的柺杖艱難起身,又把輪椅摺疊了起來,小心綁好,放到後座上,一邊上車一邊說:“算了算了,我還是開著我的殘摩去看我母親吧……”

■地點:健德門站

直梯標識不顯眼 走錯需穿健德橋

相比老舊的1號線、2號線,近年來新開通的地鐵線路設計更加人性化,從地面到站臺,幾乎都配備了無障礙直梯。然而直梯標識不清的問題也困擾著許多乘坐輪椅出行的市民,齊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不是所有的口都有無障礙直梯,有些直梯是獨立的一個建築,通過導航無法找到哪個口是無障礙口,尤其是立交橋下換乘站那種口,如果找錯一個,再去另一個口就會比較費勁。”齊先生告訴記者,他在地鐵10號線健德門站就遇到過這樣的麻煩。

健德門站有三個出入口,A口、D口位於健德橋西側,C口位於健德橋東側。其中C口為無障礙口,旁邊還配有專門的一個直梯口。“第一次去的時候,我不知道哪個口是無障礙口,先到了A口,沒看到顯眼的提醒或是標識。後來才發現無障礙相關示意圖是在一側立柱的左下角位置,不仔細看根本找不到。”齊先生說。

從A口到C口,需要穿過健德橋下人行橫道,再穿過北土城西路人行橫道,中間的紅燈等待比較長,而綠燈比較短暫。“人流量也比較大,車輛轉彎的也比較多,過馬路特別不方便。遇到這種直梯標識不清楚的情況,我們轉來轉去,特別折騰”。

“而且這種獨立的電梯建築基本只在一面有提示,有些標識牌還會被旁邊的樹枝遮擋,從其他三面根本看不到,很難辨認出它就是地鐵的無障礙直梯。”齊先生建議,能否在地鐵站外出入口直梯的高處或是外立面做一個無障礙的標識,讓大家能夠從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該處是無障礙直梯,從而避免找錯無障礙口的情況發生。

■地點:西直門站

只抬輪椅不抬人 站務人員勸換乘

10月12日,記者隨乘坐輪椅的李先生等一行四人從地鐵4號線平安里站前往西直門站。平安里站的工作人員通過對講機提前通知西直門站的站務人員接站。果然,地鐵門一打開,記者就看到了拿著無障礙渡板前來接站的站務人員。

然而,當記者向站務人員詢問是否有直梯或者升降平臺可以出站時,站務人員均給出了否定的答覆。“那就只能抬著我們出站嗎?”李先生問道。“一般我們也不會抬,除非有乘客一定要我們抬。不過我們只能抬輪椅,不抬人。”站務人員的回覆讓李先生哭笑不得:“像我根本就無法離開輪椅,只抬輪椅不抬人,那我怎麼辦?”

西直門站是地鐵2號線、4號線、13號線的接駁點,因為最早的2號線沒有考慮到配備直梯,後來的新建線路在此加裝電梯難度也較大。站務人員告訴記者,因為之前有過抬人過程中發生事故被起訴索賠的情況,現在他們一般不再抬人,只抬輪椅。“我們建議您多坐一站到動物園站,或往回坐一站到新街口站再出站,這兩站都有直梯,比較方便。”李先生等人只好無奈地取消出行計劃,按原路返回。

缺少直梯、故障频发……北京地铁出行尚难“无障碍”

部分無障礙直梯的建築外立面沒有明顯提示,難以辨識。

■地點:北京西站

升降平臺出故障 一個月後才修好

7月上旬,乘坐輪椅的市民趙先生計劃去蓮花池公園看荷花,因為蓮花池公園毗鄰北京西站,他打算坐地鐵7號線到北京西站,從北京西站的南廣場出來沒多遠就能到蓮花池公園。然而當他打算從南廣場地下一層的無障礙口出站時,卻被告知升降平臺出現故障,無法正常使用。“工作人員解釋說升降機的零件壞了,只能由他們把我抬上去,他們中還有女同志,挺麻煩人家的,很不好意思。”

8月中旬,趙先生因事再次來到該出口,發現升降平臺依然沒有修好,只能再次請工作人員抬輪椅。“都一個多月了,竟然還沒修好。”趙先生於是撥打12345尋求解決。很快,升降平臺可以正常使用了。

“不僅是北京西站,我坐地鐵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升降平臺出故障的情況,有時是壓根兒就不能用,有時坐到半截兒就停那兒不走了,只能坐在平臺上等著工作人員來‘解救’。工作人員解釋說故障原因大都是爬樓車老化,這時候只能讓他們幫忙把我抬上抬下。”令趙先生困惑的是,升降平臺的故障率這麼高,難道平時沒人定期保養維護?

■地點:北京站

電動輪椅分量沉 四人才能抬得動

缺少直梯、故障频发……北京地铁出行尚难“无障碍”

北京站,一位乘 坐電動輪椅出行的人 士下樓梯需要七八個 人幫助。

“上面搬輪椅的快點,下面的人要撐不住了!”8月25日,記者在地鐵2號線北京站的站臺上,聽到車站工作人員正通過對講機喊話,焦急的催促聲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只見站臺樓梯邊上,一位身著安檢員制服的小夥子揹著一位女士。女士身材嬌小,癱軟地趴在小夥子背上,雙腿無力地垂下來。小夥子吃力地堅持著,滿頭大汗。旁邊的工作人員幫不上忙,只能不斷地用對講機喊話。

很快,另外四個小夥子抬著一輛電動輪椅走下樓梯。幾個人放穩輪椅後,七手八腳地把女士從小夥子背上放下來,安置到輪椅上。女士一番感謝之後,操作輪椅消失在人流中。而揹人的小夥子喘著粗氣,累得半天直不起腰來。

記者問詢其中一位穿黃馬甲的工作人員得知,這位女士的輪椅比較特殊,無法固定到樓梯的升降臺上,只能靠“人挑肩扛”走完從地面到站臺的兩段共五六十級臺階。據瞭解,這種電動輪椅一般都有300多斤,必須四個人一起抬才能搞定。幫助一位這樣的殘疾人需要七八個人,站臺工作人員大多是女性,只得依靠安檢員。

由於地鐵1號線和2號線建設年代較早,無法改造建設直梯,只得安裝了升降平臺。然而現在的殘障助力設施發展變化快,升降平臺不能與新設備匹配,遇到這種情況只能靠人力解決問題。“升降平臺的承重能力有限,像這種比較重的電動輪椅是不安全的,有些站點的升降平臺就直接寫有標語‘電動輪椅禁止使用’。”一位乘坐輪椅出行的人士表示。

“北京站地鐵站客流量大,每天需要這樣幫助的乘客會有六七位。”記者離開車站時,看到剛剛幾位抬輪椅的小夥子坐在站外的臺階上休息,大口大口地猛灌飲料。因為當天天氣悶熱,制服早已被汗水浸溼。

■地點:金臺路站

單車侵佔人行道 出站後無路可走

地鐵金臺路站是6號線和14號線的接駁點,因為兩條線路都是新建線路,無障礙設施比較完善,坐輪椅出行的乘客體驗都較好。然而,到出入站口的“最後一公里”狀況卻不太理想。“從14號線出來坡道很好,但是到了人行步道以後,輪椅就沒辦法到馬路上了。”一位市民告訴記者。

10月10日,記者來到位於甜水園街、朝陽北路、金臺路三條道路交叉口的金臺路站E口。該出入口配有單獨的無障礙直梯,直梯口的坡道設計很人性化。然而通往南北兩側約一米寬的人行便道都被共享單車佔據,本身就不寬敞的人行便道上還分佈著若干個電線杆、垃圾桶,即使沒有這些共享單車,輪椅也很難通行。人行便道東側就是非機動車道,中間設有一道臺階,輪椅無法下去,而且非機動車道上疾馳的電動車、摩托車也不在少數。

“這個問題我們向相關部門反映過,但是也沒有改善。”該市民無奈地告訴記者。“我們很滿意14號線的無障礙設施,但是從地鐵出來到路面的這段距離,不應該沒有人管”。

人物故事

杜鵬和他的出行手冊

缺少直梯、故障频发……北京地铁出行尚难“无障碍”

杜鵬因編纂地鐵手冊體驗地鐵出行。

“生命的色彩,完全可以由我們自己選擇,不必埋怨、後悔什麼,因為我們就是原創畫家。”這是脊髓損傷患者杜鵬朋友圈裡的一句話。2014年,在杜鵬、唐佔鑫等人的牽頭下,一個針對脊髓損傷傷友的公益組織成立了。談及該公益組織成立的初衷,杜鵬表示:“很多傷友坐上輪椅之後,無論是心理方面還是生活方面,都走過不少的彎路,我們就想著怎麼讓大家更快適應輪椅生活。”

2015年底,杜鵬和他的公益組織成員受北京市殘聯委託,在北京地鐵公司的協助下,編纂了一本地鐵無障礙出行手冊。“2008年以後,北京的無障礙設施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們發現地鐵的無障礙設施比較現代化,坐地鐵出行會更方便,但當時很多人不瞭解,於是就想編出一個手冊,告訴大家地鐵無障礙設施該怎麼坐。”

杜鵬等人歷時15個月,走遍了當時的17條地鐵線路、318個地鐵站點,每個站點至少核實三遍,以確保信息的準確無誤。遇到有升降平臺的站點,他們還會親自體驗,經常因為故障而被懸在半空;面對標識不清的無障礙直梯口,杜鵬們總要跑遍周邊,多找一些明顯建築作為參照物。“我們在出行手冊裡詳細標明瞭地鐵無障礙設施都有什麼,直梯在哪個口,換乘方式是通過爬樓車、升降平臺還是需要人抬,以及怎麼換乘等等。”

手冊一經推出,北京市殘聯就通過街道、社區居委會免費發放給有需求的特殊人群。在北京的殘障人士圈子裡,很多人都使用過這本手冊。記者曾遇到一位乘坐輪椅出行的女士,她說:“有了這本手冊,我可以選擇換乘那些有直梯的站點,儘量避開使用爬樓車和升降平臺的線路。”

杜鵬還會不定期地給乘坐輪椅的傷友做培訓,分享自己的出行經驗。在最近的一場分享會上,談到地鐵出行,傷友們紛紛講述自己的遭遇。“每次坐升降平臺,都會有好奇的路人拍我們,我恨不得找個地縫兒鑽進去。”“那次早高峰有點擁擠,就有人衝著我說‘你們坐輪椅的還出門幹嘛啊?’”……

“我覺得無障礙環境其實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硬件設施,另一部分是大家對於無障礙的理解和認識。”杜鵬建議,可以在地鐵站的換乘通道以及車站大屏幕、站臺顯示器等處增設無障礙宣傳海報或公益視頻,提升公眾認知。

據瞭解,地鐵公司還請杜鵬和他的組織成員們,為地鐵工作人員做培訓,並聽取他們對無障礙設施的完善建議。

2017年,北京地鐵APP上線,除了可以線上購票外,還增加了出入口信息、服務設施等實用性信息。對此,杜鵬表示,這個APP對於殘障人士來說非常實用。不過,他建議APP的功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們出行時經常會遇到直梯維修的情況,有時需要等很久才能恢復使用,只能乾等。能不能在APP裡告知直梯實時運行的情況,比如當我訂閱某個站的信息後,如果遇到電梯維保,可以發個消息告知需要多長時間才能修好,這樣的設計就人性化多了。其實包括車廂人流密度等,都可以在APP上進行提醒。不僅方便我們,也方便其他人出行呢。”

如今,杜鵬和組織成員們還奔忙在北京城的各個角落,不斷推出公園、賓館酒店以及大型商場等的無障礙手冊。“讓大家都能走出家門,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生活多美好啊!”孫延安

記者手記

“我們不想麻煩別人”

“其實我們不想麻煩別人。”在採寫這組報道,和乘坐輪椅的人士接觸中,記者常常聽到這句話。

記者每每向乘坐輪椅的人士問及地鐵的無障礙出行,很多人都對工作人員的周到服務讚不絕口。不過,大家更希望硬件設施能更人性化,設計能更細緻周到。因為他們都迫切盼望自己能獨立完成出行。雖然出現問題,別人都會熱情相助,但總要麻煩別人的滋味並不好受。記者在北京站地鐵站就目睹了一位女士的尷尬境遇。兩個壯實的安檢員輪流揹著她下樓梯進入站臺,另外四個人一起抬著她的電動輪椅。直到她坐回輪椅,記者看她一直低著頭。事後她告訴記者,雖然自己體重不到80斤,但她趴在小夥子背上,看到對方滿頭大汗,甚至感到他雙腿的顫抖,自己心如刀割。“來來往往這麼多國內外旅客看著,我真抬不起頭。我沒做錯什麼,但我再也不會去那兒坐地鐵了。”

也許只需要定期維修檢查一下升降平臺,增加幾處明確的提示和標識,及時清理堵在直梯出口處的單車……無障礙設施的合理配置及有效管理,不僅能為殘疾人的出行提供實實在在的便利,更是對他們的一種理解和尊重。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有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其中,尊重需要是至關重要的一層。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價值。我們衷心希望,隨著無障礙環境的不斷完善,殘障人士出行不用再依賴別人的援手,他們的腳步能更加從容,內心能更加溫暖,笑容能更加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