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來時路》:讓生活煥發信仰之光


《重走來時路》:讓生活煥發信仰之光


隨著政策的引導與市場的拓展,中國紀錄片產業正邁入了歷史最好階段。越來越多的製作者們開始選擇用富有人文情懷與文化積澱的紀實影像方式來表達他們對人、社會、國家的感想。以個體化視角審視國家的快速發展,謳歌新時代的變化;以個體經驗映襯歷史與現實,洞察時代變化的脈絡。


《重走來時路》:讓生活煥發信仰之光


《重走來時路》正是其中的一個最新的代表。整部紀錄片以一位老者重走長征路的歷程,為長征精神在當代中國的傳承賦予了一個新的註解。

兩次重走,換了人間

《重走來時路》,最重要的是一個「重」字。

整部紀錄片講述了62歲的寧夏隆德縣文化館原副館長張國勤再一次踏上了重走長征路的旅程。2000年,他從寧夏出發,靠著一輛摩托車,用整整一年時間單騎重走長征路。19年後,他再次出發,尋訪那些當年的知己故人,重溫長征精神。


《重走來時路》:讓生活煥發信仰之光


所以,「重」字一語雙關:它既是張國勤重走自己尋訪之路,同時也是重走長征來時路。《重走來時路》以張國勤的46盤錄像帶和5400張照片為引子,以新的旅途為線索,在不斷「重走」之中,實現了過去與現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

十九年的時間,張國勤發現,當年重走長征路這一路上遇到的人與事,早已物是人非。但沒有被時光雕琢所帶走的,是因為長征而結下的珍貴友誼。在張國勤眼裡,熱水鎮的張順友雖然經歷了人生的蹉跎坎坷,但他吟出「重走長征路、今日又相逢」時,他知道今天張順友依然會像當初那樣熱情款待自己。


《重走來時路》:讓生活煥發信仰之光


熱水鎮的黃理鑑在張國勤深陷身體和精神的低谷時給予他無私的幫助。如今,再次相逢時雖然黃理鑑已在商業領域小有成就。回顧往昔,當時的黃理鑑僅僅處於對張國勤重走壯舉的敬佩就為他免費提供食宿。直到今天,張國勤都對黃理鑑當初的那份善良初心記憶猶新。


《重走來時路》:讓生活煥發信仰之光


在黑水縣,張國勤見到了當年和他一起翻越雅克夏雪山的班德塔。雖然血壓略微有點高,但兩人在做好充分醫護準備後,再次攜手登上雅克夏雪山。在那裡,佇立著海拔最高的長征烈士墓。今人再次祭奠烈士,以紀念長征精神永存。


《重走來時路》:讓生活煥發信仰之光


當然,這次的重走,也有許多遺憾。在到達紅軍召開過毛兒蓋會議的索花縣時,張國勤不巧地與曾帶他參觀會議會址的窩熱師傅錯過。與當地老鄉的交流中得知,19年前留下合影的照片裡已經有諸多朋友相繼過世。斯人已逝,空留生者自嗟嘆。


《重走來時路》:讓生活煥發信仰之光


但最令張國勤觸動的,是他所遇到的每一個當年幫助過他的人,雖然他們的生活各自相異,人生有著不一樣的起伏,如今的情緒和當年並不相同,但大家都依然積極地面對生活,面對困難都不所畏懼。這恐怕就是長征精神在普通人身上發出的潤物細無聲般的迴響。

除了人的變化,當地的變化也被《重走來時路》的鏡頭細膩的捕捉。十九年前,那時的黑水鎮還是一派原汁原味的田園風光,當張國勤看到了用天然火鍋煮食的年糕時興奮不已。而如今,道路已經聯通了偏遠鄉鎮,新修的白牆黑瓦猶如新時代的桃花源。城鎮的快速發展也變相的增加了張國勤尋找故人的難度。


《重走來時路》:讓生活煥發信仰之光


在《重走來時路》裡,張國勤既是一個嚮導,我們跟隨鏡頭走進了他的生活世界,跟隨他走訪了兩萬五千里長徵路往日與今日的時移世易。張國勤又同時是一面鏡子,在他無畏的「重走」中,折射出了十九年、乃至八十三年間中國社會發生的巨大改變。如果說應接不暇的大國重器們是紀錄片記錄時代的宏大敘事符號,那麼張國勤的重走來時路就是見證偉大時代的人民視角。兩次重走與當年的紅軍長征,共同構成了整部紀錄片譜寫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三重變奏。

信仰力量的傳承

《重走來時路》離不開兩個字:信仰。而在張國勤身上,信仰的具體表徵則是四個字:長征精神。

長征是中國歷史上無與倫比的輝煌,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更是深刻在中國人心中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但對於現代人來說,誕生於革命時期的長征精神,在當下究竟是什麼,對每個普通人而言,又意味著什麼?


《重走來時路》:讓生活煥發信仰之光


對此,張國勤給出了自己的答案。2000年,他用整整一年時間單騎重走來時路。19年後,他再次出發。19年前,即使有時候一天只能吃一頓飯,即使得靠不停的投宿解決睡覺問題,即使摩托車不停的遇到故障,他都堅持走完不輕言放棄。十九年後,儘管自己的身體狀態不算特別良好,為了兌現當年與朋友們之間的承諾,為了再次實現自己的心願,張國勤又一次踏上了來時路。「重走」,既是長征精神的實踐,也是長征精神的象徵,更是長征精神在自我身上的傳承。


《重走來時路》:讓生活煥發信仰之光


張國勤踐行長征精神,最直接的觸動者是他的家人。此次重走長征路,最令張國勤感到開心的是自己的兒子張曉光在旅程中途趕來與自己會合。雖然張曉光一直擔心張國勤的身體,怕六十二歲的他身體條件已不適合再次體驗「爬雪山、過草地」,但張曉光對於父親的重走來時路的心願卻是一如既往的支持,正如十九年前張國勤第一次重走長征路時,拉著歡送橫幅的張曉光心中所想第一件事是「能否帶上自己」。

這一次,張國勤在張曉光的陪同下再次登上了雅克夏雪山,他不禁勾畫出一個美好的願景:在未來,自己的兒子能夠帶上孫子、孫女重走長征路,瞭解長征這段歷史,用心領會長征精神。長征精神至少能夠在他們家裡得到延續和傳承。


《重走來時路》:讓生活煥發信仰之光


張國勤也讓長征精神在當代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同。十九年前,當張國勤宣佈自己要重長征路時,就吸引了眾多市民和媒體的關注,摩托車友們甚至自發為張國勤開路,將其護送至寧夏的省界線。而在十九年後,當張國勤再次從長征路歸來時,車友們又一次極具象徵性地為張國勤舉辦了歡迎儀式,讓張國勤再次騎上摩托車,化身為長征精神的移動座標。


《重走來時路》:讓生活煥發信仰之光


我們或許會認為,承載紅色記憶的長征精神,似乎很難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它的痕跡。然而,張國勤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那些長征沿線居住的居民,很多人都認可他、尊敬他。一開始,他認為自己的旅程會比較孤獨,但越來越多的人對他的關心讓他感到,長征精神其實就如同一枚種子,種在了普羅大眾尤其是長征沿線群眾的心中。


《重走來時路》:讓生活煥發信仰之光


而在紀錄片的末尾,《重走來時路》塑造了一個有趣的對比:當張國勤在機場準備踏上回去的旅程時,偶遇了一大批追星的粉絲們。看著粉絲們對於偶像熱烈的追逐,張國勤臉上流露出一絲的不解。不過,他並沒有選擇將長征精神與當代的追星現象對立起來,而是強調自己「其實也理解這些孩子們」。只不過,張國勤持有一種質樸而真誠的信念:在他看來,紅色記憶、長征精神需要後繼有人。

「我們的國家走到現在經歷了多少,他們應該瞭解一下,或許瞭解以後,他們的人生會不一樣」。


《重走來時路》:讓生活煥發信仰之光


每一個時代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潮流與烙印,但信仰的力量卻能夠超越時空。正如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其實早已流淌在我們每個人的體內,穿透骨肉,融於血液,隨著時間的流淌更加醇厚有力。

1號結語

在一個「全民紀錄」的時代,如何紀錄一個人,看似簡單,實則不易。一方面,對於人物故事性的挖掘立意甚高卻在實踐中淺嘗輒止,導致生成了一股「強賦新詞」的尷尬感;另一方面,光有人物故事的挖掘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讓人物成為連接時代發展與社會變革的樞紐,找準人相對於歷史進程的座標。


《重走來時路》:讓生活煥發信仰之光


從這一點來說,《重走來時路》必定是一部優秀且良心的紀錄片。張國勤的兩次重走長征路令人震撼,而他艱苦奮鬥、一往無前的精神正是當代長征精神的鮮明註腳。我們跟隨著張國勤的雙眼,追尋著昨日道路的記憶,見證著今日道路的變化,憧憬著明日道路的未來。而在見證張國勤「重走來時路」的歷程同時,長征精神猶如一場精神洗禮灌注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

張國勤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是寧夏六盤山,這裡卻吹來了江西瑞金的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