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无论到哪儿,都见老人在外晃悠。这世界被颠倒了,过去是年轻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现在老人有吃有喝,不在家待着,在外晃什么呀?是想东山再起、重启生活?

现在许多老人观念变了,认为落叶无须归根,这把老骨头扔哪儿都一样。

走出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有的老人,继续干年轻时熟悉的。像上图背对我们的英国人,他就结合自己的爱好,继续考古。在印度斋浦尔,许多同行和儿孙辈学子都愿意陪他,因为他一肚子学问,随便抖擞点儿出来,听着都受益。

还有的人,中年及老年的都有,见着景色宜人的地儿,像下图这样一见就喜欢的地儿,就动了购买的念头。一般中年以后不太置业,不太愿意购买不动产,为什么这些人还要买房子、买院落呢?主要他们没有年龄的概念。

走出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很多地方都相信,本地人要有发展,必须离开本地,去外地谋生。比如,“川人要出川”,才会得到舒展的发展,就是一个很老的说法,四川人一直认为,四川人不出四川闯荡,老是与本地老乡扎堆,很难脱颖而出。

背井离乡,虽说有时是没有活路而采取的无奈之举,可得到的效果是对外扩张之势,而一心只望守住桑梓故里,是甘愿萎缩之始。离开故土,出外谋生,对很多人来说,只是想想而已,因为故土难离,有各种牵挂,让你放不下。下图中,走在小路上两位村妇,是我在印度瑞诗凯诗村里学习时的邻居,她们经常合计带着儿女,沿恒河东流方向去,找着她们的丈夫,动员他们返回老家,凭着他们一身的瑜伽好功夫,在老家也能谋生糊口。

走出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有一次,我开车路过广东江门下图这个小镇,看看天色已黄昏,我就找个小旅馆住下了。半夜时,我被敲门声震醒,前台服务员和两名保安竟然拎一手提包,里面装满一札札100元的人民币,问我,这提包、这钞票是不是我的,我说不是。可一刻钟之后,就有一个模样忠厚的中年人,前来认领,说提包和钱是他的,钱一共是多少,钱上有些地方还有记号也是他写的,前台让他对了笔迹,完全一致,就将一大包现钞给了那个中年人。没想到第二天天亮之后,又有两位陌生人来旅馆找这个装钱的提包,说他们住在不远一家旅馆,清早起来才发现装钱的提包不见了。而那位拿走钱的中年人早已结帐离开旅馆了,还留下了身份证记录。

在外行走,经历这些稀奇的事情,是让人很害怕的。但也有人说,这样,在外闯荡才有刺激。

走出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其实,在外漂泊的人心中有不少怨言,一有不满,就会说,“比我老家差远啦”,甚至会主动告诉别人,我祖上是哪儿的,啥时候迁到这儿来的。

听多了,你会发现,中国人都是从一棵大槐树下走出来的。山西洪城有一棵大槐树,大宁也有一棵大槐树,许多人就说,他们就是从那棵大槐树下走出来的,甚至平时很熟的人在一起,也都说他们是同一棵下走出来的。不会是猴子吧?怎么都说是来自树下呢?

云南人,十有八九会说,他们不是当地人,祖上是从南京来的,下图这位彝族大婶,靠手工针线绣品在景点出售,你一旦跟她聊起从哪儿来,她也说祖上来自南京。难道,南京来的汉人,后来又改做了彝人?

走出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是中国江湖称道的做派,也是一种硬汉的性格,好汉一人做事一人当,即使在亲朋好友会连坐自己时,也不改姓求免。许多少数民族,他们虽然没有这种说法,但待人坦诚,为人处事光明磊落,与我们推崇的做人准则是一致的。下图中的藏族大婶,她汉话说得很棒,她说她家里生活很好,她经常要带钱财和拜佛供品出门,沿途拜佛祈祷,这样就可以把内心的想法全部、一点不漏地向佛诉说。像这样,一生就不会感到委屈。

走出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我在四川雅安碧峰峡碰见了下图这位老太太,她是康巴地区最后一位而且现在还健在的土司。她现在自己的家在四川甘孜州,是碧峰峡聘请她来景区暂住,作为景区的一大亮点吸引游客。她因为不是土生土长的康巴人,后来竟成为德高望重的土司,难免有曲折的故事,她本人也有很多内心的感悟。她说,她是在成都市区胡同里长大的孩子,经过阴差阳错,而成为土司,感觉这一生很值,尽管经历了许多惊吓和艰难,也比做一个单纯的女人在城市里长大有意思。

走出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从小就热泪盈眶,

屋顶遥望,

一直到天亮。

离开家跌跌撞撞,

到如今有模有样。

一枝花插窗台上,

终身惆怅,

不如去闯荡。

桑梓地气场限量,

难容我豪情万丈。

夏露坊表述自然流露,所有照片和文章均为原创,照片一次快门定型,文章写作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饰。引用本号内容请注明出处。感谢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