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300年》第3篇:史上最殘忍的名將

歡迎喜歡歷史的朋友們關注此號。


在接下來一年多的時間裡,筆者將以史實為依據,用類似小說的形式,將隋唐這段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篇章書寫下來。


每週一、三、五中午11點左右定時更新。

《隋唐300年》第3篇

史上最殘忍的名將


高熲(jiǒng)到達前線後,立刻去見了韋孝寬,詢問他們退敵之策。

韋孝寬說:“如今正是雨季,沁水河寬水急,大軍渡河,必須搭建浮橋。但是前幾日,我軍剛架完浮橋,賊軍便將成千上萬的竹筏點著,從上游順流而下,浮橋瞬間化為灰燼。現今賊軍士氣正盛,我軍可以閉寨不出,等他們軍糧耗盡,再進攻肯定大勝。”

高熲深以為然。於是,兩軍在未來幾天之內一直相安無事,只不過,高熲在私下裡默默的準備了一樣東西。

幾天後,尉遲惇便急了,他知道時間屬於朝廷,作為叛軍追求的是速戰速決,一旦進軍不利,士兵們便會感到前途無望,極有可能生變。

於是,他又心生一計,命令部隊後退,誘導朝廷軍隊過河。另外又派了5000人,埋伏在上游,等朝廷軍隊過河一半時,便點燃竹筏,燒掉浮橋,然後大軍再殺個回馬槍。

此計不可謂不高明,不可謂不歹毒,老實說,尉遲惇在短短几天內,連續使用了兩條計策,而且招招要命。他絕對可以稱得上一個不錯的將領,但是很無奈,他偏偏遇上了天下第一文武全才。

高熲很快就看出了尉遲惇的計謀,但他沒有萎縮不前,而是選擇了將計就計。

看見敵軍後撤之後,高熲立刻命令士兵架起浮橋,但浮橋的兩邊卻多了一樣東西——高熲前幾日讓私下準備的土狗(水中障礙,前銳後廣,前高後低,狀如坐狗的土墩)以抵禦火船。


《隋唐300年》第3篇:史上最殘忍的名將


一切都在按照劇本進行,朝廷軍隊剛剛過去一半,上游便飄來了無數條火船,但有“土狗”的阻擋,浮橋穩如泰山。

但是,當朝廷軍隊全部渡過河時,詭異的事情卻發生了,高熲下令,將浮橋全部燒燬。

諸將立刻跳出來反對:“敵軍士氣正盛,我軍自斷後路,豈不是要全軍覆沒?”

高熲不容質疑:“軍令如山,不從者斬!”

眾將無奈,只得執行,一瞬間火光沖天。尉遲惇看見後方大火越燒越烈,以為計謀得逞,立馬調轉馬頭,殺了回來。直到短兵交接時,尉遲惇才發現上了當,頓時軍心大亂。而朝廷軍隊破斧沉舟之後,絕地求生,戰鬥力飆升。

軍心一降一升,不到一個時辰,尉遲惇大敗,隨後狂奔300餘里,一直跑到尉遲迥的老窩鄴城。

高熲用事實告訴了諸位將軍,什麼是真理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尉遲迥見兒子兵敗歸來,震怒至極,但問清楚兵敗原因之後又面露喜色。朝庭軍隊勇力不過如此,若不是兒子中了奸計勢必不會大敗。

於是,當高熲率軍抵達鄴城時,尉遲迥並沒有按照套路出牌,縮進城池,堅守不出,而是讓兒子尉遲惇率軍13萬,自己率軍1萬,在城南與高熲展開了大決戰。與此同時,尉遲勤也率軍5萬,前來助戰。

面對近20萬大軍,高熲並沒有絲毫害怕,而是命令韋孝寬率軍立即發動了進攻,雙方從白天一直打到晚上,卻沒有絲毫進展。

第二天繼續進攻、第三天繼續進攻,但是一頓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根本沒什麼卵用。

一直到第四天,終於有了轉機,不過是對尉遲迥而言。朝廷軍隊損失慘重,不得不後撤30裡,堅守不出……


萬萬沒想到60多歲的尉遲迥戰鬥力如此強悍,高熲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經過幾天的思索,最後他決定效仿曹操,做出了一個非常殘酷的決定。


《隋唐300年》第3篇:史上最殘忍的名將


第二天,他命令韋孝寬再次進攻,雙方又一次從白天打傍晚,韋孝寬逐漸不支。就在此時,一個狠人冒了出來,隋初第五名將——史萬歲,不過此時,他只是一名副官。

此人極其生猛,每次衝鋒必在前面(竟然一直沒死,也是個奇蹟),這一次也一樣。眼見將要兵敗,他二話不說,輪起大刀就往前衝,一連殺了10幾個人,於是士氣大振,朝廷軍隊繼續向前衝鋒。

然而,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啊,還是沒有什麼卵用。沒過一會,隋軍又要抵擋不住了。

就在此刻,高熲終於亮出了殺手鐧。他命令左右率5000人攻擊在一旁圍觀的數萬名無辜百姓,戰場上頓時一片混亂,百姓們紛紛向城內逃竄,哭喊聲響徹天地。


《隋唐300年》第3篇:史上最殘忍的名將


高熲馬上又令左右大聲高喊:“敵兵敗了!”

於是,朝廷軍隊士氣再次大振,一直殺入城內,尉遲迥來不及逃跑,最後自殺身亡。尉遲惇、尉遲勤領軍向東逃躥,但很快就被捉住處死。

不過,在攻入城後,韋孝寬又辦了一件非常慘無人道的事情,坑殺了所有降卒。具體人數,我們不得而知,只有史書上輕描淡寫的一句:兵士在小城中者,盡坑於遊豫園。根據戰前近20萬大軍的估計,被坑殺者肯定不在少數。

殺降不祥的魔咒也很快降臨到了韋孝寬的身上。十月,高熲、韋孝寬領軍回京,十一月,韋孝寬病死於京城。

自此,這場僅歷時68天的叛變終於平息了。

現在,終於輪到天下第二的文武全才楊素上場了。

《隋唐300年》第3篇:史上最殘忍的名將

楊素,中國第一大傳奇家族弘農楊氏之後,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才高八斗,其著名的《出塞二首》對後世的豪放派詩歌影響很大。筆者摘抄幾句,大家欣賞下:

漢虜未和親,憂國不憂身。

握手河梁上,窮涯北海濱。

據鞍獨懷古,慷慨感良臣。

歷覽多舊跡,風日慘愁人。

看完此詩,估計大多數人會認為他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文人,但此人與作品完全相反,極其心狠手辣,完全沒有一個文人應有的品質。

楊素領兵到滎州(今鄭州滎陽)後,面對地勢險峻的虎牢關並沒有立即進攻,而是隨便找了個藉口,比如睡覺磨牙、放屁、打呼嚕,影響戰友睡覺, 斬殺了十幾個將士。


《隋唐300年》第3篇:史上最殘忍的名將


頓時,軍隊內令行禁止人人自危,沒有一個人敢有絲毫懈怠。

第二天,天剛微微亮,楊素領軍在虎牢關前一字排開,下達了攻城的命令,但是,他只派了200人。沒錯,200人,沒有少寫一個零。

這200人一臉蒙逼,但又不敢違抗軍令,只好微微顫顫的向虎牢關城下走去,他們以為會有援軍,他們以為會出現奇蹟,但一切都沒有。

宇文胄站在城牆哈哈大笑,200人攻城,楊素怕不是瘋了。城上一通亂箭,死傷100多人,其餘的士兵只好退了回去。

接下來,非常殘酷血腥的一幕發生了。楊素命令,將逃回來的戰士全部斬殺於陣前。

這還沒完,接著,他又派了400人前去攻城。

不知道這400人在這一刻會想起什麼,是父母年邁的身影,還是妻兒渴望平安回家的眼神,還是對這位準備無情的將軍抱有幻想。

只知道他們高喊著口號向虎牢關勇猛衝了過去,站在城牆上的叛軍也被這一幕驚呆了,見過瘋子,但沒見過來送死的瘋子。

這400人一直衝到了城下,但是,也就到此為止了。400人怎麼可能攻下虎牢關,又有100多人逃了回來。

楊素竟然再次下令,將這100多人全部斬殺於陣前。

一股陰森的氣氛瀰漫在八月的虎牢關前,翻遍中國歷史,絕對找不到第二個像楊素這麼瘋狂和血腥的將領。

宋代曾評過中國曆代名將七十二位,有殺妻奪帥的吳起,有坑殺無數降卒的白起,但除了楊素,真的沒有一個對自己的士兵如此兇狠的將領。

楊素的士兵們精神崩潰了,他們知道,眼前這個人不是人,而是一個惡魔,與其被當作逃兵處決,不如死在衝鋒的路上,至少死的壯烈。

城牆上宇文胄的士兵們也畏懼了,城牆下的不是士兵,而是一群殺紅了眼的魔鬼。


一陣令人毛骨悚然的冷風吹過之後,楊素終於下達了最後的命令:“全軍總攻,後退一步者,立斬!”

勝敗毫無懸念,楊素大勝,斬殺宇文胄!

楊素勝利了,以視士兵生命如草芥的方式勝利了,以肆意踐踏人間最後一點良知的方式勝利了。也許他可以用“一將成名萬骨枯”來安慰自己,但那些被冤死的亡靈又要誰來安慰?他們是誰的丈夫,誰的兒子,又是誰的父親?

幾十年後,當悲慘的命運降臨到楊素身上時,不知道他在將死的剎那,會不會後悔當初的殺人如麻,會不會相信因果報應的讖語。

現在還剩下兩路叛軍,鄖州(今湖北安陸)總管司馬消難和益州總管(今四川成都)王謙,但這兩位老哥,很快就被消滅了。不是平叛的王誼和梁睿太牛氣,而是這兩位老哥實在太不靠譜。

司馬消難造反前就很猶豫,不造反吧,萬一尉遲迥成功了,自己得不到什麼好處,不太甘心。造反吧,萬一失敗了,要被殺頭,又害怕。正猶豫著呢,他的謀士說,反吧,打不過可以跑嘛,南邊不是還有個陳國。

還沒起兵,就想著逃跑,要能成功也就怪了。七月中旬造的反,八月二十四日王誼率大軍到了湖北安陸郊區。

開打前王誼按照程序給他寫了一封勸降信,大概意思是:哥們,十天前尉遲迥已經去找太上皇報道了,你覺得你比他強嗎,還不趕緊投降,也許能饒你一命。

沒想到,一接到信司馬消難就慫了,不過沒出城受降,而是帶了幾個親信,竄到了陳國。

不過這老哥命挺大,後來隋滅了陳,他又被俘了,楊堅竟然沒有殺他,只是貶為了賤民,結果這老哥心理素質嚴重不行,天天害怕楊堅殺他,沒過多久竟然被自己嚇死了。

益州總管(今四川成都)王謙的命就沒這麼好了,八月七日才起兵反叛,而此時,距離尉遲迥被滅還有七天時間。

反叛時,謀士給他指明瞭三條道路:上策,親自率領精銳部隊,直指散關(又叫陳倉,現在的寶雞);中策,出兵漢中,進可攻,退可守;下策,坐守劍南關,朝庭發兵了,自衛反擊。

王謙想了半天,選了中下之策。哎,這都是什麼人啊。

不過,老實說,即便選了上策,依照他那德行也贏不了。因為他領軍去抵抗梁睿時,走到半道,手下就全部叛變了。於是,他逃竄到了一個縣城,結果被縣令給宰了。

如果要給這兩位老哥刻個墓誌銘的話,我覺得八個字就可以概括:反的詭異,死的憋屈。

至此,楊堅奪權之後最大的危機終於以詭異的方式結束了。而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即將開啟,一個決定中國未來幾千年歷史走向的王朝即將來臨。


下篇預告:為啥隋朝才有了科舉?

未完待續

「1」. 周書 · 宣帝紀,令狐德棻,627年

「2」. 周書 · 尉遲迥傳、司馬消難傳,令狐德棻,627年

「3」. 隋書 · 高祖紀,魏徵,629年

「4」. 隋書 · 高熲傳、楊素傳、王誼傳、史萬歲傳,魏徵,629年

「5」. 資治通鑑第一百七十四卷 · 陳紀八,司馬光,1084


往期回顧:

第1篇:

第2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