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霸留学后多数宁愿做助理教授或一般学者也不归国,是否传统中庸处世哲学负主责?

社会学学者闻家俊


学霸留学后暂不归国,可能中庸哲学中求稳的思想,但更多的是出于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的考虑。

高校学霸留学生,姑且定义为985大学本科毕业后即出国留学的学生吧。比如清华、北大、中科大,最优秀的学生往往都选择本科毕业即出国留学,他们中的多数是直接申请的博士学位,基本上要在国外连续学习5-6年。

这5、6年时间里,他们一直在国外大学的学术环境下成长,他们的学术思维模式、学术习惯、学术圈子等都是在国外大学里形成的,与国内存在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而且,他们在国内没有导师资源,没有师兄弟资源,对国内圈子来说,他们都是新人。

如果选择博士毕业就回国,他们多半只能作为应届博士生这个身份来应聘,而这样的身份在国内高校里并不能得到特别的重视,进校后学校不会专门给他们配备实验室、研究生或科研经费等,他们必须找一个导师作为靠山。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高校要求新进博士必须做博士后的原因,就是要让外来博士更快融入国内学术圈子。

但即便是这样,这个过程也是很痛苦的。一方面学术思维模式要转变,与导师的关系要处理,与同组嫡系部队的关系也要处理。另一方面,实验室条件不一定能延续自己此前的研究,新导师新团队的工作可能会影响自己的研究思路。

所以,很多留学生,特别是优秀的留学生在考虑是否回国方面都很纠结,既想回国,又怕回国。他们干脆就选择暂不就业。

国外的环境对他们来说已经是相当熟悉了,国外大学的学术关系也相对简单,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科研可以更如鱼得水。因此,博士毕业后他们会应聘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等临时职位,继续在国外做研究。至少,在国外的这几年,他们并不需要考虑太多职业发展问题,只需要专心做好科研即可。这种心理跟国内学生为逃避就业考研考博其实是一样的。

而且,如果博士后期间学术成果突出,他们再回国的时候,就不再是普通博士毕业生了,而且海外学者了,是高校眼中的优秀青年人才或者高层次人才了。高校会给他们单独配备实验室,保证研究生招生指标,给予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费等等,帮助他们组建团队,帮助他们申报国内人才计划、基金项目等等。可以说,同样是3年的过渡期,在国外过渡比在国内过渡有更大的收获。

所以,学霸留学生们的选择并不难理解。一是求稳,二是利益最大化。


高校人才真经


这个问题我还挺有感触。前几天,听一位博导聊天,他开会,顺便看望一下自己原先的博士生,一位在广州某大学,一位在四川某大学。这两个学校虽然不是双一流、211,但都算是省重点高校。那位博导说,看了实验室之后,很痛心。外面的学校跟清华、北大差距太大,实验设备不足清北的百分之一,根本没法搞科研。他这些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如果一直待在那个学校,这辈子就废了,在学术生涯上不会再有成就了,只能当个普通的教书匠。

现代科学研究,一大部分必须要依赖实验设备和仪器了。我们可以看看中国最高等级之一的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2019年,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是北大的邵峰,物质科学奖获得者是中科院高能所的王贻芳和加州伯克利的陆锦标,数学奖获得者是清华的王小云。以往获得者有清华的施一公、薛其坤,中科大的潘建伟、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上海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马大为,还有袁隆平等。这里面,除了袁隆平是个异数,数学不算,其他得奖的,你要去看看他的实验室,基本都是国内最好的实验室,有着最贵的仪器。像王贻芳这个根本就是一个巨大的跨国科研项目。施一公的研究成果也经常被人讥讽为电镜高级。不管如何,现代科学也许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按杨振宁的说法,进入了一个青铜期,要出成果很难,必须要借助科研平台。

另外提一下,当时河北科大的韩春雨号称做出了诺奖级成果,引发轰动,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实验室极为简陋,所以让大家惊讶。名校科学家们都是好孩子,平常科研条件太好,没有多想一下,这么简陋的实验室,都是徒手做的实验,怎么会做出这样的成果呢?局外人方舟子倒是一眼就识别出来了。


清华2019的预算经费是297亿元,第10名的山东大学是97亿,清华比山大高出了200亿。就是说清华一年的经费是山大3倍。跟非211大学那真的是天差地别,真的是不足清华的1%。高校学霸能在国外找到教职,应该大部分都是名校出去的,在国外也肯定是名校博士生。他们在博士期间的科研平台也是可以跟清北媲美,或者更好。如果他们要回国,那么看得上眼的只有排前几位的大学,但排前几位的大学对于新进老师要求是非常高的,普通海归博士基本不要,要的是在海外已经混出一些成绩的教授或者其他。这些海外博士,去不了清北、华五、航开济等,去更差的学校又不甘心,不如在国外大学找。

从科研平台来说,在海外高校当老师也比到国内的高校当老师好很多,至少有机会可以做出成果来。

除了科研平台,还有人脉。高校圈非常讲究人脉,申请基金、项目,没有人脉寸步难行。因此,如果海外博士要回国,他需要有一定的人脉或者已经有了知名度,否则很难打开局面。

还有现实的压力。在高校中,青年教师,青椒,日子是最难过的,工资收入很低。如果单靠学校的那点工资,真的吃饭就成问题。不要说青椒,就是院士,有时也觉得钱不够。据说,施一公离开清华,跟收入很有关系。他有两个孩子需要上学,需要钱。而在国外,大学老师基本能维持一个体面的中产生活。


总之,海外的博士们在意愿上,是非常乐意回国的,只是各种实际困难,让他们望而却步了。当然,在国外生存也不易,各有各的难处。我相信,随着国内对人才的越来越重视,各种环境的正规化、制度化,越来越多的人还是会回来的。

<strong>

大家觉得呢?


他山石部落


作为土鳖还没有海外经历,但身边有不少同学与朋友在海外。高校学校留学之后宁愿在国外当助理教授或一般学者,不回国,这仅仅是个人选择问题和处世哲学没有关系。

不回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出于对科研的爱好,喜欢海外的学术氛围。

第二,喜欢国外的高福利制度。

第三,喜欢国外的生活环境。

第四,认为海外的食品更安全。

第五,回国谋的职位和海外的职位差不多,但国内的大学教师的工资普遍偏低,根本比不上国外的助理教授。

第六,同样的生活用品,比如汽车,国外便宜的多,比如BMWX5在美国5万左右美金就可以搞定,而国内需要80万左右。

第七,国外被跨省和被请去喝茶的风险低。

总之,选择不回国是一个个人选择问题,和处世哲学没有关系。选择国外是觉得在国外的生活品质比国外好。


文忆天下


其实还有一些人想回来已经回不来了,国内各大高校,研究院所,甚至企事业研发岗都已经一个萝卜一个坑了,不是不需要人才,是真的接近饱和了,当然我这里说的起步都是副教授/副研究员级别。听一位协和医学院的教授讲,他美国的好多同事想回来,履历绝对光鲜,但就是没有位置了。


尽头的拂晓


精致的利已主义者,内心所思所想无不是自己的未来,他(她)们从留学那一天起就已考量好自己的人生每一步,节奏把握精准,给自己准备好后路。

此前他们嘴里说过的"爱国"都是逢场作戏的骗人鬼话,人生短暂,职业宁可屈就,也不舍离开他们眼中的"天堂国家",譬如那个哈佛女刘亦婷。

他们深谙世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孔孟所倡导的"忠君爱国"早已被拋到九霄云外,传统中庸处世之道当然要为此负责。


活着d知觉



Renee美穗教育


有几人家中能供小孩在美留学,缺的钱那来的,如毕业回国,要多久才能还上,在美工作还债比在国内工作还债,大家说谁更快补还,再者不是人人留学就🐮,回国就有好收入。


用户9806265558661


这话说的,好像学霸---指的是博士,回来都能得聘教授一样。且不说,国内双非大学都不仅要博士学历,还要看本科出生,你所说说得学霸,如果从本科一路名校的,在国外即使由助教开始也有学术前途,而且一开始就有一份比较有尊严的生活和环境。


国内高校博士一大把,如果不是专业领域拔尖,职位、职称和生活都比较难达到自己期望的层面的,而这次可以在国外i达到,然后好好用心生活,慢慢上升的。当然说的是同等程度的比较,特别出类拔萃的,各项全能的无国界,有背景有运气的同样,之外的人,在哪里生活的选择,一定有自己的权衡和取向的。


留学荟英语


回到国内都是人中龙凤的存在,偏偏要在国外当个中等生。虽然顺水行舟走得快。但这也恰恰符合中国传统的中庸处世之道。任他凤舞九天,今后依然抿于众人亦(美国人中的普通人)


社会学学者闻家俊


国外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是可以带博士硕士生,招博士后干活的。出成果快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