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9年获得19次诺奖 预测:20多年后中国诺奖一定会“井喷”

日本19年获得19次诺奖 预测:20多年后中国诺奖一定会“井喷”

一个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人的教育,那是没有活力的,甚至可以说是缺少希望的,是难以面对未来的。有人统计,日本19年拿了19个诺贝尔奖。但是,有人也说了,得到诺奖并不能说明什么,只要自信就好。甚至还有人无知地说,诺奖不就是个金属牌牌吗?

日本19年获得19次诺奖 预测:20多年后中国诺奖一定会“井喷”

诺贝尔奖

我们认为,这种酸葡萄心理要不得。获得诺奖,恰恰说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和发现能力,说明其接受的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是好的。反之,则说明这些方面存在问题,也就是教育存在问题。一个人,一个国家,缺少反思精神和创新能力,自信又从哪里来?直面教育问题才是上策。

比如,当我们的幼儿园小学化时,日本从幼儿园开始,就注重孩子的独立和个性的培育,重视培养孩子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幼儿园的老师记录小孩子每天的日常表现,研究孩子的成长。

而我们的综合素质评价却难以落实到实处,教育评价过度看重分数,以至于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看孩子的学校表现,主要看成绩单。而日本的中小学并不片面强调知识传授,不会拿分数评价学生的等级。日本的高中实行的是学分制,学生有选课自由,教师也有灵活运用教材的自由。

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教育改革的成果。中国很大,人口众多,基础教育规模也相对较大。要把大国教育办成教育大国,实属不易,可能要几代人付出艰辛的努力。让我们的教育变好,变得更好,要靠实打实的实干精神,任何形式主义的做法都是要不得的。

人才成长具有阶梯性。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说,基础教育的综合质量决定高等教育的综合质量,高等教育的综合质量决定高端人才的综合质量。我们只有把基础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更多地向基础教育投入,把基础教育做大做强,才能为未来的科技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输送平台。

有两篇报道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一篇是《世界顶尖科学家将聚上海,日本诺贝尔奖得主:比起日本更看好中国》,一篇是《日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小研究也能产生大价值》。这两篇报道借日本科学家的口预测了未来中国的科研能力。

前一篇报道称,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笑称,与日本比较,他更看好中国未来的科学研究发展。后一篇报道说,日本藤嶋昭教授认为,某位中科院院士是未来中国最有可能获得诺奖的人物。日本科学家铃木宽则预测,20多年后中国一定会出现获得诺奖的井喷现象。

发展中的中国,正在日益变得强大。仍在发展中的中国已经有小说家和科学家获得诺奖。这是新的开始的预兆。近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受益于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和科技也在走向更大的进步。但愿铃木宽的预测是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