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末期,清朝在西南又爆發了一場對外戰爭,一場長達七年的戰役,對手是緬甸,正確的來說,是緬甸古代的一個封建朝代,名為貢榜王朝,也稱雍籍牙王朝。這個王朝一度稱霸中南半島,佔領中南半島大部分領土。
當時的清朝平定準噶爾汗國不久,經過近70年的戰爭,清朝終於解決掉一大對手,西域又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內。多年的軍事衝突,讓清朝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一時期清朝處於乾隆年間,收復新疆,清朝國力也達到了巔峰,但在乾隆末年,清朝就開始出現衰退的跡象。
平定準噶爾後,到1762年,清朝開始對緬甸的貢榜王朝出手了。貢榜王朝的建立,使得其國力強盛,向多處開戰,還多次遠征印度的曼尼普王國,向東進攻暹羅國(今泰國),向北入侵清朝。可見,貢榜王朝國力強盛時期,向四處擴張。但也因四處擴張,導致了貢榜王朝被拖垮,國力一蹶不振,直到英國人的到來,佔領整個緬甸,把緬甸變成英國人的殖民地,1885年,長達六百多年的貢榜王朝被英國人終結,徹底滅亡。
在貢榜王朝向北擴張中,多次入侵騷擾清朝,1762年,貢榜王朝的軍隊入侵中國雲南地區的孟定和耿馬兩地。他們捉住了孟定的土司,燒了耿馬土司衙署和一些民居樓。一開始,面對貢榜王朝的騷擾,清朝採取了綏靖政策,但卻助長了他們的威風。
貢榜王朝在多次要求雲南的土司向他們交“花馬禮”(即賦稅錢糧),但都得不到,導致了這次的入侵。貢榜王朝軍隊撤退時,遭到了耿馬土司帶領的土練和場練兵力追擊,並且將其擊敗,但之後,耿馬土司向貢榜王朝交上了“花馬禮”。
1762年的入侵,成了清緬戰爭的導火線,清朝同年進入緬甸作戰。整個清緬戰爭,發生了四次戰爭。
1762年,清朝決定出擊,打擊貢榜王朝囂張的氣焰,當時的雲貴總督劉藻,決定帶兵進入緬甸,第一次的出擊,劉藻並沒有取得勝利,反而死傷十餘人,只捉到五人,並沒有什麼戰績,無功而返。但乾隆皇帝大怒,把劉藻給撤了職,劉藻因壓力過大,不久就自殺身亡。
第二次出擊,將領是楊應琚,他是八旗出身的,和提督李時升一起搭檔。但他也不清楚緬甸這邊的實力,這次戰爭帶的兵比第一次還要多,但依舊屢戰屢敗,他們卻上報戰爭贏得勝利,殺敵上萬。卻瞞不過乾隆皇帝,真相被派下來的侍衛給查清楚,乾隆皇帝大怒,將李時升、楊應鋸、朱侖賜死,第二次還是以清軍失敗而告終。
第三次戰爭,由明瑞擔任,這人也是那麼狂,一點也不把緬甸軍放在眼裡。但由於輕敵,明瑞還是敗了,也葬送了自己的命,三次反擊都以失敗告終。
第四次戰爭,由傅恆指揮,在他的提指揮下,清軍也艱難的進行著戰鬥,由於各種因素,能到達前線的部隊兵力不到兩萬,緬甸軍佔有優勢。經過多天的戰鬥,雙方都有了厭戰的情緒,傅恆想打,但部下不想。貢榜王朝也派使者過來求和,處於各種原因,傅恆同意了,在他上奏的奏摺中,把情況說的更嚴重,讓乾隆皇帝相信,經過多次的戰爭失利,朝中很多大臣都堅持以和平解決清緬戰爭,最後乾隆皇帝也同意了。
至此,清緬戰爭中,清朝是失敗的,並沒有贏得戰爭的目的。緬甸也沒有贏得自己想要的利益。而戰爭失敗的原因,在第四次戰爭前,舒赫得和鄂寧就上過一份奏摺,裡面寫到五點清緬戰爭中,為什麼這麼難獲得勝的原因。
1:缺馬,無法短時間集齊眾多戰馬,2:缺糧食,雲南地區的糧倉無法供應足夠的糧食,前面已經消耗了很多,無法滿足需求。3:行軍難,緬甸地區,山高林密,地形複雜,騎兵受到限制。4:運糧難,從各地方運過來的糧食,耗時長,又消耗不少,道路又不好走。5:氣候問題,由於許多北方來的滿族將士,水土不服,造成戰鬥力下降。
由此可見,這兩位已經瞭解清軍為什麼那麼難贏,但乾隆皇帝還在天朝上國夢中,認為大清還處於全盛時期,這是滅自己的威風,最後將兩人降職處理。而這場戰役中,清朝也花費了911萬兩白銀。
貢榜王朝也因和暹羅戰爭中,消耗巨大,剛滅掉暹羅,又要面臨清朝的進攻,把兵力全部都投到北部,留守駐紮在暹羅的軍隊只有九千人,這讓暹羅復國有了希望,之後,暹羅擊退緬軍,統一暹羅,完成了復國。長年的戰爭,導致貢榜王朝從鼎盛時期走向衰落。
從這場戰爭來看,最憋屈的估計是乾隆皇帝,在他的一次又一次的命令下,戰爭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只能不斷的換將領,乾隆皇帝又死要面子,不肯聯合其他屬國一起征討貢榜王朝,最終只能自己吃下苦果。
還有清朝的騎兵也憋屈,騎兵無法發揮它優勢,快速的穿插和包圍,沒有衝刺,戰鬥力只能降低,有的地形只能下馬和敵人血拼。可見,想要攻打南方的熱帶雨林,面臨著很大的困擾,往往投入的財力物力,也達不到戰略的目標,這就是中國古代不願意往南方擴張的原因之一
閱讀更多 戰爭事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