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朱嘉明做客“王峰十問”,首談央行數字貨幣與公鏈的關係

經濟學家朱嘉明做客“王峰十問”,首談央行數字貨幣與公鏈的關係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市場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

投資區塊鏈,猛戳:

經濟學家朱嘉明做客“王峰十問”,首談央行數字貨幣與公鏈的關係

火星財經APP一線消息,11月4日下午2點,王峰十問第35期“數字金融:四十年之未有大變局”在火星財經“王峰十問智庫群”展開。火星財經及共識實驗室發起人王峰尖峰對話著名經濟學家、數字資產研究院創始人及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任朱嘉明。

對話中,針對“大力發展區塊鏈包括公鏈等生態,是否有利於推動央行數字貨幣的普及”,朱嘉明表示,央行數字貨幣與“公鏈”的關係相當複雜。原則上說,如果“公鏈”得到發展和技術進一步突破,有助於滿足對公鏈更大的自由選擇性,有利於去中心化的節點模式的推廣,為央行數字貨幣的普及創造一個更好的前提。央行發行數字貨幣需要全民共識,這是典型“公鏈”特徵,但是,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中心化要求,卻是私有鏈特徵,此外,銀行的層級設計,還要吸納聯盟鏈的某些技術和思想,所以,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的區塊鏈更像一種混合的區塊鏈,至少是一個需要重新定義的“公鏈”,在技術和實踐方面,還有太多的路要走。

此外,王峰提及“在公有鏈的虛擬資產流通過程中,將與央行數字貨幣產生錨定的關係,大量的區塊鏈數字資產可能更有利於人民幣在全球的落地生根?”

對此,朱嘉明指出,提出以央行數字貨幣作錨,並通過“公鏈”派生出虛擬資產,在邏輯上似乎存在問題: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是央行的傳統主權貨幣作為“錨”的,確切的說,是以主權貨幣的黃金和外匯儲備為“錨”。也就是說,現在的央行數字貨幣本身還需要“錨”,所以難以成為數字資產的“錨”。

支持虛擬資產流通的區塊鏈,可能是公有鏈,也可能是聯盟鏈和私有鏈。如果虛擬資產需要“錨”,說到底,應該等同支撐數字貨幣的“錨”。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在虛擬資產和數字貨幣之間,還需要真實的價值基礎。例如,中國央行的數字貨幣,其實是法幣的一種心態,其背後是傳統人民幣的價值基礎,比如,支撐著人民幣的價值基礎的外匯儲備。

至於區塊鏈數字貨幣的增加和擴大,是否會有利於人民幣在全球的落地和生根,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因為人民幣在全球的落地和生根取決於太多的因素。

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資訊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