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的診斷方法——早發現,早治療,提高治癒率

惡性腫瘤的診斷方法

惡性腫瘤的診斷比較複雜,從最初的臨床發現,到接下來的生化檢查,以及最後的腫瘤確診,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但只要掌握了基本流程和一般規律,就能做到對腫瘤早期、準確的診斷。

Part 1臨床表現

腫瘤早期無特異性症狀,有時會出現某些症狀。掌握了這些症狀,就有可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從而提高治癒率。

食管癌的首發信號:

吞嚥食物時有哽噎感並伴有食管疼痛、胸骨後悶脹不適,以及食管內有異物感或上腹部疼痛。

胃癌的首發信號:

上腹部疼痛,發現胃部 (上腹部)不適或有疼痛,服鎮痛、抑酸藥物不能緩解,持續消化不良。

肺癌的首發信號:

刺激性咳嗽,且久咳不愈或痰中帶血。肺癌多生長在支氣管壁,由於癌細胞的生長,破壞了正常組織結構,強烈刺激支氣管,引起咳嗽。經抗感染、鎮咳治療不能很好緩解且逐漸加重,偶有痰中帶血和胸痛發生。

乳腺癌的首發信號:

乳房腫塊。正常女性乳房質柔軟,如果觸摸到腫塊,且年齡是40歲以上的女性,應引起注意。

宮頸癌的首發信號:

陰道異常出血。正常婦女的月經每個月一次,平時不會出現陰道出血。如在性交後出血,可能是患宮頸癌的信號。性交後出血量一般不多,應引起注意。

鼻咽癌的首發信號:

鼻涕帶血。鼻涕帶血主要表現為鼻涕中帶有少量血絲,晨起鼻涕帶血,往往是鼻咽癌的重要信號,鼻咽癌除鼻涕帶血外,還常有鼻塞,這是由於鼻咽癌腫塊壓迫所致。如果癌腫壓迫耳咽管,還會出現耳鳴。所以,鼻涕帶血、鼻塞、耳鳴、頭痛特別是一側性偏頭痛。

直腸癌的首發信號:

腹痛、下墜、便血。凡是30歲以上的人出現腹部不適、隱痛、腹脹,大便習慣發生改變,有下墜感且大便帶血,繼而出現貧血、乏力、腹部摸到腫塊,應考慮大腸癌的可能。其中沿腸部位呈侷限性、間歇性隱痛是大腸癌的第一個報警信號。下墜感明顯伴大便帶血。

肝癌的首發信號:

右肋下痛。右肋下痛常被稱為肝區痛,此部位疼痛常見於肝炎、膽囊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癌起病隱匿,發展迅速,有些患者右肋下疼痛持續幾個月後才被確診為肝癌。

顱內腫瘤的信號:

頭痛、嘔吐。頭痛與嘔吐 (尤其是噴射性嘔吐)同時出現時,可能是顱內腫瘤的信號。頭痛多發生在早晨或晚上,常以前額、後枕部及兩側明顯。嘔吐與進食無關,往往隨頭痛的加劇而出現。

造血系統惡性腫瘤的信號:

長期不明原因的發熱。造血系統癌症,如惡性淋巴瘤、白血病等,常有發熱現象。

惡性淋巴瘤臨床表現為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在淋巴結腫大的同時,患者可出現發熱、消瘦、貧血等症狀。因此,長期不明原因的發熱應疑似造血系統惡性腫瘤的信號。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症狀的出現,可以是原發腫瘤的臨床表現,也可以是腫瘤轉移後的臨床表現。

這就要求在懷疑腫瘤時,要進行全面的檢查,以達到對腫瘤病情的全面、客觀的判斷。

恶性肿瘤的诊断方法——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愈率

Part 2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包括基本常規檢查、血清學相關檢測、免疫學檢測 (腫瘤標誌物)等。近些年來,隨著對基因研究的深入,基因檢測逐漸興起,對臨床用藥的指導作用愈加明顯。

1.常規檢查

包括血、尿及糞便常規檢查。消化系統腫瘤患者可有大便隱血陽性或黏液血便。泌尿系統腫瘤可見血尿。惡性腫瘤患者常可伴血沉加快、貧血。這類陽性結果可為診斷提供線索。

2.血清學檢查

血清學檢查除了用於判斷腫瘤患者一般情況外,有的血清學檢查指標還可用於某些腫瘤的早期發現和腫瘤的療效評價。骨轉移癌血清鹼性磷酸酶可升高,惡性淋巴瘤血清乳酸脫氫酶增高,經過有效的治療,這些指標會相應地降低。

3.免疫學檢查

免疫學檢查主要應用於腫瘤相關抗原的檢測,目前常用的有癌胚抗原 (CEA)、 甲胎蛋白 (AFP)、 血糖鏈抗原(CA) 系列 (CA125、CA153、CA199、CA724等)、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 (NSE)、細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前列腺特異性抗原 (PSA)等。腫瘤相關抗原的檢測,對判斷原發腫瘤部位、評價抗癌治療效果及隨訪腫瘤患者病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4.基因檢測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目前可以從基因水平對癌症進行診斷、檢測腫瘤的進展、惡性化程度以及抗癌藥的耐藥性等。目前常用的基因診斷包括EGFR、HER-2、K-ras檢測等。

恶性肿瘤的诊断方法——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愈率

Part 3影像學檢查

目前臨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電子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成像(CT)、磁共振成像 (MRI)、超聲檢查、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儀(ECT)、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 (PET)及PET/CT檢查等,每種檢查方法都有各自的特點,臨床應用時必須根據檢查方法的自身特點及腫瘤診斷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

1.X線檢查

(1)平片:

平片是檢查骨腫瘤的首選方法,可判斷骨腫瘤發生的部位和骨破壞灶情況;鉬靶X線可檢查乳腺癌,比較可靠地鑑別出乳腺的良性病變和惡性腫瘤,也可以早期發現乳腺癌,甚至能夠檢查出臨床上未能觸到的隱匿性乳腺癌。

(2)造影檢查:

應用對比劑 (如鋇劑做鋇餐與灌腸),主要用於消化道器官造影;注入碘劑等對比劑,可觀察腎盂、輸尿管、膽囊、膽管、胰腺管的形態;血管造影能顯示患瘤器官或腫瘤的血管圖像。

2.CT檢查

CT檢查能查出密度差異大的器質性佔位病變,並做出定性診斷。目前常用於頭部、胸部、腹部實質臟器的佔位病變,如腦腫瘤、頭頸部癌、肺癌、肝癌等;也可用於脊柱、脊髓、盆腔、膽囊、子宮等部位的腫塊檢查。

雖然CT可用於頭部佔位性病變的檢查,但CT在圖像對比及分辨率、多方向平面掃描及無偽影方面不如MRI。尤其在檢查頭頂、後顱窩和顱底等靠近骨壁的腦組織時,因為有骨的干擾,CT顯像效果明顯不如MRI。

3.ECT檢查

ECT檢查能直觀地顯示臟器的形態、位置、大小,重建多維空間圖像: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斜面,因而能確定臟器內有無腫瘤存在。人體全身骨骼及各種臟器都可以用ECT檢查,但目前常用於骨腫瘤、骨轉移瘤的診斷及療效評價。

4.MRI檢查

MRI對腦部腫瘤、腹部腫瘤、脊髓腫瘤、縱隔內腫瘤、骨腫瘤等都可以明確診斷,尤其對腦部腫瘤的診斷,明顯優於CT。但是否需要MRI檢查醫生應根據具體情況謹慎決定,MRI檢查價格相對較高,且患者的順應性差,故用CT可以判斷的一般癌症,不需要用MRI檢查。

5.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比X線、CT、MRI等檢查方法方便、經濟、不依賴放射線,檢查時患者不必擔心受輻射損害。目前常用超聲檢查協助診斷的惡性腫瘤有:肝癌、胰腺癌、子宮癌、卵巢癌、腎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等。超聲檢查還可以判斷胸腔、腹腔、心包腔等漿膜腔積液以及腎積水、膀胱尿瀦留等情況,併為漿膜腔穿刺定位。

6.PET/CT檢查

PET/CT將CT與PET融為一體,可獲得全身各方位的斷層圖像,瞭解全身整體狀況。PET/CT能對腫瘤進行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鑑別腫瘤有無復發,對腫瘤進行分期和再分期。

PET/CT檢查也存在侷限性,它不能鑑別惡性腫瘤是原發腫瘤還是轉移瘤;可能會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如肺部炎性假瘤、結節病等可能出現假陽性,腎透明細胞癌、印戒細胞癌等可能出現假陰性,應結合臨床其他資料做出正確的判斷。

恶性肿瘤的诊断方法——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愈率

Part 4內鏡檢查

內鏡檢查能直接瞭解腫瘤的形態、範圍、性質等,更重要的是可以取活組織進行病理診斷。目前臨床常用的內鏡檢查方法包括:鼻咽鏡、支氣管鏡、胃鏡、腸鏡、胸腔鏡、縱隔鏡、腹腔鏡、子宮鏡、膀胱鏡等。

Part 5病理學檢查

病理學檢查是診斷腫瘤最準確、最可靠的方法,分為組織病理學和細胞病理學兩大部分。目前常用的病理診斷取材方法包括:脫落細胞學檢查、活組織檢查、經皮穿刺活組織病理檢查。

需要注意的是,病理診斷也有侷限性,有時不能代表整個病變,也可能出現假陰性結果。對臨床診斷與病理診斷不符者,應及時複查病理診斷,若病理診斷確切無誤,可考慮病理標本的選取是否得當。必要時重新取材,做再次病理診斷。

Part 6惡性腫瘤的分析診斷

目前臨床常用的是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 (AJCC)TNM分期系統,該分期以檢測腫瘤 (T)大小,淋巴結 (N)的數量及轉移 (M)範圍為基礎。

各種腫瘤的分期標準內容不同,但通常都分為Ⅰ、Ⅱ、Ⅲ和Ⅳ期。腫瘤分期根據是否手術又可分為臨床分期 (治療前)和病理分期 (術後)。

臨床分期以TNM或cTNM表示,病理分期以pTNM表示。術前治療後的腫瘤分期以前綴y表示,臨床分期以ycTNM表示,病理分期以ypTNM表示。

ycTNM或ypTNM表示該次檢查時腫瘤實際存在的範圍。

無瘤生存一段時間後復發的腫瘤以rTNM表示。臨床上除TNM分期外,還有其他針對特定腫瘤而制訂的分期方法,如結腸癌的Dukes分期、婦科腫瘤的FIGO分期等。

掃描下方二維碼,學習更多腫瘤知識

恶性肿瘤的诊断方法——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愈率

醫學界書店專為中國醫護提供精品好書,所賣圖書均為正版~

本文來源:《常見惡性腫瘤內科診治思路及案例解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