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真的搶了多爾袞的汗位嗎?

用戶4474645431


傳位之謎
努爾哈赤死後,選誰做接班人成了當務之急。努爾哈赤最寵愛的大妃子阿巴亥生的3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三兄弟。照道理講,在這些人中皇太極是所有候選人最不可能繼承汗位。因為皇太極的母親來自努爾哈赤的敵對部落,皇太極的叔叔又始終在和努爾哈赤對著幹,兩個部落針鋒相對。努爾哈赤留下遺言是讓多爾袞繼位,那麼皇太極是怎樣在這樣的劣勢中殺出一條稱王之路的呢?
最開始的時候,努爾哈赤曾經想讓次子代善做自己的接班人。沒成想,代善與多爾袞的媽媽年齡相仿,一來二去兩人走得比較近了。別人就跑到努爾哈赤那把這兩人給告了。努爾哈赤親自審問,兩人也承認了彼此之間的確有些交情。其實說不定也只是見見面、吃吃飯而已,但在別人的添油加醋之下,整個局面變得不可收拾。這“緋聞”越傳越邪,逼得努爾哈赤沒法收場,只好剝奪了代善的繼承資格。這樣一來,四大貝勒中只剩兩個競爭者阿敏和莽古爾泰。
真正把皇太極送上汗位的其實是大貝勒代善的兩個兒子。他們的理由很簡單:第一,擁立誰都不能擁立多爾袞。如果沒有多爾袞的媽媽和代善傳了那段不明不白的“緋聞”,代善早已經是大汗了。對多爾袞,那是一個恨啊。第二,皇太極雖也是算不上自己人,但權勢最弱,最容易成為他們的傀儡。於是父子三人合力助皇太極繼承了汗位。

探索視野


看過《孝莊秘史》的朋友們都瞭解一個細節,那就是努爾哈赤本來想把汗位傳給多爾袞,但是卻突然去世了,努爾哈赤去世以後,皇太極率領幾個貝勒來到宮中,逼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殉葬,繼而成為大汗,奪走了屬於多爾袞的汗位。


雖然是電視劇,但是在史書中的記載中努爾哈赤也的確有這方面的傾向,注意,也僅僅是傾向而已,努爾哈赤並沒有完全確定要立多爾袞為太子。

皇太極的皇位是靠自己的實力和努力換來的,並不是搶奪的誰的,在清朝初期就是如此,皇位要靠鬥爭才能得來,而且從史書記載中也可以分析的出來,努爾哈赤並沒有完全確定讓誰來繼承汗位。

1、汗位是靠實力和推舉,並非繼承

我們都知道,努爾哈赤生前是沒有當過皇帝的,他到死都是大汗,清朝第一個皇帝準確的來說是皇太極,因為是從皇太極才開始稱帝的,努爾哈赤是稱汗,雖然說大汗和皇帝在意義和地位上差不多,但在現實中,還是有很多差距的。


古代少數民族崇尚武力,所以汗位一般都是靠實力和推舉,為什麼說是靠實力和推舉呢,首先你要有稱汗的實力,然後才能走這個推舉的流程,成為真正的大汗,這才是一個完整的汗位繼承過程。

努爾哈赤雖然立過褚英作為汗位繼承人,但是也必須走推舉這個流程,不過後來努爾哈赤又把他廢了。努爾哈赤死的時候並沒有遺命要讓哪個皇子做大汗。

多爾袞在努爾哈赤死的時候才15歲,而皇太極已經35歲了,在帝國的建立過程中也屢建奇功,而多爾袞僅僅是靠努爾哈赤的偏愛獲得了較多的軍事力量而已。誰的實力強,誰即位帝國會比較穩定,努爾哈赤還是心中有數的。


2、努爾哈赤對皇太極的偏愛一點都比多爾袞少

我們都知道,多爾袞是因為其母親阿巴亥才受到偏愛的,也因此獲得了比較大的軍事力量,這源於阿巴亥會哄努爾哈赤開心,再就是年輕,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的時候才12歲,而努爾哈赤已經43歲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阿巴亥又年輕又漂亮,非常得努爾哈赤的歡心,因此對於阿巴亥兄弟的封賞也較多,因此成為除了四大貝勒之外最強的軍事力量。

皇太極的生母葉赫那拉·孟古哲哲也非常得努爾哈赤的喜歡,因為她非常聰明,只侍奉努爾哈赤而不干預朝政,而皇太極也非常爭氣,他聰明伶俐,耳目所經,一聽不忘,一見即識,而且非常熱愛學習,絕對是好學生,努爾哈赤的諸將中只有皇太極認字,而在努爾哈赤開疆闢土中,皇太極也出了非常多的計謀,讓後金迅速壯大,正因為如此努爾哈赤對皇太極更是愛如“心肝”。

史書記載中,皇太極和努爾哈赤並沒有矛盾,因此努爾哈赤在考慮汗位繼承人時,即使第一考慮的不是皇太極,也不會是多爾袞。

3、內部擁戴皇太極的佔大多數

努爾哈赤死時,並沒有絕對實力的人出現,所以這個時候實力的重要性就開始顯現,皇太極迅速與其他各勢力達成共識,做好了利益分配,因此得到了巨大多數貴族的認可和支持。

《清史稿·太宗本紀》記載:太祖崩,儲嗣未定。代善與其子嶽託、薩哈廉以上才德冠世,與諸貝勒議請嗣位。上辭再三,久之乃許。

有代善的支持,再加上自己的勢力,誰最可能當大汗那是一眼就能看出的。

皇太極當大汗那是實力和能力的體現,說是從多爾袞手中搶的非常得牽強,任何一個正常皇帝不會立幼而不立長,而且這個皇太極還很賢明。


一炊之夢


其實像皇太極這個名字還帶了一點搞怪的趣味性。皇太極似乎又不叫皇太極,“皇太極”在滿文的意思當中,“皇”代表洪,“太極”是借來的意思。所以真實皇太極應該叫“洪臺吉”。但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吸引大家,所以當時翻譯的人故意把他的名字翻譯成了皇太極。叫著叫著也就順口了,突然改過來還真不適應呢!這些怎麼佔且不提!

人人都說,皇太極其實並沒有列為努爾哈赤的即為人選,要知道代善還有褚英這兩位的資格可要比皇太極高很多,我吃這兩位兄弟運氣不太好,一個被殺,一個被努爾哈氏所厭惡。還有一堆能文能武的兄弟,怎麼就輪到皇太極當這個統治者呢?人們更決定相信的是皇太極篡位,努爾哈赤本來決定的繼承人是多爾袞。但實際不然,當時的戰功和年齡都輪不到多爾袞,並且努爾哈赤死後,當時權利都在四大貝勒的手裡,所謂的皇帝,其實都要聽這四大貝勒的。皇太極正是這四大貝勒推舉上去的,權力都還在這四大貝勒的手裡,那個時候還不是大清,仍然是後金王朝,都是要大家一起商議的。所以不存在皇太極篡位說。皇太極登基之後,慢慢的把實權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裡,鞏固了統治才改名號為大清,把自己的族名改為滿族。這就是皇太極當上皇位的過程。你瞭解了嗎?





大山影視匯


多爾袞是清初最關鍵的人物,力主入關,並在佔領北京以後馬上遷都於此,在清統治階層考慮是否南下或者掠奪一番退回關外時,多爾袞再次力排眾議,指揮清軍西殺張獻忠,南破南明奠定了清朝統一天下的基礎,如果沒有多爾袞,清朝可能永遠只能是一方割據勢力,而皇太極也不差,完善清朝制度加強集權,為清朝快速入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而就是這兩個清朝的風雲人物加親兄弟,卻被很多人認為是皇太極搶了多爾袞的汗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皇太極搶多爾袞汗位這個說法流傳已久,說到底與一部神劇脫不了關係,即“孝莊秘史”,這部電視劇精彩程度不亞於“雍正王朝”,都是演技派不像今天的偶像劇一般沒有技術含量,從全劇來看,導演也是特別瞭解清初那段歷史的,但畢竟電視劇只能是電視劇,不會按照史料記載一步步還原的,為了突出劇情精彩,有些事情走向就添加了一些野史記載或者自己的憑空想象,真真假假的歷史精彩絕倫,其中就有努爾哈赤臨終前遺命多爾袞繼大汗位,最終被勢大的皇太極所搶,讓看過的人回味無窮,深以為然,其實不然,真實的歷史並不是這樣的。

多爾袞為清太祖努爾哈赤十四子,生於明萬曆四十年即1612年,努爾哈赤死於天命十一年即1626年,當時多爾袞才15歲,而且更要命的是,多爾袞並沒有戰功,要知道這不是平世,任何朝代開國初期都是以武立足,沒有赫赫戰功根本難以服眾,更何況要繼承汗位。

努爾哈赤雖然並不是猝死,但是臨終前並沒有確立繼承人,示意採取之前的四大貝勒當政制度,根據當時資料參考,之所以這樣一是鑑於之前立繼承人的屢屢失敗,長子褚英甚至被處死,讓努爾哈赤心灰意冷,二是努爾哈赤應該堅信這種制度模式可以選出最合適的接班人,結果果不其然,不久皇太極被擁立為新的大汗,在位十幾年頗有作為,為清軍入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多爾袞於天命十一年受封貝勒,但並非實權貝勒,更多是因為子憑母貴,因為多爾袞之母阿巴亥為努爾哈赤第四任大福晉,深受寵愛,所以多爾袞才可以無戰功而受封貝勒,翻看努爾哈赤在位的天命年間,多爾袞沒有戰功不說,很多國家大事議政時並沒有多爾袞參與,多爾袞真正嶄露頭角是在皇太極時期,真正大放光彩也是在皇太極時期。

還有一些人認為少數民族是“幼子守灶”繼承法則,即使努爾哈赤沒有確定繼承人,幼子多爾袞也是繼承人選,但是這個漏洞太大,所謂的“幼子守灶”是以蒙古族為代表的諸多少數民族的繼承法則,並非包括後金,後金初期的繼承人法則很亂,雖然族內有著“幼子守灶”傳統,但是汗位繼承並非如此,努爾哈赤受過一定程度上的漢文化薰陶,還是更傾向於漢族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如剛開始明確以長子褚英為繼承人,褚英被廢后默認次子代善為繼承人,但是代善還沒有確定下來就因為觸犯努爾哈赤而被冷落,後來就是各憑本事了,清王朝之後繼承法則也是選擇了不分長幼,只看能力大小與否,而且努爾哈赤共有16個兒子,多爾袞排行14,並非最小的兒子,這個說法也不可信。

從各個角度來看,多爾袞並非是努爾哈赤指定或默認的繼承人,只不過後來成為攝政王大權在握,一封再封,成為皇父攝政王,封無可封,一生精彩才有野史認為皇太極搶了多爾袞汗位,加之近年來清宮劇的盛行,其中的佼佼者“孝莊秘史”電視劇一定程度上誤導了大家才造成這種現象的,電視劇雖然精彩,但只是電視劇,並非是瞭解真正歷史的途徑,瞭解歷史還是應多看史書,切勿以電視劇而瞭解泱泱華夏五千年波瀾起伏的真實歷史

當然拋開歷史真實因素,孝莊秘史還是一部十分精彩的國產電視劇。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成武暢通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是受推舉為大汗的,沒有搶多爾袞的皇位。皇太極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制定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崇德元年,在盛京稱帝,建國號大清,並且迫使李氏朝鮮臣服於清朝,在崇德六年的松錦大戰中生俘洪承疇,自此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崇德八年,皇太極猝死。關於皇太極、孝莊、多爾袞之間的愛恨情仇是後人杜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