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又命曹植寫《死牛詩》,不能出現“死、牛”二字,結果怎樣了?

周玉清-相濡以沫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被立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立曹丕為太子的三年之後,曹操在洛陽病逝。老爹死了,曹丕作為繼承人,順理成章地登基為魏王。但是這個魏王的頭銜,一開始並不屬於曹丕。



至少有三個人曾經對曹丕的儲君地位構成威脅。第一個,是曹操的長子曹昂。按照封建繼承製中“立長不立幼”的原則,有大哥曹昂在,絕對輪不到曹丕來繼承王位。可惜的是,曹昂在宛城之戰中,死了。

曹昂為什麼死呢?被他爹曹操坑了。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征討張繡,張繡料定打不過,在謀士賈詡的建議下投降。得意忘形的曹操,一次酒後頓起色心,睡了張繡的叔叔張濟的遺孀鄒夫人,張繡懷恨在心,夜裡放起火來,就地造反。曹操從床上翻身爬起來逃跑,情急之下,隨軍出征的曹昂將自己的戰馬讓給他爹曹操,曹操逃得一條命,曹昂反而死於亂軍之中。

曹昂的死,曹操很傷心。當時只有10歲的曹丕,恐怕還不知道大哥曹昂的死意味著什麼。他要在此後數年才明白,大哥不死,他就沒有出頭之日。

第二個對曹丕的地位構成威脅的人,叫曹衝。曹衝自幼聰慧,被譽為神童,《三國志》中說他:“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曹昂死的這一年,曹衝一歲,曹操失去了長子,對小兒子曹衝就寵愛有加。曹衝八九歲之後,聰明機智,曹操頗有意將他立為繼承人。

遺憾的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衝十三歲,竟然患了一種奇怪的病,不久就死了。曹衝的死,讓曹操傷透了心。此時已經二十一歲的曹丕,對於弟弟的意外亡故,他悲傷的眼淚中,一定摻了假。

最年長的曹昂死了,最聰明的曹衝死了,曹丕最大的對手,只剩下同胞之弟曹植。曹丕和曹植,都是卞夫人所生,曹丕比曹植年長五歲,中間還有一個曹彰,曹植下面還有一個弟弟曹熊,早亡。曹植自幼聰慧,深得曹操器重,封為臨菑侯。

曹植十餘歲,詩詞歌賦,無所不通,尤其擅長作文,倚馬可待。曹操曾經讀了他的文章,說:汝倩人邪?——就是你人代筆的吧?曹操懷疑文章不是曹植自己寫的,曹植為了證明自己,曹操修了一座銅雀臺,曹植立刻現場寫了一篇《銅雀臺賦》,博得了老爹曹操的認可。


但是曹植跟手底下的那幫謀士如丁儀、楊修、孔桂、楊俊、賈逵等人染了不少文人的壞毛病,喜歡車馬華服,追求富麗堂皇,這就讓曹操有點不喜歡了。建安十九年,曹植二十三歲,曹操南征孫權,讓曹植留守鄴城,曹植率性而為,時常醉酒,讓曹操有些失望。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駕車在馳道中行走,而且從司馬門經過,這就惹怒了曹操。馳道和司馬門,按照古禮只有帝王才能走,曹植如此行為不檢,漸漸地失了寵。曹植的謀士楊修數犯曹操之忌,被曹操所殺,曹植因此感到不安,情緒失控。

在曹植犯下一系列錯誤之時,曹丕卻在在司馬懿、吳質等謀士的幫助下,籠絡人心,獲得曹操的認可。在儲位之爭中,曹丕逐漸佔領上風,曹植則敗下陣來。曹丕被立為太子,曹植失去了繼承王位的可能。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樊城,曹操任命曹植為中郎將,率兵救援。曹植竟然喝醉了酒,不能前往,讓曹操大失所望。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曹操去世,曹丕繼承王位。

據說曹丕一直嫉妒曹植的才華,而且兩人在儲位之爭中,曹丕對這個弟弟頗為忌憚。現在曹丕做了魏王,曹植可就倒黴了。曹丕命令曹植賦詩的故事,在正史《三國志》中並未記載,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卻有描寫。

曹操死後,曹丕繼承王位,詔令自己的三位弟弟曹彰、曹植、曹熊前來拜見,曹丕忌憚曹植,讓大臣誣陷其造反,將曹植抓了起來。曹丕說:“我們倆情雖兄弟,義屬君臣,但是你居然敢恃才傲物,以才華誇示於人,今天我就考考你。七步之內,做出一首詩,如果做不出,就是欺君之罪。”

曹植聽命,但是曹丕沒有出題,剛好對面的牆上掛了一幅水墨畫。畫上是兩頭牛,鬥於土牆之下,一牛墜井而亡。曹丕指著畫說:就以此為題,詩中不許出現二牛相鬥,墜井而亡的字樣。曹植走完七步,已經吟詩一首:

“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洩畢。”

曹植寫完,滿座文武皆驚。曹丕故意刁難,還是不放過曹植,又命令他以“兄弟”為題再賦詩一首,但是詩中不許出現“兄弟”二字,曹植應聲而作: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就是著名的《七步詩》,曹植在詩中表達了與曹丕的兄弟之情,陰求曹丕放自己一馬。曹丕聞言,深受感動,潸然淚下。他們的母親卞夫人也從殿後走出,責怪曹丕逼迫弟弟太甚,曹丕於是放走了曹植,將他貶為安鄉侯,植拜辭回到自己的封地。

曹植在封地,還是遭到了曹丕的軟禁,不許回到京城。曹植一直希望能夠以自己的才華,報效國家,屢次上書曹丕,陳情表明心志,但是曹丕卻沒給他這個機會。一直到了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植抑鬱而亡,終年四十一歲。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曹植:陳思王文才富豔,足以自通後葉,然不能克讓遠防,終致攜隙。不幸生在帝王家,可以說,曹植的下場,多少有些自作自受。曹植是一個熱愛自由,率性而為的文人,有如嵇康、劉伶之流,而才思更甚。


END.


博書


問題:曹丕又命曹植寫《死牛詩》,不能出現“死、牛”二字,結果怎樣了?

魏文帝嘗與陳思王植同輦出遊,逢見兩牛在牆間鬥,一牛不如,墜井而死。詔令賦死牛詩,不得道是牛,亦不得雲是井,不得言其鬥,不得言其死,走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盡不成,加斬刑。子建策馬而馳,既攬筆賦曰:"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賦成,步猶未竟。

前言

這個故事出自《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七十三·俊辯一》,死牛詩後面還有一段話,說的是七步詩:

重作三十言自愍詩云: 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世說》)

不過今天的《世說新語·文學》中的七步詩卻不太一樣:

"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古書傳抄刊刻時難免有些錯誤,今天的世說新語中七步詩有幾個字與太平廣記不太一樣。但是死牛詩卻一點也沒有記載,是真是假就不知道了。

這個故事的結果是,曹植逃過一劫。他終於在黃初七年(226年)熬死了曹丕,不過自己依然得不到重用,6年以後在憂鬱中病逝,終年41歲。

一、死牛詩是押入聲韻的古體詩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

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曹植的時期,還沒有四聲平仄,當然也不存在什麼格律詩, 那時候也沒有統一的韻書。 隋朝韻書是參考生活中口音制定的,所以有一些詩也是符合後來韻書標準的。

按照韻書來看四個韻腳都是入聲:【骨、突、窟:六月】 、【洩:九屑】 。不講究格律的古詩時是可以用鄰韻通押,所以這四個字雖然是兩個韻部,但是屬於鄰韻,這首詩的押韻是符合唐朝古體詩要求的。

二、死牛詩是白戰體

宋朝歐陽修的《六一詩話》記載了一段故事:

國朝浮圖以詩名於世者九人.......當時有進士許洞者, 因會諸詩僧分題,出一紙約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風、雲、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鳥之類,於是諸僧皆閣筆。

這段故事說的是當時有九位侍僧,是當年的網紅,個個作詩很牛。可是許洞不服氣,邀請他們作詩,但是詩中不可以有這些字:山、水、風、雲、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鳥之類。於是,眾僧人都歇菜了。

後來苕溪漁隱(南宋胡仔)在自己的《苕溪漁隱叢話》中記載了歐陽修的故事:

“六一居士守汝陰日,因雪會客賦詩,詩中玉、月、梨、梅、練、絮、白、舞、鵝、鶴、銀等事,皆請勿用。

六一居士歐陽修當年在汝陰作官,汝陰古代屬汝南郡,所以蘇軾說“以為汝南故事雲”。歐陽修有一次於“雪中約客作詩”, 他提出: “玉、月、梨、梅、練、絮、白、舞、鵝、鶴、銀等字皆請勿用”, 不許用經常用來描寫”雪“的詞語進行創作。

再後來蘇軾仿照歐陽修作詠雪詩,因為蘇軾詩的有:當時號令君聽取,白戰不許持寸鐵。這就是“白戰體”的由來,意思是赤手空拳打仗不可持有兵刃。

苕溪漁隱說”

自二公賦詩之後,未有繼之者,豈非難措筆乎?”

自從歐陽修和蘇軾以後,沒有繼續這樣賦詩的人了,難道不是難以下筆嗎?

不得道是牛,亦不得雲是井,不得言其鬥,不得言其死。

結束語

《太平廣記》是受宋太宗之命編纂。開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次年完成。看來死牛詩早於歐陽修、蘇軾作白戰體。

白戰體很難做出好詩,同樣,死牛詩也不是一首好詩,這一類詩有點文字遊戲的味道。

曹丕在路上看見兩頭牛打架,就讓弟弟作詩,做不出來就要砍頭,似乎也太兒戲了。這個故事聽起來很像是民間傳說,但是這首詩一定是文人寫出的作品,有可能是後人故意張冠李戴。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來回答。《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故事早已廣為人知,於是有了後來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美譽。其實,曹丕曾不止一次威逼曹植賦詩。曹丕陰險狡詐,一直對自己的兄弟耿耿於懷,總是想方設法找個理由除掉這個弟弟。


除了《七步詩》,還有《死牛詩》為證。一天,曹丕與曹植一同騎馬出遊,途中。,正好遇到兩頭牛在牆下打鬥,其中一頭牛力不支,連連敗退,直到死為止。曹丕一看,眼珠轉動,曹丕見此情景,頓生奸計,詔令曹植當場賦《死牛詩》一首,而且限定詩中“不得道是牛,亦不得雲是井,不得言其鬥,亦不得言其死”,走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盡而詩不成則要砍頭,條件可謂苛刻。

曹丕提出了這麼苛刻的要求,所有人都認為報志願這次逃不過了,誰也沒想到,天資聰穎的曹植在危險時刻也能化險為夷,他來了靈感,當場就做出了一首詩。

兩肉齊通行,頭上帶橫骨;

行至兇土頭,峍起相唐突。

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此詩寫完後,一百步還沒走完。曹植在詩中巧妙地避了“牛”、“井”、“鬥”、“死”等限定字眼,分別用了“肉”、“土窟”、“唐突”、“臥”等近義詞代替。形象地描繪出了兩牛相鬥、一牛慘死的情景,語言樸實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感。

曹植不慌不忙,憑藉自己的聰慧再次化險為夷,曹丕也沒有理由再治曹植的罪了。曹植的文采真是讓人欽佩!怪不得被冠於才高八斗的美譽。


小學教育李老師


說到曹丕和曹植哥倆,99%的人會想到著名的《七步詩》,然後腦海中浮現曹丕嫉賢妒能,陰險刻薄的樣子,以及曹植才高八斗,七步成詩的氣質,同為兄弟,差距咋這麼大呢?

話說曹丕繼承了曹操的位子,後來稱帝建魏。曹氏三父子都是當世大文豪,“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但論才華橫溢,才思敏捷,曹植遠勝過乃兄曹丕,因此深受曹操喜歡,曹丕雖然稱帝了,仍十分嫉恨曹植,害怕曹植搶奪自己的位子,便處處刁難曹植。

有一次曹丕在大殿上公然逼著曹植在七步之內完成一首詩,還要保障質量,不然就要殺掉曹植,結果曹植不愧才高八斗,果然七步成詩,便是著名的《七步詩》,此詩感情真摯,暗諷曹丕不顧兄弟之情,曹丕聽後十分慚愧,便放棄了殺掉曹植的想法。

上述《七步詩》的故事見於《世說新語·文學》:

"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至於廣為流傳的五言絕句《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實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把《七步詩》改造後的作品。

其實,除了《七步詩》是曹丕給曹植出的難題外,歷史上還有一個《死牛詩》的故事,也是曹丕給曹植出的難題,難度比《七步詩》還要大。

話說曹丕有一次和曹植乘馬車出遊,碰見兩頭牛打仗,一頭牛掉到井裡死了。

曹丕眼珠子一轉,又出了壞點子。

曹丕正式下詔讓曹植以“死牛”為題賦詩,描述兩牛相鬥、一牛掉井而死的經過,但詩裡不能出現“牛、井、鬥、死“這幾個字,且必須在馬行百步之內完成40字,否則斬首。

如此限制,如此難度,明眼人都知道這是要曹植的命。

但曹植覺得so easy,他甚至嫌馬走得不夠快,甩了兩鞭子讓馬跑起來之後,曹植不假思索,立刻揮筆賦詩: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寫完,收工,還不到一百步,曹丕傻眼了。

這個故事出自《太平廣記》,《太平廣記》是宋太宗組織編寫的一部大型類書,記載了大量漢代至宋初的傳奇小說、軼事趣聞、鬼怪故事、仙道異錄等,故事原文如下:

魏文帝嘗與陳思王植同輦出遊,逢見兩牛在牆間鬥,一牛不如,墜井而死。詔令賦死牛詩,不得道是牛,亦不得雲是井,不得言其鬥,不得言其死,走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盡不成,加斬刑。子建策馬而馳,既攬筆賦曰:"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賦成,步猶未竟。

不得不說,曹植的《死牛詩》集中體現了他的才高八斗、思維敏捷、應變急智,雖說藝術水平和流行程度不如《七步詩》,但創作難度明顯更勝一籌。

不過故事還沒完,《太平廣記》說曹植完成《死牛詩》後,一看步數還不到,又作了一首自我憐憫的三十字詩,也就是《七步詩》,但內容和《世說新語》記載略有不同:

“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按照《太平廣記》的說法,曹植在駿馬奔跑一百步之內,連續做了《死牛詩》、《七步詩》兩首難度極大的詩,自始至終,自信滿滿,真令人歎為觀止,歎為觀止!

不過,《七步詩》和《死牛詩》的真偽一直存在很大爭議。

曹丕的政治智商不在曹操之下,他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如果真想除掉曹植,他完全可以找出一百個絕不重複、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意圖不軌”之類的藉口根本不用什麼證據,就可以滅掉對方,何必用這種簡單粗暴又天真兒戲的惡作劇整人,顯得自己心胸特別狹窄?

最重要的是,曹丕死於226年6月,曹植死於232年,曹植比曹丕晚去世6年。如果曹丕下定決心要整死曹植,他為何放過曹植一馬,難道就因為一首詩嗎?

作者認為,如果《七步詩》和《死牛詩》都是曹植的作品,《七步詩》很可能是曹植看到煮豆燃的情形,有感而發隨性創作的;《死牛詩》則有可能是曹植自我增加創作難度,業餘時間“玩票”的作品,這兩首詩的創作背景應該是後人為了突出曹植才華,讓曹丕充當背景帝而虛構出來的故事。

參考資料:《世說新語·文學》、《太平廣記·俊辯》、《三國志》等。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曹丕.命曹植寫《死牛詩》,不能出現“死.牛》二字,結果怎麼樣:

曹操有三個兒子,每一個都沒有自已的特徵與鮮明的特點,大兒子曹丕為人沉穩老辣,最終繼續了曹操的魏王爵位,並在不久後廢掉了漢獻帝,建立了魏國,史稱魏文帝。老二兒子曹彰是員武將,一生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被曹操稱為“黃鬚兒"。老三兒子曹植文采過人,尤其喜歡飲酒作詩,後代人曾說~“天下文人才氣如果有十鬥,曹子建獨佔八斗”。這就是“才高八斗”的由來。

曹植從小就喜歡詩歌賦,10歲的時候就可以背誦《詩經》、《論語》。曹操一日看見了小兒子曹植的文章、連連點頭稱好,但又不相信是小兒子自己寫的,便問曹植:“你請人代寫的嗎?",曹植胸有成竹的回答到,“話,說出口就是論;字,下筆就成文章,不信當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比請人代寫”。可見小時候的曹植的文學造詣就以經很深了,也令曹操刮目相看。

有一天,曹丕與曹植同車出遊,途中遇見兩頭牛相鬥,一頭牛鬥敗,墜死井中。曹丕見此情景,心生奷計.當場詔令曹植賦《死牛詩》一首,做詩對於曹植來說那是在簡單不過的事,可是曹丕提出了.很多苛刻要求。他提出的要求是,這首詩的字數一定要多於四十個字,還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完,不能使用一些特殊的字,在詩中不能出現,牛、井、鬥、死四個字,曹植當即付賦詩;

兩肉齊通行,

頭上帶橫骨;

行至兇土頭,

峍起相唐突。

二敵不懼剛,

一肉臥土窟;

非是力不如,

盛意不得洩。

臨危不懼的曹植,在一次用自己的文采和智慧脫離險境,倖免可難。

曹植隨然處處小心,但一直確被這位兄長打壓非難,併為此遷徒,他的待遇也是一年不如一年。曹丕死後.按理應該點了吧,可是繼位的曹睿對他這位叔叔依然是,處處加以提防,也許是他老子曹丕教給他的。總之曹植的一生是一直處在被打壓非難的情況下,日子過的真是難受又心酸。但世人對曹植的文采那是齊聲稱讚的。

曹植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學影響力對後人,那是很大的,唐朝大詩人李白就曾說過,“曹植為建安雄才,惟堪捧駕。天下豪俊,翕然趨風,白之不敏,竊慕高論"。可見曹植的文采對後世的影響力有多大。原本曹丕想打壓一下曹植,沒想到一首不能有“牛”和“死"兩字的《死牛詩》又成了一首千古名作,令後人稱道。


與風互語


曹丕真是愚蠢至極,難道不知道曹植才高八斗,滿腹才華,尤其擅長寫詩作賦嗎?用別人擅長的東西為難別人,這豈不是自找難看嗎?


假如想讓曹植死,不必讓他作詩,讓他七步扛鼎好了,舉不起來就把他咔嚓了,如此曹植豈能不死。

所以,歷來對於《七步詩》是否為曹植所作,爭議非常大,魯迅也認為《七步詩》是後人惡搞之作。

《七步詩》最早見於南朝劉宋時期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我們知道,《世說新語》不是正史,裡面充斥許多道聽途說、子虛烏有的東西。

況且劉宋時期是尊劉貶曹的,劉義慶會不會為了討好“民意”,故意編造子虛烏有的故事,把曹丕黑成骨肉相殘、刻薄寡恩的小人呢?

極有可能!



言歸正傳,既然表明了立場,下面就純粹是為惡搞而惡搞了,不必較真。

且說,曹丕為了置曹植於死地,令曹植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誰知道曹植腦瓜子太好使了,瞧見鍋里正在煮著毛豆,就脫口成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搞了個大紅臉,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於是更加惱羞成怒,不行,我還要再考考你,我非要用你擅長的東西搞死你!


曹丕這種心理其實與慕容復的“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極為相似,最大的報復,莫過於用對手看家功夫殺死對手,讓對手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讓對手含恨而死,死不瞑目。

這一天,曹丕和曹植騎馬來到了郊外,突然看到了奇怪的一幕:兩頭公牛在決鬥,旁邊站著一頭嚇得花容失色的母牛,不用問,這兩頭公牛正在爭奪母牛交配權呢!

打著打著,突然一頭公牛不小心掉到了井裡,沒過一會兒就嚥了氣。母牛與勝利一方幸福地手牽著手,去做不可描述的事情去了。


這時候,曹丕靈機一動,就讓曹植根據此情此景作一首詩,不能出現“死”和“牛”,但還要把整件事情介紹出來。

曹植低頭不語,默默思索,片刻之後,一首不那麼膾炙人口的小詩脫口而出: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這首詩比之《七步詩》,不論是意境,還是韻律,都差之甚遠,估計在唐朝隨便拉來一個讀書人,都比這個寫的好。

這個故事不是我信口胡謅的,是記載在《太平廣記》裡面的,是有據可查的!

然而,《太平廣記》與《世說新語》一樣,都不那麼靠譜,這兩本書大致相當於曾經風靡全國的,老少皆宜的,鳳姐最愛看的《故事會》,大家看看樂呵樂呵就好。

千萬不可當真!


一半秋色


這事記載在《太平廣記》裡,不僅不能出現死和牛字,限制條件比這個多得多。

魏文帝曹丕曾經和弟弟陳思王曹植一同出去遊玩。

正好遇見兩頭牛鬥架。牛頭相抵,比拼的是力氣。一頭牛鬥不過對方,步步後退,掉到井裡摔死了。

曹丕就對曹植說:“你不是有才嗎?你就以死牛為題材作一首詩。”

曹植剛要開始。

曹丕說:“我還有限制條件呢,第一不能出現牛、井、鬥、死,四個中的任何一個字;第二詩句必須是四十個字;第三馬走一百步必須寫完。如果寫不完的話,就要砍頭。”

——這弄死曹植的意思也太明顯了。

曹植當然沒別的選擇,他只能打馬前行,一面打馬一面寫:“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五言詩,八句,正好是四十個字。

而且提前交卷——寫完馬還沒有走了一百步。

曹植雖然圓滿完成了答辯,但是想想這也活得太窩囊了,於是又寫了一下感慨自己:“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不就是咱們熟知的《七步詩》嗎?

如果按照這個故事的邏輯,咱們熟知的七步詩,應該叫《馬上百步詩》,這首著名的七步詩反而是隨手而作的。

《太平廣記》上說這個故事出自《世說新語》但我們今天見到的《世說新語》版本上記載的是我們熟知的版本,並沒有死牛詩。

這是文學史上的一個有名的公案,具體真實情況不得而知了。

但是也可以看出,當年曹丕害曹植的故事版本有很多,我們吃瓜群眾看看就行了。


錦翼


其事載於《太平廣記》,不獨不出卒與牛字,限於其遠也。魏文帝嘗與弟陳思同遊。正遇兩牛鬥架。牛頭相抵,比拼者力。一頭牛鬥過之,步步後退,墜井死矣。帝因謂植曰:“非汝有乎?汝乃以殺牛為府詩。”。”曹植方始。帝曰:“我有限也?,第一不見牛、井、鬥、死,四個中之一字;第二句須是四十個字;第三馬行百步必成。若不能書者,則梟首。”。”——此斃植之意亦明矣。植固無他擇,其徒打馬行,一面打馬一面書:“兩肉齊道,頭戴橫骨。至凼土頭。峍起相驟。二賊不俱新,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厚意不洩”五言詩,八句,正是四十字。且預納卷——成馬未去百步。植雖圓成之說,但念此亦生得太宋矣,於是又為之慨然自:“煮豆持作羹,作漉豉取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急。”。”——此吾習之《七步詩乎?若依此之文,我知者七步詩》,宜曰《立百步》,此首名之七步詩反手而為之。《太平廣記》雲此事出《世說新語》而吾今見《世說新語》本書者吾知之本,非死牛詩。此文學史上的一個名之案,其實不得知矣。然亦可見,昔文帝害植之事本多,我食瓜眾觀而已矣。



如假包換的令狐沖


曹操的兒子中不乏才能之輩,例如曹衝,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聰明才智,只不過可惜的是曹衝的命不長,很早就夭折了。另外曹植和曹丕也是很有才能的,但是曹植和曹丕之間的關係十分不和睦,曹丕一直都很痛恨曹植,主要原因自然是曹植過於優秀,曹丕不希望曹植搶了自己的風頭,所以想要找機會除掉曹植。

曹丕始終對曹植步步緊逼,而曹植對於曹丕始終忍讓,曹植的那首《七步詩》就是在曹丕的脅迫下寫出來的,當時曹丕故意刁難曹植,讓他在七步之內作詩,而且在場的人都是他們的證人,如果曹植在七步之內無法作出詩,那麼曹植就要被殺死。在這樣萬分緊張的情況下,曹植居然真的寫了一首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詩也成為了世人皆知的佳作,根據一些文獻記載稱,曹丕在聽到這首詩後很是感動,他也意識到不應該刁難自己的兄弟,所以後來沒有再苛責曹植。但更多的可能性應該是,曹植按照他的要求寫出了詩,而且還有那麼多人作證,所以曹丕只能放過曹植。

可是事情並沒完,後來曹丕再一次用作詩來刁難曹植,而這一次的難度要更大。當時曹植和曹丕一起騎馬在野外郊遊,這個時候突然看到兩頭牛在打架,其中一頭牛被另外一頭牛打敗,還摔到井中死掉了。曹丕讓曹植將看到的這番情景用詩句描述出來,但是裡面不可以有“死、牛”二字,而且要在馬走了一百步之內就將這首詩寫出來,否則曹植就要被處死。雖然曹植也認為這是曹丕在故意刁難他,但是既然曹丕的話已經說出口了,他只能按照要求作詩,後來曹植騎著馬開始向前走,沒到一百步的時候曹植就已經將這首詩寫好了,這首詩就是《死牛詩》:“兩肉齊通行,頭上帶橫骨;行至兇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在這首詩裡面曹植不僅將所看到的場景都一一用詩句描繪出來,也沒有出現曹植所提到的那些字眼,所以曹植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再次躲過一劫,而曹丕雖然心有不甘,可是也只能說話算話,沒有為難曹植。只不過曹植雖然躲過了這些劫難,但是一輩子都在殫心竭慮中生活,他始終受到曹丕的壓迫,在四十歲時就抑鬱而終了。


歷史課課代表


世人皆知曹植宮中七步成詩,免去了殺身之禍,殊不知後來做的《死牛詩》才是他得以保全的真正原因。

《死牛詩》這件事在《三國志》和《世說新語》中是沒有記錄的,只記載了曹植的七步詩。而《太平廣記》中卻實實在在記錄了下來。



繼曹植《七步詩》之後,礙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束縛,考慮到了天下世家輿論的影響,曹丕就暫時饒過了他的這位弟弟。

一日,曹丕攜曹植騎行出遊,當走到一處村落看到兩牛在對頂,曹丕感覺頗有意思就垮馬觀看。不一會其中一隻就頂不住了,跌落進了深井裡。

曹丕性質被勾了起來,再加上想要藉機敲打敲打曹植,便出了一個題目:以牛為題,詩中不可出現牛、死二字。若答的不好就處以死刑。

曹植可是才高八斗的第一人,當年謝靈運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雖然其中可能有些吹捧的成分,但也不難看出曹植的才華在天下人眼中是有目共睹的,區區小詩怎麼會難住他呢。



曹植思索片刻便脫口而出: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

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

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曹丕聽後一方面覺得自己的弟弟確實是才華橫溢,另一方面也聽出了詩中的隱喻,與之前的《煮豆》一般,將兄弟二人以二牛想比,感嘆兄弟之情。

至此,曹丕再也沒有提過要殺曹植,雖然殺意沒有了,但提防之心還是沒有消去,對曹丕多次遷封。先後任安鄉侯(河北)、鄄城侯(山東),之後升任鄄城王。



曹丕死後,曹叡繼位。這位小皇帝對他的叔叔也是處處防備,曹植曾多次上書想要任於朝堂,言辭情真意切。然而曹叡年紀雖小但心智成熟,只是滿口讚賞卻不封他實權官爵。

到232年,曹植受封陳王,同年在鬱鬱寡歡之中逝世,年41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